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直入閣

第十章 王直入閣

黃淮致仕之前,乃是內閣首輔。如果他復位,那麼楊士奇往哪裡放?

所以黃淮上京三次,分別是宣德八年,宣德九年,宣德十年。也就是在宣宗駕崩之後,黃淮也是千里迢迢來祭拜的。

只是當時祭拜的人那麼多,朱祁鎮也沒有印象。

黃淮頻繁入京,自然是想起復。

只是這一切隨着宣宗皇帝的駕崩而結束。

一來黃淮與楊士奇的年紀差不多。精力衰竭了。二來,他也看出來,太皇太后對政局的處置,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朝野動盪的決定的,三來,楊士奇今非昔比。黃淮雖然在朝中有些人脈,卻抵不過楊士奇的。

所以黃淮這纔回家休養了。

楊士奇其實很明白,黃淮早已無心政治了,甚至楊士奇都有告老還鄉的意思了。

這個攤子黃淮是沒有能力接下來的,畢竟黃淮已經離開大明中樞十幾年了,當初的影響力早已煙消雲散了。

但是楊士奇也不得不承認,皇帝點出黃淮,這一手對他其實也是有一點威脅的。

不過,朱祁鎮自然不會用黃淮,黃淮實在太老了一點。

老到什麼程度? ●ttκá n ●¢ o

老到朱祁鎮是黃福與楊榮去世之後,令吏部整理致仕老臣名單的時候,才被朱祁鎮注意到的,不知道多少低級官員估計連這個名字都忘記了。

不過朱祁鎮將黃淮拎出來,卻不是爲了讓黃淮起復的,而是爲了另外一個人,就是王直。

因爲王直乃是黃淮的學生,王直乃是永樂二年的進士。正是黃淮的門生。

朱祁鎮說道:“近年老臣凋零,還請先生派人去探望一下永樂以來老臣,以示朝廷不忘功勳,如果有子嗣問題,也要解決一下。”

楊士奇說道:“陛下仁心。”

朱祁鎮說道:“不過,這內閣人員增補,先放一放,朕想知道這個內閣定員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太宗效仿太祖皇帝設四官,但是內閣並無定員。”

雖然都說大明的內閣創立於太宗時期。但是其實,在太祖時期就有雛形了,而太宗皇帝剛剛設立六員。

之後雖然有增減,卻沒有定員,一般是四五人到七人上下。

朱祁鎮說道:“朕覺得大明內閣乃中樞所在,多選幾人。但也不宜太多,應該有七個人最爲何合適。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微微一頓,心中已經分析起來。

楊士奇也覺得,這個人數是比較合適的。

在內閣這樣的結構之中,人數應該是奇數。三,五,七,九。三人太少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五人其實也行。只是奈何而今內閣之中,張輔與胡濙不管是別排擠也好,還是自己的原因也好,很多政務,他們都不插手。

之前處理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幹活。

對年輕一點的楊士奇來說,雖然有些吃力,但是還能堅持下來的。畢竟古往今來但凡傑出的政治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性,那就是精力充沛,異於常人。

但是而今,楊士奇又些撐不住了。

這就是楊士奇增補兩人的原因之一。

而今朱祁鎮要多增設一人。楊士奇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楊士奇雖然權力大了一些,但是在朱祁鎮收攏權力上面,從來沒有拒絕過,而今朱祁鎮想在內閣之中安插一個人。

楊士奇心中也沒有拒絕的心思。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朱祁鎮緊接的說道:“那麼王直如何?”

楊士奇心中一愣,暗道:“老了,老了。反應不過來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想到,小皇帝所能用的人並不多,王直就是其中一個。

楊士奇可以接受其他人進入內閣,但是他不希望這個人是王直。倒不是王直不好。而是王直太好了。

楊士奇對王直是有培養的,王直有今日的地位,是有楊士奇的栽培的。但是楊士奇對王直的栽培,可以容忍王直在吏部尚書位置上,甚至將來成爲內閣首輔,卻不能容忍王直進入內閣,這不僅僅是楊士奇不允許,楊溥也不允許。

因爲太子只是太子,如果太子的權力太盛,對皇帝不好。同樣政治上的繼承人,上升太厲害也會威脅楊士奇。

雖然王直那一科,楊士奇也有參與,王直也稱呼他一聲老師。但是王直的真正老師,算起來是黃淮。

王直入閣甚至能打破了楊士奇與楊溥的默契。

爲什麼?

楊士奇與楊溥挑得這兩個人。

資歷上都很淺薄。

而今永樂年間的進士,還一抓一大把,如陳循一般,有不少的,楊士奇卻將宣德年間的兩個狀元拉了進來。

就是因爲他們資歷淺薄好壓制。

楊士奇慢慢的會將權力過度到楊溥的手中,畢竟楊溥比楊士奇年輕好幾歲,楊士奇自己也會告老的意思。

等楊溥退下來之後,曹鼐與馬愉兩人之中,有一個會接任內閣首輔。這個順序,不管是是曹鼐還是馬愉都沒有能力打破。

但是對王直來說,他卻有這個能力,特別是在楊士奇退下之後,楊士奇的政治遺產,被王直接受,那怕僅僅是一部分,就足夠他與楊溥叫板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王直已有重用,再加入內閣似乎有些不大好。”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太宗之意,六部與內閣相互牽制,吏部天官爲六部之首。必由重臣坐鎮,王直一去,恐怕內閣權威大盛。視六部爲僕役。不合祖宗之法。”

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聽楊士奇這話說的,好像他不是將六部當成下屬一般。”只是朱祁鎮心中這樣想。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楊士奇所言,是有些道理的。

因爲明代內閣的設立,從來是相當尷尬的事情。

明代法定文官最高長官,就是六部。而不在內閣。內閣雖然秉承旨意辦事,借皇權行事,在事實上壓過六部一頭。

但是實際上,並無絕對的權威壓制六部。

也就是說,內閣與六部之間的關係,從來是一個動態的,要看各官員的能力,楊士奇可以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壓服上上下下,那是楊士奇能,並不是內閣首輔能。

甚至明代後期,就有人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硬懟內閣,將內閣弄得沒脾氣,給個大學士都不做。

這就是這種制度上的死結。

雖然這樣的制度,造成了行政內耗,但是卻給皇帝很大的插手空間。在制度上造成臣子彼此相對,皇帝向那一邊,都能有依據。

只是可惜,有些皇帝不能熟練的使用此項能力,就有太監幹成的餘地。

明代的大太監都是藉助這項權力,才能全傾朝野。

所以保持內閣與六部之間的平衡,也不能算錯。

只是人都是這樣的,對接班人,都要強調製度建設,但是對自己卻覺得自己與衆不同。

朱祁鎮也是如此。對大明朝廷着想,朱祁鎮並不覺得不立丞相,是一個好選擇。但是對自己來說,沒有一個強勢的丞相,指手畫腳。對朱祁鎮來說,也是極大的利好。

朱祁鎮富有春秋,覺得朝廷能在自己掌握之中,所以不在乎什麼制衡,他甚至覺得朝野上下一心,才讓他好做事。

他準備做很多事情,這種朝廷之中的內耗其實影響到了朱祁鎮的施政。說道:“先生多慮了。難道王直入閣,就能讓朝野失衡,出大亂子嗎?”

“不過選一位大臣鎮守吏部即可。”朱祁鎮說道:“先生覺得如何?”

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章 災年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
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章 災年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