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

“臣也是知道束水攻沙之策,他功效如何,臣不去說,臣只說一點,就是費錢。”周忱說道。

朱祁鎮也知道,尋常河堤,不過是一道而已,但是束水攻沙的話,最少要三道,雖然這三道河堤,並不需要都修建的一樣堅固,但是在成本之上,也要比尋常河堤高上一不少。

周忱一時間口如連珠,讓朱祁鎮從他口中聽出了算盤的聲音。

周忱說道:“一里河堤,各式造價也是不同的,如果僅僅是夯土,大抵五百兩就夠了,但是如果如河北大清河河段要求,臣估計在三千兩上下。畢竟多用鐵石,這石頭的價格與鐵價,也都不便宜。”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周忱算是猜透了朱祁鎮的心思。

很多事情上,是可以偷工減料的,同樣大堤,五百兩能建,一千兩也能建,一萬兩也能建,比如三角澱東邊那一段河堤,每裡造價也不便宜,說不定能達到萬兩。畢竟光鐵都不知道用了多少萬斤。

一斤兩錢銀子。大批量採購,甚至鐵價還會上揚。

朱祁鎮對黃河決口這一件事情,內心之中已經慚愧之極,又怎麼會在這上面省錢。定然是寧肯多討一些錢,求長治久安。

周忱說道:“而今修建河堤也不僅僅是河堤,比如在張秋鎮這邊,就要修閘門。已經各種各種雜七雜八費用,攤牌進河工之中,臣暫且定下一里五千兩,也就是一千三百萬兩之多。”

“而且用的很急,明年桃花汛之前如果不能修好,估計又是一場禍事。”

“只是朝廷太倉銀庫之中,也不過這個數目,即便分數次支取,也有些挪不開啊。以陛下之意,每年各部門開支都已經定下來的,到月了,各部分都會到戶部領錢的,太倉銀庫之中的銀子,雖然還存在銀庫之中,但是大多都是有主的了。”

“所以----”

朱祁鎮說道:“不用說了,你單單說,這個工程,朝廷要支出多少錢。朕的內庫之中,又要出多少錢?”

周忱說道:“不用太多,直隸,山東,河南府庫之中都是有錢的,三省加起來,大概有二百多萬兩,而且運河上還有不少原本要運到北京的糧食,此刻都可以讓山東方面支用。所以,臣以爲要分三次,撥出三百萬兩就足夠了。”

這就是朱祁鎮離不開周忱的原因。

周忱心中一筆賬目,算得清清楚楚的。

就算是朱祁鎮,也不知道山東,河南,直隸三省的賬目上有多少錢。一來,朱祁鎮沒有心思當管的太死。其次,地方官員對自己手中的賬目,也是不大想讓上面知道,也不會作爲重點提出來的。

畢竟,大明朝廷現在算是好的,在朱祁鎮改革鹽稅之後,總體來說,財政還算是充裕,所有財政危機,都是因爲突發事件引起的。

要是朱祁鎮能安安分分的,學太皇太后,不用十年,就是一個內承運庫,太倉銀庫,京倉全部爆滿的情況。

所以,這個時候朝廷對下面各省財政收刮就不那麼嚴重了。

但是不要忘記了,宣宗年間並不遠,其實宣宗皇帝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危機,宣宗並不是不知道,一步步戰略收縮是不對的。

但是說一千到一萬,沒有錢,能有什麼辦法?他還要爲太宗皇帝買單,太宗皇帝爲了北伐,超發了不知道多少大明寶鈔。

這是一個太宗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數目。

那個時候,宣宗皇帝就做過從布政使衙門將藩臺結餘給徵收上來。

所謂財不露白,對於皇帝是這樣的,皇帝如果沒有錢,面對大臣說話,都不硬氣。地方官手中如果沒有錢,面對士紳說話也都不硬氣。

所以,很多想做一方事業的地方官,都不會輕易將地方財政主動上報到朝廷賬上的。

但是問題是,你不報上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很抱歉,大明是有王法的,賦稅收上來,地方分幾成,怎麼截留,都是有成例了,對於周忱這樣專家來說。

