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

第九十章一巴掌一甜棗

劉定之其實也不願意出頭。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內閣之中,劉定之與劉球,羅通都是江西人。

但是劉定之與劉球又是不一樣的。劉球是老臣,向來以剛正清廉著稱,是半點私情都不會有的。

劉定之卻不一樣了。

劉定之一直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與李賢別苗頭。

他需要江西人的支持。

滿朝半江西,決計不是虛言,內閣七個人之中,就有兩個河北人,三個江西人。河北人之中有一個楊洪。

不過楊洪其實應該另算的,畢竟勳貴一般都會在北京,即便原籍不在北京,封爵之後,皇帝也會在京師賜宅地。

所以在地域之爭上,江西有壓倒性的優勢。

羅通在這一件事情其實也不的好說話的。

羅通分工更多在軍事方面的。

劉定之負責財政,他說話正合適。而且劉定之所說的話,也是經得起推敲的。決計沒有一句虛言。

江南在大明經濟之中比例之重。怎麼高估都爲過。

朝廷而今財政上不能說大夠用,但是大體上還是比較吃緊的。特別是安南之戰,從占城之戰,廣寧海戰之後,雙方十幾萬人的會戰,卻是沒有了。

但是小戰卻是不斷的。

明軍從占城方向向北反攻,也就是占城分裂成爲南北占城,一方投靠大明皇帝,一方投靠大越皇帝。

雙方鏖戰不已。

安南人是不敢輕易主力南下,因爲爲了牽制安南主力,從雲南到廣西,邊境線上,到處都有明軍出沒。

大多都是幾千人,繞小路,或者乾脆翻山越嶺,騷擾安南。

安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爲地勢限制,大戰打不成,明軍不願意攻安南的堅城,而安南也不願意攻明軍的關卡。

此刻就好像是兩頭猛獸隔着鐵欄杆互撓。

占城方向也是因爲大明派兵支援不大方便,一方面是海運的問題,因爲明軍得到了舊港宣慰司與南洋衛的支持。船隻雖然大增,但是安南水師也開始在海上出沒了。

對,安南水師不如大明水師。

但是王英此刻一直被郭登按在廣東。訓練士卒補充船隻火炮,等待命令。

真正與安南水師交戰的是廣東水師與南洋舊港水師,雙方差距並沒有大的不可交手。

更不要說,海上固然是大炮勝小炮,大船勝小船,前提是你要抓得住對手才行。

安南水師出沒於南海之上,廣東到占城的航線也不安全了。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郭登也分不出兵馬了。

廣西雲南數十萬大軍,在於安南數十萬大軍對峙。雙方盤弓臥馬,雖然沒有大打,但是兵馬卻不能輕易撤下來。

而且郭登也一直在練兵。以戰練兵。

似乎去年大災之後,今年老天爺給了一個面子,總體上還算是豐年。但是即便如此,四川雲南貴州湖廣廣東江西福建,等大半個南中國的賦稅都在朱祁鎮的命令之下,轉到了前線。

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賦稅供應雲南前線。

江西湖廣廣東福建四省供應廣西前線。

看上去雙方沒有大戰,其實一場消耗戰卻已經開始了。

對於這樣的消耗戰,朝中很多人都是頗有微詞的。但是朱祁鎮卻大力支持,無他,真正的滅國之戰哪裡有那麼容易。

就是秦趙長平之戰,也打了兩三年。

而今怎麼看安南君臣都不是太好對付的,但是比前錢糧朱祁鎮卻是不怕的。

安南兩面作戰,動用了幾十萬大軍,雙方對峙下去,先支撐不下去的定然是安南,在戰略主動權上,從來是在大明的。

無非多花點錢。

只是在這樣的財政基礎之上,江南出了事情的確不是一個好消息。

朱祁鎮深深的看了一眼劉定之。

心中也波瀾不驚。

君臣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雖然劉定之是朱祁鎮一手提拔上來的。但是真正等他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也慢慢的與皇帝變成了敵人。

這是遲早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江南重賦之事,乃是祖制,朕不敢有違祖制。清丈田畝之事,也是正本清源之舉,陸永枉爲朝廷命官,不識大義,令有司奪回功名,其餘的事情就讓寇深來辦吧。”

李賢說道:“陛下,須念江南人心。陸永所爲已經得了江南人望,陛下如此雷霆,恐怕有傷陛下之德。”

在這一件事情上,李賢有很明顯的明哲保身的感覺。

從地緣上,李賢雖然臨近襄陽,但是他還是河南人。而河南人卻是北人。

這一次清丈田畝,是李賢點頭批准,曹鼐坐鎮南京,寇深一線執行,從人選上來看,是清一色的北人。

也就是說,李賢是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臉。

但是李賢有明確的發現陸永的舉動,並不是他自己的舉動,而是江南士紳很多人的集體意志,而陸永不過是出頭之鳥而已。

李賢對他也是有同情之意的。

因爲大明所謂士大夫與陸永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在河南清丈的時候,李賢是寫親筆信給家裡,要家裡一概不得隱田。

但是事實上,當時清丈的官員也是給了內閣首輔家面子,只是按李家報上來的數目來算的。

李家還有沒有隱田,這一件事情還真不好說。

所以,他也不想給陸永落井下石。

他在這一件事情上保持了沉默。

但是他作爲內閣首輔卻要平衡朝局,朱祁鎮的決斷,幾乎一下將陸永給摁死了。

摁死一個陸永並不重要。

重要的讓朝廷失江南的民心。這纔是重要的,李賢不能不開口。

朱祁鎮問道:“以先生之見,該如何處置?”

李賢沉吟一會兒,說道:“即便是按照陸永的罪名,也不過是奪回功名,令贖刑。”

前文說道,朱祁鎮不許官員贖刑,但這個贖刑更多是在任時的職務犯罪,貪贓枉法之事,而陸永的罪名更多是在鄉,甚至連魚肉鄉里都算不上。

“太輕。”朱祁鎮說道:“如果什麼都準了,朕恐天下百姓輕朝廷。”

朱祁鎮心中想起了後世江南的一些作爲,而今江南士紳還是消極對抗,但是到了明後期卻太囂張了一點。

朱祁鎮決計不願意開這個頭。

他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那就流刑吧,將陸永流放舊港宣慰司,遇赦不赦。”

陸永已經很老了,這一次流放,估計就要死在南洋了。

朱祁鎮爲什麼要讓陸永流放舊港,一來是震懾江南士紳,讓他們看看下場,另外也是覺得南洋需要士大夫。

朱祁鎮對陸永的舉動固然頭疼,但也知道這個老頭也不是沒有才華的。

但是南洋很多地方回回化嚴重,特別是在華人之中,也是很嚴重。舊港施長安報上來的時候,朱祁鎮還有一點不相信。

最後他不得不信,所以他已經想方設法將一些讀書人流放到南洋去,或許對於他們本身是不幸的,但是對於中華文明本身卻有幸的。

李賢說道:“陛下。”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議一議江南重賦的事情了吧,江南四府每年賦稅過千萬石,的確有些過了,只是這是祖制,朕不好更改,這樣吧,這一次清丈過江南土地之後。還是按這個數目來收,將稅額平攤下去便是了。”

一個巴掌,一個甜棗。

朱祁鎮巴掌打過了,陸永的處置不過是一個標杆,想來要被處置的不只是陸永一個人。這一巴掌後面的甜棗就是一次減稅。

或許沒有減多少,土地總額增加,賦稅總量不變,分擔在每一畝土地上賦稅就少了。

對於達官貴人不算什麼,因爲隱田的都是他們,但是對普通百姓卻是利好。

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
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