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

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

朱祁鎮還相信,于謙並非那一種隨便加稅的人,他既然敢說出來,就能說明,運河上正常的商業貿易稅收,應該能達到百萬兩以上。

只需整頓鈔關,嚴苛禁止官員士卒夾帶,胥吏偷稅漏稅。就能達到這個數目。

雖然這麼做,不知道要得罪多少權貴。于謙大概沒有考慮過。

但是朱祁鎮終究要否定於謙的計劃。

並非于謙的計劃不夠好,而是在戰略方向的分歧。

如果說,之前朱祁鎮還有自信,自己選擇都是對的,先平復邊患,再治理國家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不這樣做,將來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是而今,朱祁鎮卻不這麼覺得的。

因爲政治上的事情,那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啊?

過了這個瓦刺虛弱期,固然能讓也先恢復過來,但是將來就不會有機會了?

未必,也先老了,他總就要死。而今草原上的人多不長壽,朱祁鎮估計也先大限,也在十年之內了。

先整頓好國內,再打也先未必不行。

只是,他明白一點,那就是隨意改變現行策略,是絕對是錯誤的。

他既然已經走上這一條路,並且付出了這麼多人力,物力,精力。因爲一些不忍心而改變現行策略,不僅僅將之前所有努力付之東流,將來再做的時候,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就要更多。

大明王朝,就好像一輛馬車,向左行駛,有無數百姓要死,向右行駛,也同樣要無數將士的性命。

這個悖論,別人不過是純粹想想,而朱祁鎮每天都要做這樣的抉擇。

朱祁鎮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先生之心,朕是知道的,只是而今朝廷大事方興,實在沒有經歷經營運河,淮河了。”

“朕這一次叫先生來,其實也是有事情先生幫忙。”

于謙臉色似乎有一絲黯然,說道:“臣明白,陛下請講。”

於是朱祁鎮將茶馬已經西北的種種問題,內中情弊一一說明。說道:“如此盤根錯節,正需先生這柄倚天神劍,請先生助朕一臂之力。”

于謙說道:“臣敢不從命,只是陛下,裡面內情複雜,臣也要提幾個條件。”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臣鎮西北,需要事權統一,否則不可成事。”

朱祁鎮說道:“朕以先生爲三邊總督,節制陝西上下,已經各路軍鎮,掛大學士銜。”

說一句實話,朱祁鎮從內心深處,其實並不希望出現以文制武的格局,並不希望文官成爲方面之任。

但是有一個現狀,朱祁鎮不得不承認。

文官之中,或許有人文武雙全,但是武將之中卻是少有這樣的人,而地方事務,有些也是不分軍務民務的。

就好像而今,茶馬之事之中,牽扯到不少衛所士卒甚至將領,于謙如果沒有節制軍隊的權力,讓于謙怎麼做事?

如果派一個武將過去,即便有節制軍隊的權力,他還能將茶馬之事做好嗎?

根本不可能的。

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而且於謙已經不是一次掛大學士銜了,畢竟於謙在外,掛大學士銜,不過是加了一些政治待遇,又不在決策中心。

總是要給於謙官場上一些進步。

于謙說道:“臣要帶京營一部爲中軍,西北情弊,臣雖然不知道,但也有所耳聞,陛下欲從這裡下刀,非大刀闊斧不可。此事牽連軍中,臣也不知道誰可信,必須有一營將士作爲最後的手段。”

朱祁鎮深深看了一眼于謙,說道:“朕準了。”

于謙所言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于謙這樣做,還是有一個原因,就是給朱祁鎮吃一個定心丸。

雖然西北情況複雜,但也沒有複雜到因爲西北茶馬之事,就引得軍隊大規模叛變一樣。

很多時候,政治上不過是隻打下面,不打上面。

真正有實權的地方將領,不過是斷他們一條財路,只要他們識趣,無非是罰酒三杯,下不爲例,然後找一些替罪羊。

畢竟,朱祁鎮固然不想看見地方不穩,但是地方將領,就真有勇氣來對抗大明瞭嗎?

也是沒有的。

畢竟而今並不是明後期。

所以,以于謙的手腕,來找不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將領,就太扯淡了。

無非是于謙覺得,他的權力在西北已經是一手遮天了。權力太重,而京營又是皇帝細心經營的。

帶走京營一部作爲中軍。

故而可以用京營的力量,爲自己辦事,也能讓陛下知道。他于謙身邊隨時都在陛下的控制之內。

這不過是君臣之間的小默契,是不用說,都心領神會的。

于謙說道:“臣雖然不在河道了,河道之事,關係重大,非清正廉潔有魄力的大臣,不能勝任。”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于謙說道:“曹鼐斑斑大才,遠置邊境可惜了。”

朱祁鎮聽了沉默了好一陣子。

曹鼐有沒有能力,當然是有的。

否則楊士奇與楊溥不會先後推舉曹鼐,擔任內閣首輔,而曹鼐在雲南任上,也做了好多事情,支持襄王,安撫百姓,等等。

雲南官員紛紛傳頌曹鼐的賢明。

這朱祁鎮都知道。

而今,局面也與當初不同了,朱祁鎮雖然不想讓曹鼐進入中樞,但是讓他擔任地方官,卻沒有什麼不行的。

王直一直在南京,其實也算是重用。

朱祁鎮也不在乎什麼曹鼐。

畢竟周忱早已將曹鼐遺留下的班子給清理的差不多了,五六年的時間,足夠讓中樞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

讓曹鼐回來,也未必不可。

畢竟他已經擔任兩任雲南巡撫,總不能讓他輩子都待在雲南吧。

雖然朱祁鎮不想現在治理淮河,但是于謙給出的辦法,卻是要執行的。畢竟朝廷而今缺錢的很。

如果運河上能收到百萬兩銀子,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想要達到這個數目,一般大臣是決計不行的,非是德高望重,骨頭硬的大臣,才能抗住內外的壓力。

如此說來,曹鼐也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一想到這裡,朱祁鎮忽然有一個想法。

那就是于謙先前說那麼多,未必是爲最後的推薦做伏筆。

一般來說,對大臣的重要任命,都會提前通氣,于謙在進宮之前,當真就不知道,他將來要遠赴西北嗎?

朱祁鎮心中細細品味,隨即又拋到腦後。

作爲皇帝,有些事情,不需要想太清楚。

朱祁鎮讀《戰國策》的時候,有時候感嘆,各國君主都是傻子,明知道這些說客,都是懷有各種目的而來的,爲什麼還聽他們的言辭?

豈不是自投羅網?

朱祁鎮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久了才明白。

在他這個位置上,誰對他又不是懷着各種居心而來,細細分析,即便是最忠誠的臣子難免有私心。

但是難道因爲這一點私心就不用了嗎?

當然不是。

他們懷什麼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所說對自己有沒有用,有沒有利?

曹鼐一輩子別想入京了,這是肯定的。

即便朱祁鎮同意,下面的大臣也不會同意的。

曹鼐即便沒有什麼政治前途了,但是資歷在哪裡放着,普天之下,不管是誰,無論是勳臣外戚,文官士子,都要給曹鼐面子。

曹鼐持身又正,打死他,也不會與人同流合污的。他本身就是能臣,有他坐鎮運河,于謙預估的數目是一定能達到的。

想到這裡,朱祁鎮說道:“好,就依先生之意。”

于謙再也沒有條件了,茶馬之事的推進一下子就加速起來。

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
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