不用派人去查,單單看朝廷這裡的賬冊,就能將地方府庫有多少錢,就算出來,即便是地方上有大工程,他們也是要向朝廷報備的。

每一省的結餘多少,朱祁鎮是霧裡看花,知道有這麼一筆錢,具體多少,卻不大清楚。但是周忱卻如掌觀文。

他敢將近三百萬兩的負擔,轉嫁給地方,絕對是有準備的。

朱祁鎮說道:“就這樣辦吧,這第一批三百萬元,從內承運庫出。你馬上安排。”

周忱說道:“是。”

朱祁鎮心中暗道:“內庫剛剛有一點起色,就又打回去了。”

內庫的起色,卻是因爲少府。

劉定之經營少府,也是很賣力的,少府的營收一年超過了百萬兩。主要分爲兩大塊,第一大塊是金銀礦,這方面的收入就超過了五十萬兩。

特別是海西發現的金礦。一年能收入六萬兩黃金,以黃金與白銀一比十的比例,就是六十萬兩白銀。

朱祁鎮爲了支持海西戰事,將這一塊的收入,大部分撥給了海西都司。支撐海西都司經營屯田。

但是下面的人也會一點表示都沒有。

每年最少有一萬兩黃金進入內庫之中,也就是十萬兩白銀了。

剩下的卻是內庫的產業營收了,注意是煤鐵兩項,門頭溝煤礦已經壟斷了北京用煤,一年二三十萬兩的進項,至於鐵就遵化鐵廠了。

其實如果單單遵化鐵廠收益就不少,但問題是少府也要承擔一些義務的,比如御馬監兵馬的武器換裝,京營兵馬的武器換裝。

很抱歉,這些武器拔給下面,是不可能向軍隊收錢的。

真要將這兵器折價,幾百萬兩收入還是有的。

遵化鐵廠的收益,還是對外賣鐵賣農具的收入,即便如此也有十幾萬兩之多。

而且劉定之清理好京城附近的礦場之後,根是準備從下面兩地下手,一個就是景德鎮官窯,另外就是江南的織造。

畢竟劉定之還是混過海貿的。

他發現大明出海的大宗貨物之中,鹽雖然成爲其中一種,但是與瓷器,絲綢,茶葉都傳統的商品比,還是差了一籌。

而江南各地的織造,與景德鎮的瓷器,都被拔給了少府管理。

劉定之其中不有所作爲。

之前不直接管理,卻是劉定之知道輕重緩急,礦場之事因爲葉留宗的事情,是最重要,不可耽擱。而武器打造,因爲關係到戰事,不可拖延,至於,江南織造與景德鎮瓷器,這單純賺錢的事情,反而不重要了。

因爲劉定之出色經營,朱祁鎮內承運庫,從一直徘徊在一千萬兩上下,直接攀升到了一千二百多萬兩。

而以周忱的意思,剩下的幾百萬兩,戶部恐怕也不會全拿出來。朱祁鎮的內庫之中還是要清空一大筆錢的。

朱祁鎮送走了周忱,讓周忱去準備了。

只是周忱準備錢,朱祁鎮也大出血,這方面應該沒有問題。

至於阮安而今已經去考察,想來水利學院大抵會全員出動。

雖然水利學院才建校不足十年,但是有阮安在,朱祁鎮對技術力量也是比較相信的。只是,又一點朱祁鎮卻拿捏不準。

就是派誰主持大局。

苟不得其人,就不興其事,這是朱祁鎮做事的原則。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手中,就是完全相反的效果。

這樣大事,朱祁鎮不敢隨意託付給別人。

能讓他信任的人,只有一個人了,那就是于謙。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章 馬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章 馬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