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朱祁鎮也沒有一直在河堤上,行進十幾裡之後,上了船。于謙引朱祁鎮一路到了衛河出海口,也就是大沽口。

于謙重點就給朱祁鎮介紹兩個港口,分別是在大沽口,與北塘這兩個港口。

一個是衛河出海口,一個是潮白河出海口。

朱祁鎮還過去看看了。北塘距離比較遠,就沒有去了。而天也黑了,朱祁鎮就留宿大沽口。

大沽口之前是隸屬天津衛的。

畢竟在永樂十三年,才罷海運,在此之前,大沽一直是海運要地,更是要防禦海盜。

只是在朱祁鎮恢復海運,並開海之後,這裡的發展最爲迅速。

本來荒無人煙的海岸,幾乎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從一個百戶所,變成了一個人口數千大鎮。

而且這種變化,根本沒有到達終點。

想來就知道,運河造就了整個大明最繁華的地方,那就是沿運河經濟帶,這也是大明後期決計不能停運河的原因。

因爲數以百萬計的人靠運河吃飯,大明最富裕的十幾個城市,都是靠運河吃飯,這樣大格局變動,大明後期中樞,根本不可能無視這些地方的利益。

運河如此,海運也同樣如此。

作爲大明海運的出發地,也就是南直隸鎮海衛。就是後世上海靠西一點的太倉市。因爲上游的河道都還沒有淤積,所以還用不到黃浦江。

而出發港口正是鄭和出海時的劉家港,而這裡也是永樂十三年之前海運出發地。

這兩個起點與終點,未來的發展定然是極其可觀的。

劉家港就在蘇州,蘇州就不用說了,本來就是天下繁榮之地,蘇州城人口,甚至勝過了北京城。

即便有些提升,效果也是不會立竿見影,畢竟是蘇州本來就很繁華了。

唯獨是大沽口,之前不過是一個百戶所,被浪潮選中,頓時好像是風口上的豬,被吹上天了。

朱祁鎮接見了大沽本地父老。

當然了,大沽本地也沒有多少父老,大多都是這一兩年內遷徙過來。

朱祁鎮深刻感受到了大沽變化飛快。有一種當年深圳一夜騰飛的感覺。

大部分人的印象之中,似乎古代的印象都是刻板的停滯的,卻不知道,這個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一直在變化。

大明開國近八十年,如果不去看後世歷史,單單看而今的八十年,這變化簡直是天翻地覆一般的。

八十年前,蒙古人殺漢人用羊抵罪,八十年之後,即便是孛兒只斤在草原都失去了權力。

八十年前,色目人橫行,是僅次於蒙古人的二鬼子,八十年後,很抱歉色目人想嫁人都不大好嫁。當然比起活下來的色目人,死去的色目人,更是沒有話說。

八十年前,元朝管理很鬆,地方近乎分封,地方大主,不論蒙古,色目,漢人都是很猖狂。

八十年後,大明天下的富戶,都是夾着尾巴做人,雖然尾巴有重新翹起來的趨勢,但是依舊爲了朝廷一紙文書,願意花數百石糧食去賣。大明成爲一個以自耕農爲主的傳統的,漢人強國。

總體來說,或許大明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宣宗皇帝將這個帝國交到他手中的時候,還是處於上升期的,雖然上升的趨勢,已經越來越弱了。

這也是朱祁鎮一直以來所憂心的,這未來會怎麼樣?他將來交給兒子的時候,是一個上升期的王朝,還是一個日漸內卷的王朝?

這是一直擔心的。

不過看到而今的大沽鎮,朱祁鎮忽然感到一種欣慰。

原來他這幾年一直在陰謀陽謀之中浸泡,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掙扎,在信任與懷疑之中徘徊。

每當深夜之中,睜開眼睛,看着牀上的布幔,對着月光,揣摩每一個人的心思。

這是他喜歡的嗎?

未必。

他心中真沒有疲倦嗎?

