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

第八十一章江南田畝狀況

似乎寇深並沒有給朱見濬一點優待,他帶着張懋,在衙門找一個房間,就開始了工作。

工作內容也是相當簡單,但是業務量繁多。

那就是將下面一鄉一縣的編好的黃冊,整理在一起,彙編起來,還要檢查一下他們有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錯漏。

如果會的話,打回去讓下面的重做。

朱見濬很快就明白寇深這樣做的第一重深意了。

朱見濬的位置看似不重要,卻能從整體上觀察整個江南地區土地情況的全貌。

首先,江南雖然富庶,但是真正大戶人家並非沒有,但是都很少,即便有什麼大戶人家,只要拉出來,就是本朝開國以來,在朝廷上最少做過六部尚書的顯赫人物。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

因爲很多即便是出過六部尚書家族,也未必成爲當地大戶。

往前數幾十年,也就是太祖年間對打壓大戶,近乎不遺餘力,各種各樣的大案之中,還從江南遷移人口,所遷移的都是大戶。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當地田產超過三千畝的大地主都不復存在。

當時百姓之中,也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

似乎,這就符合了太祖皇帝審美,太祖皇帝將治國當成種莊稼,那些雜草,自然要下手除去,但是對於那些長得太好,冒出頭的莊稼,也不是太喜歡的。

太祖皇帝喜歡整整齊齊的麥隴。對於整個大明,也想建設成一個大農村。

只是太祖皇帝在的時候,這些政策還能執行下去,但是太祖皇帝不在了,畢竟農業時代並不是後世財富積累非常快。

很多時候,幾千畝的家產,也是好幾輩人才能積攢出來的。

再加上太祖皇帝雖然不在了,但是他政治思想還在,大明朝廷很多時候還是執行着太祖皇帝的法度。

這就造成了,除非你家有人當官,還是不小的官,纔能有資格兼併土地。

否則很多人幾十年經營之下,也不過將家產擴充在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土地,至於更高就不大可能了。

整個江南所有權的結構,大抵就是這樣的。

大片自耕農,再加上一些中小地主,和極個別士紳地主。

總體上來說,朱祁鎮很多政策也讓土地集中兼併的趨勢有所放緩,那就是遷移百姓,往東北,夷州等地。

看上去,江南土地結構還算得上基本健康,但是真正與洪武年間相比,卻差了不知道多少。

因爲洪武年間,幾乎都是自耕農。而今大地主都是政治有關聯的,而中小地主的卻在迅速發展起來。

隨着中小地主發展過程之中,有一個不在大明律之中的制度,只是在民間約定成俗的制度,也映入朱見濬的眼簾。

那就是永佃制度。

這一個制度,更是讓土地情況更加難以確定,增加了朱見濬不知道多少工作量。

什麼是永佃制度,那就是將土地的所有權與土地的使用權分離,地主不再從土地徵收分成的租稅,而是讓佃戶每年付固定的田租。

這樣一來,地主就免於經營性風險。

畢竟種地遇見年景不好,賠本也是很正常的。如此一來,這個制度將風險轉嫁給佃戶了。

當然了,佃戶並非沒有得到好處。

佃戶得到的好處就是穩定。

什麼穩定?那就是地主不可以奪佃。

也就是說,地主不干預土地經營的任何事物。甚至不能奪回佃戶租種的權力。

這就形成了一田二主的模式。

在北方因爲田產的問題,這樣的模式還沒有出現,但是這是在江南,可以說是整個大明農業最發達,精耕細作最爲興旺的地方。

纔會將這個制度普遍開來。

這個制度並非始於今日,其實在唐宋之間就已經有了。但是也是在明中葉,才擴散開來,到了晚明,全天下幾乎都是這樣的模式了。

一直到民國時期。

任何經濟行爲的擴散就是有利益驅使的。

沒有好處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

之所以這樣在後世被批判的剝削模式,能夠擴散全國,卻是因爲這種生產模式,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

因爲明中葉南方,幾十年的太平人口滋生,形成了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地少人多。

地少人多的情況之下。想要高產,自然不能選擇擴大耕種面積,只能選擇另外一個模式那就是精耕細作。

但是精耕細作要花費的精力人力物力,是尋常耕種的好幾倍。佃戶自然不願意再與地主分成地租。

而很多地主或許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發家,在改換門庭之後,就會不直接主持土地耕種了。

所以如果是分成的田租,對他們這些不經營土地的地主反而是麻煩,特別是很多書香門第來說。

說是耕讀人家,但是有幾個真的是耕了?

所以,這種定額的地租對他們也是方便。

但是對朝廷來說卻未必方便了。

一田二主,但是朝廷黃冊之上,卻只能有一個名字。有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想想就知道這上面要多事了。

除此之外,還有官田的問題。

甚至說官田是最開始用永佃制度的,原因很簡單,朝廷文武百官哪裡有精力關注土地收成,直接將官田的地租當做一種特殊的稅種,加到官田之上,跟着賦稅一起上繳衙門就行了。

這也就構成了江南官田重賦的原因。

官田都是好田地,甚至嚴禁買賣,但是還是有人賣,本來即便是賣,賣的也是永佃權。但是官府很少直接管理官田。

就讓官田有了二地主,即他將永佃權賣給農民,從中間又抽了一成。

這也是永佃制度的問題所在。

在明代永佃制度大抵是一田二主,但是到了清代甚至有了一田三主,一田多主。

讓地主的生產屬性越發淡了,反而金融屬性,也就是食利屬性也就越發明顯了。

這也是本朝爲什麼要土地改革的原因。

不清理這個階層。農民的產出就會被一層層的剝削,最後國家收不上來稅,農民不堪重負,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就無法改變。

當然,這是永佃制度走到末期的時候。

而今永佃制度正是初生之時,散發着勃勃的生機,特別是大明開國以來,一直鼓勵開墾荒地。很多農民都自己開墾荒地,將土地的田底也就是土地所有權給地主,自己保佑田皮,也就是土地的耕種權力。

之所以這樣做,卻是因爲很多原因,比如說成本。

開荒是需要成本的,但是真正幹活的百姓偏偏什麼資本都沒有。比如官面上的事情,畢竟有些時候,是不是荒地,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官面上說的人說。

能不能開墾也是要有人出面的。

這個制度,也極大的刺激了開荒。

最少朱見濬雖然感到麻煩之餘,對這一個制度並不是多反感的。

就這樣朱見濬每日就做不完的事情,即便有張懋等人分擔一些,但依舊很忙,一邊忙碌一邊將江南的大致情況從文書之中看得七七八八了。

寇深自然也不會真將朱見濬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吏員。

在朱見濬埋頭苦幹一個多月之後,寇深派人去請朱見濬了。

朱見濬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他不可能一直待在這裡的。

寇深見朱見濬的時候,屏退左右,相互行禮,自然是以對待太子的禮節來招呼朱見濬,兩人寒暄了幾句,寇深看着書桌上已經被朱見濬整理過的文書,輕輕一笑說道:“太子的算術很好。”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