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礦亂

第五十二章 礦亂

朱祁鎮雖然還翻看這生產流程,但是他的心思早就放在別的上面,反正這具體流程,他其實也看不大懂,甚至不需要多懂。

他想着是怎麼將這種組織方式推行開來,是將劉定之提拔上來,專門負責鹽運司煎鹽改曬鹽之事,還是將劉定之召入宮中,乾脆成立一個少府機構,將大明宮中所有作坊都歸少府管,先將少府變成大明皇家工業集團。

然後再說別的事情。

這兩方面都有利弊。

福建鹽運司的產能暴增,無法消化,已經造成了產能擠壓了。一旦所有鹽運司都該了曬鹽法,可以預見是大明鹽價將會迎來一場暴跌了。

但是問題來了,鹽價暴跌,對大明百姓是好事,但是對大明財政收入就是好事嗎?

要知道鹽稅現在是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收入。

雖然一般東西,都是薄利多銷,但問題是鹽這東西會薄利多銷嗎?

百姓對鹽的消費是不是存在上限?

鹽價大降價,鹽稅收入是會漲會跌?

這個經濟學問題,朱祁鎮一時間不能判斷,但是他個人覺得,大概是會漲的。因爲他個人估計,大明鹽價雖然不高,大部分家庭是吃得起鹽,但是依舊將鹽當做一種精貴東西的。

如果鹽價大量下跌,估計用鹽數量會有一個顯著上升。而且鹽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也是一種工業品。

雖然而今用到食鹽的工業大多沒有,但是一些傳統的手工業,也是需要用鹽作爲原料的,比如皮革。

但是這僅僅是朱祁鎮的個人預判。朝廷與瓦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他不可能將國家大事寄託於個人判斷之上。

朱祁鎮很明白自己的能力,很多後世想當然的事情,在大明的社會,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向朱祁鎮事先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所以,朱祁鎮個人覺得緩一緩,如果食鹽在海外受歡迎,有成爲大宗商品的潛質。那麼朱祁鎮就開始大規模推廣曬鹽法。

即便是不如預期,大明在鹽稅上的收入也不會降低多少,畢竟日本,朝鮮,越南,東南亞很多地方,也是有幾千萬人口的。

有他們補充,也可以抵消國內食鹽降價而造成的鹽稅缺口,當然了,如果沒有這個缺口更好。

所以,在這方面想。

曬鹽法推行,應該緩一緩。

至於建立少府,由劉定之掌管。這也是好的,特別是大內還有一部分軍械生產能力。如果劉定之能理順其中關係,讓大內的火器廠,兵器廠爆產能,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只是朱祁鎮也要考慮權力制衡的問題。

大內從來是太監的天下,而今將一個進士出身的大臣,調入大內掌管一個新衙門。這是不是一種士大夫對皇權中樞的入侵。

有一個先例之後,想要退一步是相當難的。

朱祁鎮其實並不樂意這樣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大明朝的太監在政爭上,與文臣從來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不要看,某某太監多囂張,只需看他們的下場。

這還是有皇權庇護的情況下的。

大明太監崛起,是一種降低行政效率,甚至破壞朝廷體制,以求達到政治平衡的方法。

在朱祁鎮看來,這個辦法不可取。

但是而今武勳集團衰落趨勢很明顯,而且朱祁鎮也不想讓武將多參與權力鬥爭,文官參與的權力鬥爭叫做政爭,武將參加的權力鬥爭叫做政變。

所以太監不中用。那麼給文官集團安排一個什麼對手,這是朱祁鎮一直在想的問題。

今天他想將劉定之調入內廷的想法,忽然給他打開了思路。

他猛地按下曬鹽法圖錄,心中暗道:“如果淡化太監性別特殊,再看太監與文官的爭鬥,其實是內廷官與外廷官的爭鬥。”

“而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不是一次兩次了。”

但凡對中國古代官制有些瞭解的,都知道,侍中這個官職,本來是皇帝侍從,但是後來成爲丞相的別稱,尚書這個官,也是宮中一小官,後來成爲行政最高長官,一度就是宰相。

朱祁鎮細細想來,暗道:“這些內廷官,決計不能是太監,否則下面文官是絕對不答應的,甚至口服心不服,而且大明太監固然有一些能幹的人,要保證這些太監每一代都有傑出人士,卻也太難了。”

朱祁鎮忽然想起了王振,心中輕輕一嘆。

“這些內廷官,也不能是文官。否則的話,我一切心血不就是白費了。”

朱祁鎮想要以內廷官代外廷官,乃是他自己權利的一次擴張,而不是給文官伸進內廷的機會。

這個大方向,是絕對不能變的。

但是具體該怎麼做,朱祁鎮一時間拿捏不準。

從什麼地方找一個有活力,有社會地位能與文官抗衡的階層?這個問題,讓朱祁鎮陷入沉思之中,朱祁鎮隨手將手中的曬鹽法圖錄收起來,卻一不小心,有東西從這裡掉了出來,似乎有一個小冊子。

朱祁鎮頓時眉頭一緊,暗道:“這是夾片。”

有什麼話,是不能專門上奏,非要這樣小心翼翼的送過來?朱祁鎮看到夾片的時候。就敏感的嗅到不對勁。

原因很簡單,奏摺之中附屬的奏摺裡說不完,夾在奏摺之中,這事情常有,不過一般都是奏摺之中說明的。

而這夾片卻是沒有的。

朱祁鎮也不覺得這是劉定之所犯的低級錯誤。劉定之如果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那麼他早就不用在官場混了。

你會給你上司寫報告的,將無關緊要其他東西夾進去?

那麼答案只有一個,有些話劉定之想告訴他,但是擔心被人半路翻看,這纔將夾片夾進去,甚至不夾在奏摺之中,而是夾在曬鹽法圖錄之中。

劉定之也不擔心朱祁鎮看不見,因爲朱祁鎮看過的奏疏,一般都會存檔保留,會有人細細檢查的。

不管劉定之這夾片之中,寫的是什麼?這種小心翼翼的情況,就讓朱祁鎮感到不妙。

朱祁鎮打開夾片,匆匆一翻,臉色大變。深吸一口氣,卻是上面寫到,浙江人葉留宗據守福建山中,暗結甲兵,圖謀造反,而福建地方,隱瞞不報。粉飾太平。

劉定之也將前因後果的說清楚,這一件事情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大明的礦業政策上,而具體引爆這個問題的,卻是周忱決定重開浙江,福建等地的銀礦。

太皇太后罷天下礦場,與民休息,對百姓來說,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不得到好好安置,就會變成了壞事。

朝廷罷礦場,僅僅是封山不採了。官員撤走了,但是當地的礦工卻沒有安置。

朝廷剛剛開始建立礦場的時候,這些礦工都是以勞役的方式從附近徵召的,連年在礦上,靠着開礦生活,而今一句話,朝廷不採礦,這些人就必須自謀生路,但是那裡有很多人能走到出路了。

其中就有一個葉宗留的人,將礦工組織起來偷偷的開礦。

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爲怪。

但是問題是周忱而今又下令重新開礦了,礦在那裡,就是葉宗留手中,他聚衆數千,嘯傲山林,礦山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怎麼可能會因爲朝廷的一道命令,就放棄礦山。

在他們看來,這礦山就是他們的了。

周忱在戶部文檔看,礦山是封禁的,重新解禁就可以採礦,而地方上不會請情況告訴上面的。

福建地方自然是想盡辦法,搞定葉留宗。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章 諸子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章 諸子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