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

第五十二章南北之爭

南北榜案,是一件陳年舊案了。

作爲歷史上有很大影響力的大案子,直接導致有了科舉分榜錄取,甚至乃是現在各地不同分數線,也是這個政策的遺留。

朱祁鎮想不知道都不行。

這掌故,當年講國史掌故的講官都重點說過了。

洪武三十年,劉三吾主考因爲是糊名考試,故而劉三吾全部選了南方進士。太祖以劉三吾舞弊定了性,重新考試定了南北榜制。

楊士奇帶着一些回憶的目光,將這一件事情緩緩的說完了,對別人來說,這都是一些掌故,但是楊士奇卻是親歷者。

他收回回憶的目光,問朱祁鎮道:“陛下以爲劉老學士,可曾舞弊?”

朱祁鎮說道:“自然是沒有的。”

朱祁鎮對一些士大夫秉性,也有所瞭解。

那真是將名聲看做比性命還重要,還不是晚明那些士林敗類可比的。讓劉三吾作弊,那是比殺了他還難的事情。

楊士奇說道:“陛下以爲太祖皇帝爲什麼要重新考試,分南北榜?”

朱祁鎮說道:“那自然是爲了平衡南北?”本來一句陳述句,卻被朱祁鎮說成了疑問句,卻是他說在南北兩個字的時候,突然有所領悟。

楊士奇看出朱祁鎮的眼神變化,說道:“陛下以爲分了南北榜之後,北方舉子,就能勝過南方舉子嗎?”

朱祁鎮說道:“恐怕不能。”

楊士奇向朱祁鎮行禮,說道:“陛下聖明。遠的不說,陛下可知道,宣德年間三科,而今正統年間也有兩科了,一共五科,前三甲之中,北方人有幾個嗎?”

朱祁鎮倒是沒有注意,問道:“卻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三人。”

朱祁鎮立即說道:“馬愉,曹鼐之外還有誰?”

楊士奇說道:“楊鼎,正統四年榜眼,陝西咸寧人。”

朱祁鎮聽了心中震撼非常。

之前也說過,科舉在明代制度之中,幾乎有一考定終身的權威性。

在官場凡是有什麼事情,都要問科名。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被科名所限制住,但是大多數人都衝不破這個枷鎖的。所以科舉時候考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你的後半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榜單,五科前三甲共十五人,北方人只有三人。再加上古代官場之上同鄉相互提攜。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明北方人在朝廷之中佔據什麼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先生提拔馬愉與曹鼐入內閣,卻是爲了平衡南北。”

楊士奇說道:“陛下聰慧,老臣作爲內閣首輔,自然要爲國家着想,內閣之中唯有英國公是北方人,恐怕對朝政不利。”

朱祁鎮自然知道,英國公張輔其實只管軍中事務,向來不插手文官政務,對北方文官來說,有他,和沒有他。都沒有什麼區別。

朱祁鎮心中忽然有多想了一層,他想的不是別的,而是大明將領的籍貫。

除卻少數是南方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跟隨太宗起家的靖難勳貴。

“原來勳貴與文官的爭鬥,不僅僅文武之爭,其中恐怕也有南北之爭了。北人以武力爲進取之道,南方人以文章爲進取之道。”朱祁鎮默默想道:“後來大明南北經濟失衡,與朝中南北兩方失衡有關係嗎?”

這個問題,朱祁鎮一時間沒有答案,或許將來也沒有答案。但是朱祁鎮心中有多了一些想法,這想法暫且不提,朱祁鎮將話題轉到了正題上,說道:“先生的意思是,朝廷大規模投入河北,會引起南方人的不滿。”

楊士奇說道:“臣乃是江西人,于謙乃是浙江人,但老臣也是大明臣子,是陛下的臣子,有些話還是要說的。”

“太祖皇帝靠東南起家,但是厭惡江蘇士風,多依賴江西士子,以至於朝中有人說,滿朝半江西。這種情況對江西士子有利,對朝廷不利。只是有些什麼也是積重難返了。老臣只能如此調劑一二。”

“北方學風不起,這種情況還是會繼續的。”

“只是陛下以爲南人對此,不滿卻是真的,但是北人也未必會滿意陛下之舉。”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南人不滿朕,朕可以理解,但是北人爲什麼不滿意治水?”

朱祁鎮對此是完全想不明白了。

朝廷財政向北方傾斜,表現出北重於南的姿態,在朱祁鎮的正旦詔之中,就有所體現了。

但是大部分人都以爲朱祁鎮是說說而已。

在楊士奇安撫之下,纔沒有弄出什麼動靜。現在要動真格了,將這麼多錢全部砸到北方,可以說將南方的賦稅全部砸到北方。

他們不願意。

這朱祁鎮可以理解。

但是北方人卻什麼想法?

怎麼朝廷花錢興修水利,爲百姓造福,他們還不高興不樂意嗎?

楊士奇說道:“而今北方糧食不夠,多賴漕運,轉運南方糧食,但是如果陛下計劃實現了,那麼陛下還想維護運河嗎?”

朱祁鎮說道:“自然不想了,畢竟運河也費工夫年年修繕。”

楊士奇說道:“那麼北京的糧食從什麼地方來?”

朱祁鎮說道:“自然是河北?”朱祁鎮此言一出,頓時找到問題的關鍵點了,說道:“他們是擔心,如果北方糧食夠了,那麼朝廷供應邊軍的八百萬石糧食,供應京師的四百萬石糧食,一共一千二百萬石糧食,都要從北方出,而南方反而輕鬆了。”

楊士奇說道:“並非所有大臣都秉承這個想法,但是有這個想法的北方大臣並不在少數。”

朱祁鎮一時間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荒謬感。

他拼盡全力想做這一件事情,原來是裡外不是人的事情。

這就是大明的官員,口中仁義,抵不過心中主意。說起來大明天下,做起來鄉里家梓。朝廷的利益是比不過自己的利益的。

明明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在各個人的角度都是不滿意之極。

楊士奇說道:“陛下,有時候做事,不能大張旗鼓,最少現在不能。雖然而今麓川大捷,雲南抵定,但是北方旱情還沒有過去,如果今年六月分不下雨,今天秋天的收成也不會有多少的。”

“陛下必須多作做一手準備。”

“有些事情可以做不可說,有些事情可以說不可做。”

“陛下想修水利,戶部沒有錢,陛下要要動用內庫,內閣自然不會反對,也會傳令各級府縣,皆知上意,但是陛下五河三湖的大計劃,卻要等一等了。”

“最少等今年過去,北方糧荒緩解了,再說不遲。”

朱祁鎮向楊士奇行禮說道:“朕知道了,多謝先生提點,朕差點犯下大錯。”

于謙在一側也聽得冷汗連連,如果這個賑災的關鍵時刻,在京師之中鬧出一場風波來,對賑災的影響卻是可想而知的。

朱祁鎮見天色已晚,將讓王振安頓楊士奇于謙在內閣住下來。師徒兩人如果談,就不說了。

于謙需要向楊士奇學的還有很多。

但朱祁鎮卻夜不能寐。

他此刻才明白一件事情,楊士奇的存在,對他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凡是他只需說服楊士奇就行了。

楊士奇自然能夠擺平百官。

楊士奇看似是首輔重臣,也是皇帝與羣臣之間的潤滑劑。

但楊士奇老,支撐不了幾年了。

楊士奇之後的大臣們,能很好的做到這個潤滑劑的作用嗎?

朱祁鎮並不知道,此刻有一種深深的感覺,他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朋友都是一個人,不,一羣人。

百官羣僚。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