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麓川二
只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自己空想也是沒有用的。
他如果在乾清宮之中,自然可以將麓川的資料全部拿過來,但是而今,朱祁鎮只能自己回想關於麓川的事情。
後世沒有麓川這個國家。並不是說麓川的實力不強。
恰恰相反,麓川是相當強大的。
首先麓川的興盛並非源於今日,乃是在元代就有了,元代末期,雲南之地,雲南樑王與段氏爭權。無暇顧及麓川。
麓川思家就此發家。被元朝招安,成爲雲南行省六路總管府之一。
這也元代的特色,其實元代邊疆看似廣大,但是實際上,元代統治相當的粗陋,很多總管府就是這種獨立半獨立的政權。
這個時候就是思任發的太爺爺,思可法統治時期。
到了洪武十五年,思可法的孫子,也就是而今思家家主思任發的父親,思倫發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思倫發將思家的家業發揚廣大,成爲西南霸主,他的實力有多強。麓川統治的區域,北邊到藏地,東邊到了景東,南邊就是緬甸。
可以這樣說。
用現代的地圖來看,就是佔據緬甸北部大部分,已經老撾一部分,雲南一部分,自然也有泰國一部分。
據說兵力最強盛的時候有三十萬之多。
很多人都將麓川視爲南詔,西夏。
甚至麓川與緬甸之間也有衝突,很多決定應該是緬甸勝利吧,不,結果是麓川將緬甸按在地面摩擦。
不過,麓川的核心地區,就是而今的雲南瑞麗縣。朝廷不允許有這樣的強大割據政權。
於是乎,在洪武十七年,大明朝與麓川第一次較量開始了。
思倫發一面向朝廷朝貢,表示順從,另外暗暗繼續力量,準備大舉東進。只是思倫發固然不是弱者,但是太祖皇帝更是老狐狸。
早就嚴陣以待,特別是沐英在這一戰之中,以三萬之衆,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以火銃對付象兵,大破之。
思倫發大敗向朝廷請和。
太祖皇帝一面答應下來,一邊毫不猶豫的將麓川東邊的地方,一個個冊封土司。如此一來,強盛的麓川也就四分五裂了。
這也是太祖皇帝看出了麓川致命的弱點。
那就是麓川的統治各部,其實是隸屬各地頭人的,麓川本部人馬是相當有限的。沐英對麓川的消弱也是不間斷的。
甚至思任發也是作爲質子在沐家長大的。
到了永樂十一年,思任發上位。
思任發知道朝廷的強大,故而表現的恭送之極,朝貢不絕。但是另外一方面,思任發並不甘心如此,故而永樂年間,他對朝廷恭順之餘,對其他方面就不一樣了,東征西討,將西邊,南邊的土司,一個個兼併。
到了仁宗繼位之後,大明戰略轉向,從對外擴張,變成了收縮。
如此一來,思任發小心試探了朝廷幾次,發現他即便吞併忠於朝廷的土司,朝廷最多不過是切責而已。
於是乎,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隨着仁宗宣宗去世,安南棄守,這一系列行爲,更是鼓勵了思任發的膽子,於是從正統初年開始,他的一系列動作,就超出了朝廷容忍的底線。但是他絲毫不顧,到了而今,他已經恢復了麓川全盛時候的版圖。
可以說盛兵三十萬。
當然了,朝廷對西南土司的戰鬥力,從來是鄙視的。
當初沐英用三萬士卒大破麓川。
只是大明朝有幾個沐英,但是即便沐英身後也是源源不斷的援兵,當時太祖已經準備派十幾萬兵馬入滇。
只是援兵未到,沐英已經奏報大捷而已。
而今朝廷兵力遠遠不如當初,正統三年兵部正式上報缺額,一百二十萬之多。各地方軍隊的戰力也遠遠不如當初。
朱祁鎮回顧了麓川的歷史,再看眼前的局面。
打是一定要打的,只是如此一來,想要征服麓川,兵力最少要三四十萬之多。這些軍隊,決計不能是空額的。
那麼以朝廷而今的兵力,卻不夠了。大明重兵所在,不是其他地方,只有九邊。但是瓦刺強盛,瓦刺在脫歡的帶領這下,這數年來,一直大勢擴張,整合內部,特別是阿岱汗之死。
雖然阿岱汗是死在明人手中。但是不管怎麼說,阿岱汗死了,脫脫不花成爲草原之上唯一的大汗。
草原各部紛紛擁戴。
如此一來,脫歡的實力大增。
隨即他對九邊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的。這個時候從九邊調兵,朱祁鎮並不覺得是一個理智的行爲。
大明國防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九邊。
雲南即便丟失,對大明來說也是痛心疾首,但是如果九邊被瓦刺突破,卻是生死存亡。
但是不從九邊京營調兵,又從哪裡?
前文已經說過了,這個時代去雲南,只能從貴州走,而貴州千里驛道可不是容易走的,大明對貴州的統治,也是相當弱的,大部分都是被土司統治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派出精兵數萬,一舉破麓川就行了。
這就是一個矛盾了。
不調九邊京營的精兵,朝廷無法保證雲南速勝。但是派出精兵,北方空虛,如果瓦刺南下,就大大不妙了。
這是第一個難決之事。
第二個讓朱祁鎮擔心的事情,他擔心雲南之戰,曠日持久。大概有人說了,前番已經說了派精銳部隊,以求速勝。
這只是朱祁鎮的期望而已。
但是實際上,而今的麓川大部分都在後世的中緬邊境,乃至於緬甸北方。
這些地方的地勢是怎麼樣的,拜中國遠征軍所致,朱祁鎮還是瞭解一點的,這樣的深山老林之中,想要一戰而定,犁庭掃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起大破麓川,朱祁鎮更擔心這一點。
諸葛亮平南蠻,還七擒七縱。沐英大敗麓川之後,還是終身鎮守雲南。但是大明精銳決計不能久懸雲南。
這樣一來,很可能在大軍一走,雲南戰局又出現反覆之態。
無數念頭,在朱祁鎮的心中轉過。眼前一個射柳的將士,朱祁鎮雖然看着,卻心不在焉。甚至各級勳貴也沒有心思在這射柳之上,他們都在私底下議論紛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與沐家交情非淺。對沐晟的遭遇有不解有同情。
只有下面奮力射箭的將士,並不知道,這其中的變化。
朱祁鎮雖然依舊在南海子沒有回京,但是王振與金英都沒有閒着,幾乎一個時辰就有一個人從京城來南海子,將京中的情況一五一十的稟報朱祁鎮。
果然第二日,京城文武百官都知道這個消息。
對於麓川戰和事宜,頓時成爲了朝廷最大熱點。
其實這種議論已經不是第一次,最少在朱祁鎮記憶之中,朝廷議論麓川之事,從正統元年到而今最少有四十多次了。
只是規格一層層的上升,剛剛開始僅僅是兵部內部議論,後來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和議,再後來,內閣會議。但是這一次,太皇太后傳來消息,讓朱祁鎮準備好,一回去,就會開啓朝會,這一次參加的人。有內閣,六部,都察院,五軍都督府,還有勳臣。
幾乎將朝廷大員一網打盡。
即便當初西北戰事也沒有召開這樣的會議。畢竟西北戰事也沒有一個國公因之而死。
太皇太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也暗示了。這是朱祁鎮在羣臣之間露臉的又一次機會。
這一兩年間,不知道太皇太后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能支撐,還是覺得朱祁鎮的能力足以處理政事。讓朱祁鎮出面接見百官處理政事的頻率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