第十一章 孫氏

朱祁鎮見了孫氏,心中的濡慕之情,涌上心頭,說道:“娘,出了什麼事情,你不要着急,給孩兒說說。”

朱祁鎮好生安慰,才讓孫氏鬆開。

孫氏即便是哭得梨花帶雨,依舊美得驚心動魄。

孫氏而今不過三十多歲,從小養在宮中,保養的非常好,而且在宮中調教出來的,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

即便而今失態而哭,也沒有沖毀了妝容。

這都是融入孫氏一舉一動的習慣。

如果不是如此美人,只能能攬住宣宗皇帝之心。

只是人倒是很美的,一開口,就讓朱祁鎮明白,不是誰都是太皇太后的。

“皇兒,太皇太后將我身邊的太監都弄走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她定然要向我下手,皇兒今日之後,我如果不明不白的沒了,記住給我報仇。”孫氏說道。

朱祁鎮一聽母親的話,心中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不管孫氏所言是真是假,都不是這個時候該說的話。

如果孫氏所言是真的,只能讓太皇太后起了將他一併殺了之心。

而且朱祁鎮跟隨太皇太后身邊時間長了,越發佩服太皇太后了,大明掌控軍權的勳貴們,一個個都太皇太后的子侄輩,朱祁鎮陪在太皇太后身邊接見一些五軍都督府之中的勳貴,這些勳貴不管是多張揚,但是在太皇太后面前,都大氣不敢喘。

可以畢恭畢敬之極。

太皇太后當着朱祁鎮的面,讓宋瑛掌管五軍都督府事。並在私下裡將情況一五一十講解清楚,爲什麼是宋瑛。

首先因爲宋瑛乃是太宗皇帝的女婿,仁宗皇帝的妹婿,宋瑛與兄長娶了太宗皇帝兩個女兒,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宋家乃是太祖開國功臣,而不是太宗靖難功臣。

誠然,太祖開國功臣,被太祖大加清洗,胡惟庸案,藍玉案,之後靖難之意,幾乎損失殆盡,但並不意味着一個也不剩了。

而宋瑛的父親宋晟,乃是太祖起家的淮西老兄弟,宋晟跟隨兄長宋國興參加紅巾軍,參加過很多大戰,後來跟隨了朱元璋,下江南諸役都有功,兄長宋國興戰死,宋晟接管了宋國興的軍隊,繼續跟隨朱元璋。

一生功績多在西北,曾經四次出鎮,西北諸地。被封爲西寧侯。而太宗皇帝靖難之役時,宋晟就在西北,爲了拉攏宋晟,這纔將兩女嫁給宋家。平定西北大局。

不過,從永樂之後,真正掌握權力的勳貴,就是靖難功臣。而宋家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用宋晟掌控五軍都督府,就是要牽制張輔。

倒不是太皇太后不相信張輔,張輔跟隨三朝皇帝,忠心耿耿,但是國家大事,決計不能寄託在一人忠心之上。

張輔早就不在五軍都督府任職了,但問題是,張輔作爲靖難功臣,五軍都督府之中,太多人是他的後輩了。

甚至張輔爲什麼不去五軍都督府任職,這一件事情,也可堪玩味,這件事情,不是而今就有的,早在宣德年間,就以善待功臣之因,讓張輔常伴陛下左右,只是擔個名,而不理實務。

朱祁鎮心中也暗暗揣摩出幾分道理。

張輔得其實,宋瑛得其名,如果張輔真想做些什麼,是萬萬不可能瞞過宋瑛了。而且天家對京營也不是毫無恩義的。

老劉家都能右袒,讓南北軍擁護劉姓,而今朱家未必做不到。

這不過是防患於未然而已。

而且有一個人其實比宋瑛更適合,那就是太后的兩個兄弟。但是太后提也沒有提,朱祁鎮明白,宋瑛乃是朱家的女婿,並非張家的女婿。想來他更想保全的是朱家的江山,而不是爲張家效力。

一來如此是爲拉保全張家,太皇太后怕張家參與太深,等什麼時候她不在了,皇帝會讓張家死無葬身之地。

對真正關乎大政的軍權,太皇太后都如此處置。更不要說宮中的事務了。

朱祁鎮也知道,太皇太后在宮中的動作,卻也不好說什麼。

因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皇太后的動作,不過是嚴伸太祖當年的禁令而已,因爲太祖法度最爲森嚴,宮中可以說是中外隔絕。

但是永樂,洪熙,宣德以來,宮禁都鬆懈了許多。

很多人都有內外傳遞消息的渠道,比如孫氏。

所以太皇太后不動聲色之間,這些負責內外交通的人,全部給處置了。

對這一點,朱祁鎮也是贊成的。

畢竟主少國疑,這個時候嚴苛一點也好。

但是事情到了孫氏這裡,孫氏以爲太皇太后要殺她。

她不想想,太皇太后即便是再討厭她,也不會殺她,原因很簡答,就是皇帝。就是因爲朱祁鎮,如果太皇太后真有廢立之心。

朱祁鎮死定了,孫氏也逃不過,而太皇太后沒有此心,自然會給朱祁鎮一個面子,否則她一旦去了,張家可還在。

朱祁鎮連忙安慰道:“母后不要擔心,太皇太后絕無此意。”

王振更是悄無聲息的將旁邊的所有太監宮女給看管起來,只要朱祁鎮一聲令下,這宮中就有多了幾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人。

朱祁鎮哄了孫氏好一陣子,纔將損失哄好。

孫氏說道:“太皇太后,真不會讓我殉葬?”

朱祁鎮聽了微微皺眉,說道:“殉葬?”

王振見狀,知道小爺不瞭解這方面的事情,連忙上前說道:“請娘娘放心,祖宗成法,殉葬的人不過是那些未有生子的嬪妃宮人而已。且不論太后育有小爺,太后乃是大行皇帝正妻,大行皇帝的子嗣,都尊娘娘爲母。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娘娘殉葬的。”

朱祁鎮聽見了殉難葬之事,心中有些恍惚。一時間忽略王振的話。

孫氏被王振安慰一下,她還不放心,說道:“皇兒,我還是不放心,要不,讓你舅舅們入宮宿衛。”

“不行。”朱祁鎮說道。

朱祁鎮想都沒有想過這個方案。

首先,朱祁鎮不相信孫家的能力。如果會昌伯之前說的沒錯的話,會昌伯就是一個空架子,讓會昌伯府捲入宮中,且不說宮禁森嚴,會昌伯以及他幾個兒子,恐怕沒有能力在宮中立足。

如果有能力立足的話,朱祁鎮更不放心了。

危急的時候,要用你,你不行,而今諸事了結了,你反而有能力了。

更不要說,太皇太后不給張家高官厚祿,甚至有所壓制,將兩個弟弟都閒置了,朱祁鎮就更不能將毫無能力的會昌伯府引入了。

這並不是幫他們,卻是害他們。

更不說,蹇義的話還在耳邊,朱祁鎮又怎麼能做這麼出格的事情。

王振立即會意說道:“娘娘,不可操之過急。而今小爺的大位初定,正是鎮之以靜的什麼,而今什麼事也不要做是最好的,至於其他的事情,來日方長。”

“對。”孫氏將王振當成了朱祁鎮的謀主,對王振的話,比對朱祁鎮的話還看重,說道:“王大伴所言有禮,這件事就交給王大伴了。”

王振說道:“奴婢遵命。”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