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禮樂

第十五章禮樂

朱祁鎮沒有立即迴應李賢的話。

默默想着大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面目。大明國家現狀,已經所謂的以禮治國到底是怎麼運行的。

要明白儒家爲什麼多年是主流學說,就要明白儒家統治核心的禮樂,倒是是什麼東西?

樂主同,禮別異。

用現代的話說,樂是解決價值觀的問題,禮是解決社會關係的問題。

古代有很多段子,似乎聽某個國家的音樂,就能斷定某一個國家的興亡。這個邏輯是怎麼落實的,首先就要明白,樂到底是什麼?

儒家認爲樂由心生。

在沒有文字之前的時代之中,某一個地方的音樂是最能反應當地情況的。

因爲當時的人並不作僞,就好像是原始部落的人們,圍在篝火邊唱歌,他們所唱的歌,就是反應他們的情況與訴求,以及他們的對美好與惡毒的區分,這就是價值觀。

而人與人相見,會做出什麼樣的禮節,卻是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所繫。

比如見到父母怎麼辦,見到上司怎麼辦,見到君主怎麼做?

等等。

所以,儒家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修禮樂。或者說制禮樂。

注意一點,那就是這一套禮樂並非是儒家所創造出來的,他都是有所本的,是在原來人們所體現的禮樂之中,將一些不好的,過於低俗的東西,給去掉。就好像是孔子修詩三百一樣。

創制出一套,體現當時價值觀與社會關係的禮樂,並將他推廣開來。

後來,因爲人們都識字了。人們更多將價值觀滲透在文字之中。樂的價值就大大降低,所以禮就成爲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核心要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孝治天下。

就是由可以看見的,基於人類本身情感的孝,引申出忠。很簡單概念,即便不認識字的人也能懂。但忠孝兩個字,卻是維繫一個大國的根本要素。

爲什麼儒家一直興盛不竭。

幾乎每朝每代都要用儒家,卻更是中華民族政治上的早熟,這個早熟的成果就是大一統。

如果看看世界歷史就知道,很多國家的範圍都是限制的,中華民族是獨一無二在兩千年前就奠定了現代的版圖。

但是如果從高層來看,似乎軍隊與政府政府與地方的制衡關係,是完美無缺的。似乎這樣一個從北方到南方需要走三個月的國家,在這種統治模式之下,是非常恰當的。

其實不然。

如果伏下身子從底層去看,就會發現這種統治的網絡太稀疏,太普通。甚至給人一種一扯就破的感覺。

單單是軍事上的作爲,是決計不足以維繫這一個國家的。

所以,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都是建立在人心之上,建立在禮教之上,建立在價值觀之上的。

而今再聽聽清末理學家倭仁這一句“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而不在技藝

。”你會有別樣的感覺。

當然了,這不是爲這些人辯護。

他們用兩千年前漢代儒家爲大一統王朝開出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兩千年之後的事情,已經是沒出息到了極點。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一套完整的體系性的解決辦法。實在是充滿了政治遠見與智慧。

這也是爲什麼黃仁宇說道古代中國是一個道德國家,甚至皇帝本身維持道德潔癖,是尤爲重要的事情。

即便而今,朱祁鎮面對這樣的根本性體系,也沒有摧毀的勇氣。

一來,朱祁鎮本身的權力都是根植在這一套體系之上,他能完整控制住軍隊,這一套體系也是有很大作用。

二來,朱祁鎮也沒有找到更好的代替辦法。

但是並不是說,這一套辦法,就完美無缺了。

用這一套辦法治國,給了地方上太大的自由裁量權。

別的不說,有一個案子。北宋名臣張乖涯發現一個衙役偷了一文錢,就以此推斷這個衙役日日偷錢,將這個衙役斬殺了,還寫了一段很有名的話:“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從後世人的眼光看,這個衙役如果日日偷錢的話,那也要講證據,否則就是濫刑殺人了。

而這案子反而被人稱頌。

朱祁鎮嘆息一聲,不管他理想多麼豐滿,但是在後果上操作上,朱祁鎮並沒有可以實現的可能。

即便朱祁鎮強行推行,也只能適得其反。

朱祁鎮說道:“先生誤會,朕也是儒門弟子,豈能做這樣的事情,只是朕這十幾年來一直有一事不解。”

“先生以爲大明而今算是盛世嗎?”

李賢說道:“天下無邊患,有災荒能及時賑災,太倉有存糧兩千萬石,各地常平倉也是積累,可以說是天下承平。”

朱祁鎮說道:“然每年還有凍餓而死的人。一場洪水,一場大旱,百姓就會掙扎在生死線之上。朕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一切。”

“朕並非想用法家?只是而今局面,朕該怎麼做?還請先生教我?”

李賢聽了朱祁鎮的話,臉色有些蒼白,後退幾步,說道:“臣有罪。”

朱祁鎮連忙上前攙扶道:“先生何須如此?”

李賢說道:“主憂臣辱,此臣之罪也,陛下欲興大同之世,臣卻沒有良策可現,只是天下大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妄動。”

“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了。”

李賢心中最後一點想留下的心思此刻打消了。

無他,朱祁鎮想做的事情,在李賢看來,太過空想了。

李賢精通經史,他很明白大明到了這一個地步,其實已經是盛極而衰的開始了。朱祁鎮在的時候,或許還能維持而今的局面,但是朱祁鎮過去之後,不過兩三個皇帝,甚至一個皇帝,大明各種問題都會慢慢的顯露出來。

這近乎是一種必然了。

想要讓大明更盡一步,李賢所能做到不過是修修補補而已。這種作爲面對朱祁鎮而今如此宏願,其實是起不到本質的作用。

而且李賢也不看好,朱祁鎮所做所爲能有什麼好下場。

只是朱祁鎮敞開心扉,卻讓李賢沒有什麼話可說了。

大同世界,是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但是更多是一種理想而已,從來沒有想過在現實之中出現過。

但是他還是最後勸說一二。

朱祁鎮說道:“這些朕自然是知道的。”

此刻朱祁鎮心中隱隱約約有些觸動。卻一時間不知道這種觸動在什麼方面。

李賢欲言又止,嘆息一聲說道:“老臣無助於陛下,今日之後,就辭官回鄉,奉養老父,今聞陛下大志,有最後諫言,願陛下聽之。”

朱祁鎮從剛剛的觸動之中回過神來。

此刻他也知道,彼此之間開誠佈公的話,到此結束了。其實朱祁鎮還有很多話都沒有說。他想要改變的其實並不只是,李賢所說的這些,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僅僅是一句真心話,就讓李賢打了退堂鼓了。

在朱祁鎮想來後世的世界,如果在大明人眼中,或許不是大同,但也是小康了。

只是既然李賢已經不打算參與其中了,朱祁鎮也沒有什麼話好說了。

李賢說道:“陛下欲有大爲於天下,當法古,法古之道,應該讀公羊。我儒門之中,並非沒有變革之法。”

朱祁鎮聽了,自然知道。李賢所說的是《春秋公羊傳》,或者說是漢代的公羊學派。

也就是李賢所言的變革之法。

只是公羊派從東漢開始到而今,已經沒落了一千多年了。早已成爲歷史的一部分了,公羊派的思想真能解決朱祁鎮的問題嗎?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