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

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

朱祁鎮已經在培養太子對水利方面的瞭解,甚至讓太子親自策劃施工修建了一道河渠。

這個河渠與天下這麼多水利工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朱祁鎮這樣做,也是要爲將來打算。

朱祁鎮一度有將大明天下所有的水利都修繕一遍,將天下水系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時間一長,朱祁鎮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天下水系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這裡不對,就等着你來修繕,而是一個動態的體系。

而且並不是修過之後,就能一直用下去了。

否則歷史上有多少名臣修過水利,而今這些水利工程都在哪裡?

可以說,朱祁鎮如果認真修繕水利,他一輩子都不可能修完大明的水利。這些事情,朱祁鎮準備形成一個傳統,讓每一個皇帝登基之後,就知道修繕水利是天下第一等大事。

而朱祁鎮要做的是,做那些其他皇帝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變法,比如改革,比如提高生產力,比如對外征戰。

儒家的內向力太強大了。

這種根本上的觀念衝突,讓任何一個大明皇帝對外擴張之前,首先面對的敵人,並不是對方的士兵,而是面前的大臣。

這就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朱祁鎮有信心壓制住這些大臣,並達成這些目的,但是朱祁鎮也清醒的認識到一點,他做得很多事情,其實都限制了後世的君權。

比如提高內閣地位,比如正在修訂大明會典。

很大程度之上,他能遇見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未來的大明皇帝的權力,更多會被限制住,而不能如他而今一樣。

這也是必然。

正如他的權威比不上太祖太宗一般,他子孫的權威也不會比得上自己的。

他能做到的事情,後世子孫卻未必能做到了。

當然了,朱祁鎮未必不覺得這個事情很壞。

畢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朱家能借先祖之餘蔭,世世代代承襲帝位,已經是很幸運的,如果牢牢抓住權力不放,說不得將來,落得歷史上的下場。當然了殺他們的很可能不是外族入侵,而是革命了。

如此一來,何不順其自然,慢慢的演變成政由內閣,祭由寡人。

其實只要後世不經歷如滿清後期一般的大衰落,引起思想的極端變化,以儒家經典的影響力,即便發生了革命之後,朱家維持虛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後世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朱祁鎮也只能推想而已。

但是有一點卻是確定的。

即便他變法成功之後,士大夫集團也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畢竟一個嶄新的政治集團上臺,非幾十年上百年的沉澱是不可能的。

甚至等他死後一段時間之內,他所有政策還會受到士大夫集團的反攻倒算。

這是必然,歷史就是這樣螺旋上升的。

至於他所培育的皇帝與利益集團,能不能頂得住這樣的反攻倒算,就不是他所能知道的。

所以,要做的事情很多,水利工程雖然重要,僅僅是次要選項。

朱祁鎮的話裡面敷衍的味道很重,太湖入海工程工程量並不大,五十萬兩足夠修繕好了,甚至可以順便將太湖幾道支流也修一修。

但是這並不是李賢想要的。

李賢也沒有明說罷徵安南之事,而是繼續說道:“陛下愛民如子,臣代江南百姓謝謝陛下了,但請陛下一視同仁,豈能獨愛江南,河北百姓,而視長江上下,淮河兩岸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之中。”

“臣語無倫次,多有失言,請陛下責罰,只是百姓疾苦,臣在束髮讀書以來,不敢或忘,請陛下深思之。”

李賢這番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甚至有熱淚盈眶之感。

這番話,未必有假,畢竟李賢的家鄉也在水災之中,水深火熱,或許李賢沒有親眼看見,但是家中的來信定然說過的。

於大明天下之大,幾乎每一年都會這樣那樣的天災,朱祁鎮都麻木了。

但是於百姓一人之身,每一次天災,都是人間慘劇,生離死別,有時候生離死別,尚是好的,至於斫骨而炊,易子而食。以至於慘不忍睹之人倫慘劇,未必不會發生。

每一次天災,都是當地百姓不能承受之痛。

朱祁鎮忽然想起了莊子之中的一則故事。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爲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朱祁鎮就是哪個人,百姓處於生死之間,朱祁鎮卻想得數十年之後。

一時間朱祁鎮心中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於內疚之感。

誠然,朱祁鎮未必不知道,李賢這番話,就是用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朱祁鎮都習慣了這一點,他並不看人勸諫有沒有私心,只看他有沒有道理。

而今看來李賢所言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即便有道理,朱祁鎮就會聽嗎?

有一句話,叫做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未必是真的,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他即便在這個時代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後世,但是骨子的性情還是來自後世。

或者說,雖然後世很多事情,他的記憶都模糊了,但發展生產力,將整個世界向後世那邊科技發達的社會前進。

已經成爲他的執念。

他心中慚愧也好,不安也好,都動搖不了這一點。

故而,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只是這些大工程,都要細細勘察之後,才能動工,否則到時候大工不成,反而殃及百姓,就是朕的罪過了。”

朱祁鎮第一招是拖。

縱然李賢也不能說這一話不對,畢竟六塔河之事,在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鬧出事來,可不是笑話那麼簡單了。

“朝廷人力物力有限,到底動大工,就要動用徭役,而今天下徭役不均,一旦大工頻興,朕擔心,會有愚夫愚婦會效仿紅巾後事,於朝廷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吧,在清丈土地完成之後,重現編練魚鱗黃冊之後,均徭役後,再說此事不遲。”

朱祁鎮先嚇唬了一下李賢,未必能嚇住李賢,但也給李賢點名了其中的政治風險。

紅巾軍起義不就是因爲元朝修黃河鬧出來的事情,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距離而今也不過百餘年上下。

就好像現在於民國一般。很多人都記憶猶新。

之後朱祁鎮所言也是十分在理的,畢竟大明徭役裡面的毛病,李賢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李賢更知道,朱祁鎮的本意還是在拖。

只是讓李賢挑不出毛病的拖延。

而李賢卻不能跟着皇帝話語走,畢竟皇帝與臣子之間,佔據主動權的從來是皇帝。只是想起清丈的事情,李賢心中就微微一沉,他已經聽到了一些風聲,雖然靴子還沒有落下來,但定然不是空穴來風。

此刻他一時間拿捏不出該怎麼說的分寸來。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