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

第六十五章一條鞭法的問題

文華殿之中。

帷幕輕垂。如同這文華殿之中的氣氛一般。

朱祁鎮靜靜的看着眼前一疊奏摺,就是從各個方面涌上來的反對在田制上下刀子的奏摺。

朱祁鎮隨意翻開一看,說道:“諸位,如果該怎麼辦?”

劉定之不得不出來說話了。

比起之前的李賢與于謙,劉定之的威信欠缺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不管欠了多少。劉定之都是首輔。

作爲首輔,享受首輔的權力,就要承擔首輔的責任。

朱祁鎮垂問,劉定之自然第一個回答。

但是劉定之面對如此紛亂的局面,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雖然劉定之也有地方履歷,但是真正說起來,他當親民官的時間並不長,先在西北是太僕寺之中負責養馬的。後來又道鹽運司之中,負責曬鹽。之後就是少府了。

雖然在京師也當過縣令。

但是京縣是其他縣能夠比得嗎?

真正地方疾苦,錢糧催科,他其實並不是太熟悉。

不過,作爲首輔,劉定之也不用什麼都知道,他只需知道,誰知道這一點就行了。

劉定之說道:“陛下,丘濬歲提議的以田配丁,還是攤丁入畝,一條鞭徵收,雖然有周公之遺意,但是干係太大,臣久在中樞,其中利弊有所部知,然韓雍韓大人,久在地方,昔日在江西,賑濟百姓百餘萬口,數十萬戶,民間疾苦,盡在韓大人之心,陛下可以垂詢韓大人利弊。只是臣掌樞機,有一言不得不進,即便是良法,實行不得法,也是害民之法,即便是良法,可用於此,未必可用於彼。此事欲求有成,宜緩不宜急。”

劉定之這一番話,含義是很豐富的。首先不直接否定丘濬的這個意見。而是推說不知道。

當然了,劉定之對地方具體的行政,大抵不是太熟捻,這也是真的。但是推說都不知道,就有一點虛假了。隨即將韓雍給推出來,似乎是寬宏大量,表現出和睦內閣,推薦同僚之心。

卻不知道,劉定之知道,他這個首輔不是尋常首輔,是要面對各種風暴的首輔。

雖然天下人都知道,這一次變法,乃是朱祁鎮提議的。但是在儒家倫理之中,他們萬萬不能將矛頭指向皇帝的。

所以,他們能指向的人也只有一個人了,那就是首輔劉定之。

劉定之也知道這一點,故而他顯示一種我僅僅是內閣普通一員,不以首輔身份壓人,想得到內閣其他人的支持,好一致對外。

最後,劉定之表現出來他的一絲絲心虛。

面對這樣的風潮,劉定之有一些頂不住了。

不過,他推薦的韓雍倒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要知道韓雍可是一步步從縣令知府爬上來的,還在吏部的考評之中,有天下治行第一的名頭,地方的事情,韓雍是再清楚不過的。

韓雍也有當仁不讓之風,見劉定之推薦自己,又見朱祁鎮目光投過來,他二話不說,出列說道:“陛下,臣以爲陛下本意是好的。天下百姓實在是苦,小民一年之勞作,繳納賦稅之後,不過是堪堪果腹而已,在農閒的時候,不得不四處飄零,到處打短工,纔有過冬之資,這還是年景好的,一旦有一個天災人禍,一年收成尚不夠朝廷賦稅,父母妻兒嗷嗷待哺,以至於賣兒典妻,以至於自賣者,數不勝數?”

朱祁鎮問道:“每逢天災,朝廷不都是有賑濟?”

韓雍說道:“陛下,只有大災纔有賑濟。很多時候,賑濟未到,已經餓殍遍地了。”

韓雍嘆息一聲,這樣事情他是遇見過的,他在江西賑災的時候,就是先斬後奏,不等北京的命令,就開倉放糧了。

當然了,朱祁鎮當時並沒有怪他,反而覺得他果斷,得以晉升。

只是韓雍當時可沒有想到這一點。

他並非不知道這其中的政治風險,只是心中一顆惻隱之心未熄而已。

朱祁鎮所見到民間,總就不是親眼所見,任何傳到朱祁鎮的耳朵之中,都做過幾層掩飾了。而韓雍之前看見的卻是真正的慘烈。

想想就知道了,而今的男人被帶了綠帽子就不能忍受,而這個時候很多窮人,爲了活下去,把妻子典當給別人。

那種痛苦,將自己的自尊踩進了泥中。卻是多麼難以承受。

只是在活着面前,其餘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大部分百姓用盡全力,僅僅能活着而已。

所以,韓雍是這個政策的積極支持着。韓雍說道:“一條鞭法有這幾個好處,第一總支總收,省官府之力,也省百姓之力。之前各種田賦折現,幾十種稅收,就要徵收幾十次,胥吏每一個月都要奔波來去。縣令一稅未盡,一稅又至。而今胥吏貪婪,每一次收稅,都不會空手而來。倒是百姓打點胥吏的錢都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今一併徵收,合而爲一,一年或徵一次,或徵兩次,免去了其中奔波之苦,也減輕了百姓負擔。”

“第二,均賦役,以朝廷之制,以十戶爲一里,一百一十戶爲一甲,具列黃冊之上,分爲十班,以一戶爲裡首,十年賦役一次。次第輪班。此太祖之法,誠良法也,然黃冊崩潰,富者逃避賦役,推給貧民,以至於有人一輩子不賦役,有人幾乎年年服役,以至於家破人亡,競相逃亡。而且國朝事簡,而今事繁。各種沒有名目的雜役,不知道多少。今日一均入稅中,令官府僱傭百姓。事有定額,禁止勞動百姓。此可謂解民之困也。”

“第三,限制豪強。均役入田,田多多交,田少少交,減輕百姓負擔。令小民有一條生路。”

“有此三者,官民兩便,豈能不行之。”

“只是,朝廷大事不可不慎重,劉首輔所言極是,以臣之見,選去歲新科進士,並從西北,河南,河北,江南,江西,湖廣,西南各一縣,令新科進士赴任,先行此法,一兩歲之後,再派御史考察。”

“查漏補缺。以備將來。”

朱祁鎮說道:“好。諸位怎麼看?”

朱祁鎮對韓雍的意見分外賞識,人與人就是不一樣,韓雍能將地方上那麼多難纏的事情都處理好,果然是有兩把刷子。

朱祁鎮已經意思到一點,他低估了在田制上推行新法的難度。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其實是對嘉靖以來地方上自行變動法度的一個總結,一條鞭法並不是發明與張居正,而是總結於張居正。

早在嘉靖年間,就有地方官自發的改變當時賦稅徵收的模式,雖然當時不叫一條鞭法,有的叫均平法,徵一法,綱銀法,十段錦等等諸如此類的名字,也因爲地方不同,在具體實行上也有差別。

到了張居正統一成一條鞭法。

也就是說,張居正是乘着這個風潮,最後做到這一件事情了。不是否定張居正能力,張居正順勢而爲,顯示出一個政治家的眼光。

但是朱祁鎮而今遇見的問題,與張居正完全不同的。

首先,在張居正之前,太祖皇帝定下的賦稅體系,已經不堪重負了。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或者說已經崩潰。

正是因爲如此,纔有這麼地方官並起補缺。這是有很大的必需性的。

但是朱祁鎮而今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朱祁鎮承仁宣之治,雖然用力於武事,但是對吏治還是很嚴苛的,再加上剛剛清丈過土地。

雖然大明地方賦稅制度,已經不如太祖年間。但遠遠沒有到不能用的地步。

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
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