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

第一百四十九章保河濟運

于謙與張經再次用腳掌丈量大堤,分析滹沱河當地的地質。

這一代的地質類似於黃土高原上的土質,甚至比黃土高原的土質還疏鬆,看似完整的土地。但是在水流衝擊之下,就能層層駁離。就好像是千層餅一層層的剝離開來。

張經在第一次決堤之後,已經加重夯土層,並在夯土層下面,打下了木樁。大堤內部,以木框裝着石頭一層層鋪滿,作爲緩衝。大堤之上也有一層層的,類似草蓆的東西。不過都是長達十幾丈寬。巨大的埽放了下去。

用鐵錨固定。

如此一來,洪水不會直接衝在堤壩之上。

這種技術在宋代就已經發展完善了。

可以說張經能做的都做了。讓于謙來看,也看不出什麼缺陷了。但是面對這裡的特殊地質結構,卻不能承受。

張經臉色沉重,說道:“大人,下官想來,只有一個辦法了,將大堤換成石堤,多用鐵料打下根基。”

于謙說道:“石堤,鐵料。”

張經所說的一切,在於謙的耳朵之中自動換算成了錢。

鐵可不便宜,每斤兩三分銀子,根據各地不同的價格浮動。而真要用在工程上,就是動則萬斤,十萬斤,甚至還不夠。

畢竟要看單位,乃是斤,不是噸。

不說別的,單單是鐵價就過萬兩。

而朝廷雖然將金山銀山砸進河北,但是各地工程量太大,百姓即便是服勞役,但是口糧,工具,材料,等等,都是需要準備的。

正統六年,近八百萬兩的款項,看似不少,但是分到每一次地方之後,也就不多了。

在這滹沱河上要砸上幾十萬兩,就大大超出預算了。

錢總是不夠花的。

張經小心翼翼的看着于謙的臉色,于謙沉吟片刻說道:“鐵料我想辦法。你安心做事便是了。”于謙似乎記得工部儲存着相當龐大數量的鐵料。如果能從工部搞到一些,就免了從民間購買了。

河北順利的渡過了汛期,這個消息傳到了北京。

朱祁鎮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覺得懸着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對於保定,文安,被大水包圍,已經滹沱河決口的這種情況,朱祁鎮已經覺得欣慰之極了。

雖然放在後世,這個事故依然很嚴重。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相當好了,最少比去年好,在預計範圍之內。

不過,對於滹沱河決堤之事。朱祁鎮還是比較不舒服的。

但是既然于謙保了張經。基於對於謙的信任,朱祁鎮自然還是要頂于謙的。

只是如此一來,就不大好辦了。

面對不少言官的風言風語。

朱祁鎮只好召見楊溥,曹鼐。王直。專門對關於于謙的種種問題,做一個解決。

首先說的就是張經滹沱河之事。

朱祁鎮對兩人說道:“張經這個人的履歷,朕也看過,是一個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謙看人,朕還是信的過的。”

楊溥說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後,就曉諭羣臣,讓羣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鎮見楊溥這麼好說話。心中倒是鬆了一口氣。

只是他卻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輩,他想搞一個人,從來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發話,將言官壓下去,對於謙是好事嗎?

不是。只能讓很多官員對於謙的積怨越來越深。

楊溥知道,不管是朝廷,還是陛下,而今都是離不開于謙的。但是總有能離開的時候。

楊溥現在要做的就是捧着,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謙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卻羣情激奮。

讓朱祁鎮做一個選擇。

到時候,朱祁鎮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謙。

楊溥慈眉善目下面的算計,或許只有楊士奇能夠察覺。

朱祁鎮反而覺得楊溥以大局爲重,楊溥與于謙之間的關係尷尬,朱祁鎮是知道的,他也沒有爲他們調解的意思,因爲並不需要。

下面人有一點不和,對朱祁鎮來說,並非太差的事情。

朱祁鎮隨即說道:“漕運總督武興彈劾于謙,說于謙肆意泄洪,沖垮運河,導致而今運河不能通行。這一件事情該如何處置?”

這一種事情並非第一件了。

可以說從河北治水以來,治水工程與運河系統之間的矛盾就沒有少過。

武興也算是大明老將,太皇太后信得過的人。他也是識大體,很多下衝突,他都壓下來了,最少沒有鬧到漕運總兵官與直隸巡撫之間的互懟。

畢竟是皇帝一手推進工程。反對於謙,就是和皇帝鬧矛盾。但是武興也是沒有辦法了。

如果仔細看明代的運河的話,就會發現運河都完美的繞過了湖泊,並不是直接通過湖泊北上,而是要在挨着湖泊修建一道河道。

並非單單是三角澱這裡。在山東好些湖泊都是這樣的。

這就是保河濟運總原則的體現。

爲什麼不直接通過湖泊,首先都是湖泊,未必是適合的航道,別的不說,就三角澱,一到雨季一片汪洋,一道旱季,就變成了一片爛泥地了。

這樣的湖泊,如何通行漕船。

其次,就是靠着湖走,就是用湖泊來調節運河水量。

要知道,大運河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其中水流的流向可不是想象之中,從南一路流到北,或者說從北一路流到南。各地水流複雜的很。

而且運河要通過船隻,要保證一定的水位,水太多的澇,水太少了不足以浮起漕船。想想就這必須經過人工調節。

但是再怎麼人工調節,都需要用到水。不管是因湖水注入運河之中,將多餘的運河水泄洪。

這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了。

對武興來說,河北全淹了,也沒有什麼事情。他的任務是按時按量的將漕糧運到京師。

至於對於謙來說,漕運關他什麼事情,他只需爲河北百姓負責就行了。

這一次就是如此,運河停航一個月。武興如果搶先彈劾于謙的話,這漕運不利的罪名就要砸他身上了。

所以,他明知道于謙聖眷在渥。但是還是寫了這分彈劾奏摺。

不過,朱祁鎮看武興的奏摺,卻滿眼看出武興字裡行間委屈兩個字,重點在於爲自己脫罪,而不是說于謙如何不是。處處爲于謙開脫,卻處處暗示朝廷,自己是識大體的,而於謙是不識大體的。

朱祁鎮當時看到時候,心中就有感覺:“這武興找了一個好師爺,這種明褒實貶,綿裡藏針的文筆,未必是武興所寫。”

不過,武興作爲軍中大將,有幾個幕僚也是很正常的。

楊溥說道:“按照舊例,當申斥于謙,讓其恢復運河河道,讓漕糧按時到京。”

朱祁鎮也知道,這是因爲漕糧太重要了。重要到了只要斷絕漕糧三個月,北京百姓的口糧都無法維持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爲漕運讓步。

不過楊溥的話,很值得玩味,他強調舊例。就知道朱祁鎮不可能按照這個辦法來的。

朱祁鎮說道:“那如今該怎麼辦?”

楊溥說道:“而今戶部糧倉大多數滿的,雖然還沒有到一千萬石,但是足夠支持北京百姓所用,漕糧遲來一個月,應該沒有大礙。只是這樣的事情,卻是武興與于謙的責任。于謙身爲地方官,也有護衛漕糧的責任。不過雙方都是爲公事,申斥之後,兩解之,讓他們精誠合作,護衛漕糧上京,不可拖延。”

朱祁鎮心中暗道:“真是好一手活稀泥。只是這不是我想要的。”

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
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