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

第六十八章徵日本之問

內不定何以征戰於外?

別的不說看看北宋就知道了,舊黨寧肯將新黨打下的地盤送給西夏,也要打擊新黨。

打仗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但是一旦將打仗與這種內部的政爭聯繫到一起,很容易變成打政治仗,比打軍事仗還要重要。

這個時候,吃敗仗的事情就比較多了。

郭登作爲一個將軍,自然不願意在這個時代打仗。

故而他只能保持沉默。

朱祁鎮輕輕敲擊着眼前的桌子,目光掃過所有人。

任何一個大臣都不敢與朱祁鎮對視。甚至有李實後背之上微微見汗,是冷汗。

這個時候,他深刻知道了一件事情,什麼叫做伴君如伴虎。

朱祁鎮淡淡的說道:“今天就到這裡吧,營國公留下,其餘的人散了吧。”

“是。”幾個大臣都緩緩退了出去。

眼前只剩下營國公郭登,朱祁鎮問郭登說道:“營國公以爲日本可伐乎?”

郭登說道:“日本,小國也,可伐不可伐不在彼,而在我。陛下,新布大政,對外還是鎮之以靜爲好。”

朱祁鎮說道:“營國公是朕肱骨之臣,朕也不瞞國公了,日本我必得之。昔日郕王在的時候,我就許他日本封國,世襲罔顧,而今郕王人已經不在了,朕對不起郕王。”

一想到這裡,朱祁鎮也不僅有些傷感。

郕王朱祁鈺,畢竟是朱祁鎮看着長大的,雖然少年的時候,朱祁鎮擔心莫須有的土木堡之變,心中有一個小刺。

但是雖然時間發展,朱祁鎮越來越自信,自然不相信自己落到那個地步。越發覺得虧待郕王。

而今朱祁鎮四十多歲了。

已經人到中年了,就越發懷念當初了。

郕王活着的時候,或許還沒有什麼,但是而今郕王已經不在了。人死之後,就莫名變得高大起來。

讓朱祁鎮對郕王越發懷念起來了。

“陛下如此思念郕王,臣以爲郕王即便是九泉之下,也會感激陛下的。只是陛下不可將國家大事,寄於意氣之上。”郭登說道。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營國公以爲朕是何等人,國家大事朕豈會如此兒戲。朕之所以要攻日本,並非因爲郕王,佐渡島,國公可知道?”

郭登說道:“自然是知道的。”

雖然佐渡島由少府負責開採,但是負責守護的還是明軍,甚至還是京營。自然是郭登的掌握之中。

郭登想不知道都難。

朱祁鎮說道:“在開採佐渡島之後,朕派人去日本勘探礦產,卻發現日本金銀銅都很豐富,而今朝廷現在缺的就是銀與銅。所以朕對日本勢在必得。”

有足夠的金銀銅儲備,才能更加平穩的將大明主流貨幣從銀兩換爲銀元銅錢體系之中。

規範貨幣體系,不僅僅爲了消除火耗,而且是爲了商業進一步發展。爲一下步做準備。

郭登或許不明白後面的,但是眼前的事情卻很明白。畢竟剛剛說過了。

郭登說道:“臣愚鈍,不明陛下真意,實在該死。”

朱祁鎮說道:“不知者無罪,卻不知道國公可願意爲朕籌劃一二。”

郭登說道:“臣敢不爲陛下效死。”

朱祁鎮哈哈一笑,說道:“那就聽國公高見了。”

郭登沉吟了片刻,說道:“攻日本,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國內的問題,凡戰上下欲同者勝,先戰於朝廷,後戰於戰場。朝廷之中人心不齊,反對者衆多,臣切以爲憂也。”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這一件事朕來安排。”朱祁鎮心中暗道:“日本殺大明使臣,也不是第一回了,再讓他殺一個就行了。”

在大明立國之初,太祖皇帝派人去日本招徠,被日本殺了使臣。因爲當時正忙於戰事,這一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以內閣的意見,不過是派一個使臣去調停而已。

即便調停不成功,內閣也無所謂,畢竟這都在他們預料之中。但是如果日本殺了大明使臣,可就不一樣了。

固然朝廷之中高官大多都是很理智的,不想因爲一個人生死而動兵,但是大明士風本質上是比較強硬的。

自然會掀起一波討伐日本的輿論。

朱祁鎮在後面推波助瀾,即便是內閣也擋不住這樣的輿論。

至於誰去死?

朱祁鎮還找不到一個死士嗎?

郭登也不去想朱祁鎮怎麼安排,他繼續說道:“第二個問題,那就是日本的問題,而今日本情報不明,但就大概的情報來看,乃是日本國主弟弟與兒子爭位?”

“而日本太子,乃是受了朝廷冊封。朝廷出兵自然是要扶持日本太子,只是這仗打到什麼地步,臣卻不是太明白的。”

“是滅國,還是扶持一個傀儡。日本的金銀礦應該怎麼處置?還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一瞬間想要說滅了日本國。

但是他很快就將這想法給收回了。

所謂發財立品,比起那些西方國家暴發戶,我大中國就是幾百年的老貴族,是要講究吃相的。

大明又不是僅僅日本一個屬國。

如果在對日吃香太差了。很容易失屬國之望,大明對南洋的經營就不大容易了。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日本國滅不得,這一次打日本,只需扶持日本國主滅了他弟弟一方就行了。不過要有三件事情要做。”

“第一,朕封了日本國王,那麼日本只有一個國王,至於什麼天皇,朕現代不知道,將來也不想知道。”

郭登瞬間明白,朱祁鎮要絕了日本天皇一脈,要讓足利家成爲真正的日本國王。

這根本不是幫日本平亂的,而是幫日本種下禍根的。

誠然,日本天皇而今不過是一個傀儡,但是日本天皇畢竟代表着大義名分,而且足利家對日本的統治基礎也很薄弱,各地有很多心懷莫測的大名。

日本天皇,幕府將軍,地方大名之間維繫着脆弱的平衡。但是斬去一角,這種平衡就打亂了。

而且這一點上,即便放在明處去說,大明也佔了道德的制高點。

無他,國無二日,天無二主,大明有一個皇帝,日本區區傀儡還敢稱天皇,豈不是找死?

郭登明白,最好的辦法,是朝廷不沾手,這一件事讓足利家自己來辦。如果讓足利家自己來辦?

朝廷大軍入日本之後,就由不得他們了。

“第二,讓足利家將若干金銀礦交給少府,必須有石見銀礦。”

這是大軍出兵的目的,自然是毫無異議的,雖然而今石見銀礦還沒有開始大規模開採。但是先佔住卻是毫無問題的。

“第三,將長崎附近化爲大明郕王的領地,也算是朕還給二弟的。”雖然而今的郕王已經是朱祁鎮的兒子過繼給朱祁鈺的。但是總就是奉朱祁鈺爲父的。

當然了, 朱祁鎮這樣做不僅僅是爲了這個原因。

一來是爲了加強對日本的控制。二來就是爲了加強與日本的貿易。

從日本收刮金銀銅等貴重金屬,直接開採固然是一個辦法,但是這種強行霸佔奴役的辦法,自然會引起反抗。

成本不會太低。

但是通過商業的辦法,貿易的辦法從日本掏空金銀,卻節省了好多成本,而且能發展國內的經濟。

但是這一切都必須在日本四島之上有一個落腳點,並有軍事存在。否則日本有變,朝廷不能及時介入,很可能一切利益都打了水漂。

郭登聽了之後,默默推算一下,說道:“以臣之見,此戰易耳,出兵三四個營,並令水師配合,足以拿到陛下想要的一切。”

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
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