但是看到這一切,朱祁鎮心中頓時一暖。

“或許,在這個老大帝國這一中,我一個人不能改變太多的事情,甚至我不能看到某些我想要的變化發生。但是在我看不見地方,很多變化都在發生。”

“就好像,春天不會告訴種子,但是種子都會在自由的生長,開出自己的花。”

“雖千萬人吾往矣,是此去定然有好的結果嗎?不是,而今以我性命踐我心中大義而已,命尚不惜,又何必論其他。”

“我這一生,只願如春風,天下人勿需知道我來過,只要每一個種子,能開出自己的花,每一個人都能過完自己的一生。”

“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朱祁鎮想到這裡性子大起,居然不住房間,就在一處海岸之上住帳篷。叫了于謙做陪,少有的放蕩形骸。

少有飲酒至醉。口中迷迷糊糊的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中的句子,大聲的說出來。

卻不見於謙的眉頭早就皺起來了。

對於謙這樣的君子來說,皇帝這個樣子的形象的確不對。但是他已經勸過好幾次,但是每一次勸諫,朱祁鎮就請于謙喝酒。

于謙倒不是不飲酒,但是他少年時到有幾次通飲,但是在直隸巡撫任上,知道責任重大,故而他早就滴酒不沾,唯恐誤事。

但是面對皇帝賜酒,于謙卻是拒絕不了,只能喝。

一次兩次也就罷了。

于謙還喝得下,但是多飲了幾碗之後,于謙只覺得頭腦有些發暈,腳步都不穩當了,但是于謙卻知道,自己不能再喝了,否則真要醉了。

但是于謙心智還是很清醒的,心中暗道:“今日是勸不了,但是陛下少年老成,也就是今日方纔像是少年。且由他去了吧。”

但是于謙還牢記自己的責任,萬萬不能讓起居官記下皇帝的黑歷史。而擔任起居注的就是正統七年狀元劉儼。

劉儼是一個老狀元,登科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九歲了。

當時朱祁鎮忙於太皇太后的病,根本沒有在取士上面多花心思,否則的話,朱祁鎮一定要找一個年輕一點。因爲在朱祁鎮看來,前三甲學問或許有高下,但是實際上也沒有天地之差,找一個年輕一點,可以多爲朝廷做事,但是如劉儼一般的四十九歲了,又能爲朝廷效力幾年。

但是楊溥卻很喜歡劉儼,他覺得皇帝身邊缺老成人,就將劉儼派到朱祁鎮身邊掌起居注。

朱祁鎮對此並不是太在乎的,就給楊溥一個面子。畢竟朱祁鎮對劉儼也沒有什麼培養計劃,讓他在下面鍛鍊幾年,就該告老了,還不如果讓他在中樞擔任一個清貴之官。

朱祁鎮這次出來,並沒有帶內閣大員,卻從翰林院之中找了一羣人隨行。掌管從北京往來的文書。

于謙一把抓住劉儼的手,說道:“陛下酒醉,有些事情,就不要記了。”

劉儼倒是有幾分史官的精神,說道:“可是?”

于謙說道:“沒有可是,陛下醉後之話,如果留在史書上,豈不是傷陛下之聖明,我做主了,你只需說陛下酒醉就行了,其餘的爲尊者諱。”

于謙直接將海子的詩歌,打進朱祁鎮醉話之中了。反正於謙的審美根本接受不了這東西。要知道大明而今流行的是什麼,是館閣體。幾乎是格律上玩到了極致。與海子的詩,冰火不同爐。

劉儼也覺得,這是細枝末節,也不算是違背史官的精神,也就同意了。但是他私下裡寫進了他的日記之中。

倒是在數百年之後,他的日記被曝光。所有人都認爲他在這個細節上造假了,蓋因高宗武皇帝的文采還是相當不錯,雖然作品不多,但也有幾篇傳世佳作,決計不會寫出這種不通章法的文字。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章 災年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章 災年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