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

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

于謙聽了,心中微微黯然。

知天命之年,于謙少了當初棱角,變得圓滑起來。

但是于謙內心之中的堅持並沒有一點點變化。

這也是于謙爲什麼不想接手首輔之位的原因,身體是一個原因。但是他與皇帝的政見不合是另外一個原因。

但是身在其位,于謙依然覺得自己應該發表意見,雖然他知道,皇帝一定不聽的,于謙說道:“陛下,自從陛下親政以來,屢興大事,朝廷稅收量出爲入,臣以爲民足,國無有不足,而今南重於糧,北重於役。陛下欲致大同,無過於減役輕稅,與民休息,如江南之重賦,九邊驛傳之重役,都可以酌情消減,如此百姓才能同享太平之盛世。”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

其實他知道。

周忱的財政改革更多是以戶部爲中心,是在中央層面的改革,對於最基層的田稅,周忱不敢加一指於其上。

而清丈田畝,也並沒有給百姓減輕多少負擔。

北方重於役,南方重於糧更是沒有一點變化。

甚至朝廷國力的增強,百姓付出的比之前要更多一點。

這也是對而今局面不同的解讀。

朱祁鎮是想做一個個徹底的改革,打通大明走向工業社會的道路。但是于謙的想法,是再做減法,限制朝廷開支,在維持朝廷運行的同時。讓利於民,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過的更好一點。

其實,真正說起來,讓一個普通老農在這裡。估計他們舉雙手贊同于謙的意見。

只是朱祁鎮看得更遠,爲了推進變法改革,他手中必須有更多的資源,工業化的結果,對百姓來說,是好事,是仁政,但是工業化的過程,就不好說了。

而今只有朱祁鎮孤單的堅持。

此刻朱祁鎮深刻明白了商君的話:“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言,朕記下來了。”

也僅僅是記下來而已。朱祁鎮話音一轉,說道:“先生以爲興學令可行乎?”

話說到這個局面,于謙還能說些什麼?只是他求去之心,從內心之中再次升起,說道:“陛下英明,老臣不如。”

朱祁鎮看着于謙的樣子,就知道于謙不可能在內閣之中久留了。

甚至於謙用自己的威望幫助朱祁鎮完成了辟雍之會,已經是報答了君臣之間知遇之恩了。要知道于謙雖然更偏向實用主義。但並不以爲于謙對所謂新公羊的五世說,有多少相信。

其實而今整個朝廷也是如此。

公羊五世說作爲一套理論,有多少人真正信服?在朱祁鎮心中也是有數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內閣的調整不能再拖了。”

之前,他一直拖着內閣調整,就是因爲他現在要的是一個完全支持變法的內閣,而且有能力變法的內閣,其中每一個人,他都要好好斟酌。

無他,他要用內閣壓制百官,並推進各種變法。

這纔是他遲遲不肯下定論的原因所在。

只是,不管而今有多少相信變法的理論,總之變法從醞釀階段進入了推行階段,如果說而今興學令,還有一些安撫朝臣的意味,下面的變法可就沒有這麼溫柔了。

所以,他急需一個強有力的內閣支持。

于謙似乎並沒有這個心思。

朱祁鎮說道:“先生就將此放出消息吧。”

于謙與朱祁鎮統一意見之後,很快就興學令的有關內容就出現在明報之上。

而今大明也都習慣了明報的存在。

政令正式擬定之前,先在明報之上吹吹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這個消息傳了出來,讓很多人先是失聲,隨即又開始對皇帝歌功頌德起來,畢竟辦學這一件事情,在儒家理論之中,也算是政治正確。

從主旨之上,這一件事情無懈可擊。

不過在細節之上,還有很多爭論。

商輅以禮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編纂中學教材。

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編纂了中學教材的框架。

商輅將剛剛編撰好的中學教材呈給朱祁鎮看。

朱祁鎮翻開一看,卻發現其中佔據教材一半內容都是理學的內容,四書五經一個不落,可以說道,只要在中學學習好了,就能考了科舉了。

朱祁鎮擡頭看想商輅。

商輅說道:“陛下,臣也是不得不這樣做。否則禮部內部根本通過不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輕輕嘆了一口氣,說道:“將春秋的內容着重於春秋公羊傳,至於其他兩部都可以放一放了。”

就好像大學教材之中少不了馬克思原理一般,在大明的學校之中,不學習四書五經也是決計不可能的。

理學的影響力絕對不是朱祁鎮一次會議勝利就能戰勝的。不過朱祁鎮不能在科舉上亂動手腳,但是中學教材之中,着重新公羊的思想,卻也是可以的。

商輅說道:“臣明白,臣下去就改。”

朱祁鎮點點頭,繼續看下去,中學其他教材分別爲水利,文書,數學,賬目,等一系列小吏必須掌握的技能。

隨即朱祁鎮將手中的書合了上來,說道:“暫且就這些吧,你只要做好了,將來禮部尚書就是你的了。”

商輅說道:“臣謝過陛下。”

朱祁鎮對禮部並不是非要控制在手中,但是卻容得有所謂的人以禮臣的名義看來限制他,所以商輅進入禮部,李實也是多次出使,是一個識時務通變通的人,想來不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朱祁鎮將商輅打發走之後。

朱祁鎮變法的第一道政令就由禮部推行,共同建立三十二座中學,每一座中學不過能容納數百人而已。

即便如此,全國各地的學子一共有兩三萬之多。

不過想要建成這個規模,估計也要在數年之後,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比如在拉薩,估計在數年之後,拉薩的中學能夠建立起來,就是一個不錯的成果。

處理過這一件事情之後,太子來告別了。

而今辟雍之會的風波漸漸平息了。朱祁鎮也不想將太子繼續留在京師了。一來,在辟雍之會的時候,更多的是理念的衝突。

朱祁鎮願意將太子留下,讓他感受一些這樣的氣氛。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要落實在具體的事務之上,倒是朱祁鎮擔心,很多大臣有意將太子繞進去。

到了那個時候,朱祁鎮都有可能收不住手了。

朱祁鎮或許自己並沒有感覺,他早就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政治家。在他心中,他的變法大業要比兒子的命重要的多了。

他想提前將兒子放出去,固然避免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但是如果父子之間真因爲變法的事情發生了矛盾。那麼他會怎麼做?

這個似乎是一件不用多想的事情。

只是太子卻報了一件喜事,說道:“父皇,太子妃懷孕了。”

朱祁鎮聽了,先是一喜。雖然他四十出頭,就要抱孫子了。讓他有些不習慣。但是皇室血脈傳承,總是一件讓他高興的事情。

只是他隨即發現了太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頓時明白了太子的想法。

這是太子第一個孩子。

當然了,並不是太子在外沒有女人,而是朱祁鎮給過太子警告,長子必須是太子妃所生,如此才能免去很多麻煩事情。

但是太子常年在外,留在京師的時間並不是太長,這纔是太子結婚好幾年纔有第一個孩子的原因。

如此一來,太子難免對兒子有舔犢之情,不想去安南了。

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
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