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

第十七章水深火熱

朱祁鎮先讓李時勉下去休息。

立即將王振,金英,馬順都叫過來了。

即便李時勉趕赴廣東,也是需要很多事情的。朱祁鎮正好錦衣衛東廠精銳人手護送,並且令馬順親自出馬護送李時勉去廣東。

甚至給馬順聖旨,雖然是中旨,但是也給了馬順大開殺戒的權力。

知府一級別官員,可以不用請旨,先斬後奏。只需李時勉點頭即可。

爲了糧食,所有一切都可以爲之讓路。

如果李時勉不用這個權力,自然最好不過。但是李時勉絕非下不手的,特別是李時勉這樣的人,心中擁有崇高的道德觀念,反而能下去狠手。

朱祁鎮只能爲廣東官員自求多福了。

忙了大半夜,朱祁鎮纔將一切安排妥當。

等第二天宮門一開,李時勉就帶着十幾騎在馬順護送下南下。

朱祁鎮草草睡去,次日就專注於戶部的文書。將戶部文書梳理了好一陣子,甚至派人專門去戶部,將直隸,山西,河南,北京,九邊的所有糧食數量都掌握在手中。

下午時分,才正式召見曹鼐。

朱祁鎮對曹鼐瞭解不多,問了一些邊塞的情況,曹鼐只是將代縣情況說了一下。朱祁鎮心中暗暗點頭,與自己掌握的情況相差不大。

朱祁鎮問曹鼐道:“而今朕想要在直隸大興水利,卿乃直隸人,卻不知道,直隸往年水情如何,朕下決心在直隸大興水利,卿以爲當如何做?”

曹鼐起身行禮道:“臣代直隸百姓,謝陛下隆恩。去歲大水,臣家鄉北方決堤數十處,河水蠻夷,朝廷下決心整頓河北水利,是就臣鄉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是整治河北水利,大不易爲。”

朱祁鎮對曹鼐的家鄉有些一點印象,似乎是在寧晉。去年大水,滹沱河也決口了。

這一點朱祁鎮也是知道的。

但是更詳細的就不知道。

朱祁鎮說道:“哦,如何不易爲之?卿可細言之。”

曹鼐說道:“天下善徙之河,並非只有盧溝河,臣之家鄉滹沱河,也是其中之一。滹沱河從在洪武年間,已經數決之,永樂四年,永樂十年,永樂十三年,永樂十六年,洪熙元年,宣德四年,宣德八年,正統元年,乃至去歲正統四年,滹沱河或決或溢。改道頻繁,已經可以稱爲三道並流,每一決,則河道一換。”

“即便是這三道而流,也不過是大概言之,幾乎是開一道廢一道,復開復廢,復廢復開。滹沱河北至白洋澱,南至大陸澤之間,從無定流。甚至在本朝初年,爲了避開水害,好多府縣城池都遷移了城池。”

朱祁鎮聽了簡直大吃一驚。

他知道正統四年滹沱河決口,但是從來沒有將滹沱河歷史數據看一遍。此刻聽了,只覺得頭皮發麻。

他是親自經歷過北京內澇的。

在他看來,北京內澇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放在現代,一個一口氣吞千餘人命的事情,恐怕都能橫壓熱搜榜了。

但是此刻聽到了滹沱河水情。盧溝河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沒錯。

即便在歷史上,滹沱河治理難度也是遠超盧溝河。

因爲盧溝河在清代前期治理成功,就改名爲永定河了。但是滹沱河直接到了本朝建國之後,在建國之後,毛主席的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纔算是真正治理好了。

在這一條河之前,即便是曾國藩,李鴻章這種號稱名臣的大臣,也是束手無策。甚至一度消極到,說滹沱河治水方案,就是以不治水爲要。

朱祁鎮問道:“難道就沒有辦法治水嗎?”

曹鼐這個河北大漢,臉色苦澀之極。說道:“怎麼沒有?只是有水是害,無水也是害。甚至無水之害,勝過有水之害,百姓寧肯受洪水之災,不想授乾旱之苦。”

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有這樣的事情,身子前傾說道:“此言怎講?”

曹鼐說道:“河北天時。冬春必旱,夏秋必澇。一般春天一定會旱,所謂之春雨貴如油。盼雨之至,如大旱之望雲霓。但是到了夏季之後,則大雨淫淫,數日之內,大雨遍至,河滿湖溢。”

“臣家鄉之東南,有大陸澤,乃古之鉅鹿澤也,春日則乾旱之極,湖水下降,陸地上升,將大陸澤分爲三四個小湖泊,中間有道路可通,但是夏秋一到,大水橫溢,浩浩蕩蕩,動城擊天,臣以爲不下於洞庭,鄱陽。”

“摧城垣,沒人戶,百姓陷入洪水之中,不知其數。”

“然洪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過一兩月之間,洪水就退卻了。剩下的湖水卻成爲百姓救命之水,因爲大旱將至。”

“就如同今冬,數月不雨,如果臨近滹沱河,尚可取河水灌溉在,如果遠離滹沱河,只是呼天叫地,自期死之將至。”

“其餘大河小河,夏秋滔滔,春冬不過涓涓,一遇旱情,動則斷流,爲了爭水,鄉人肝腦塗地,裹腸再戰者有之,分明將近鄰做仇敵。彼此雞犬相聞,老死不通婚嫁者有之。”

“洪水之殺人也,天崩地坼,轉眼人舍具沒之,然旱災之殺人也,絕糧食,斷飲水,望父母之不能救,憐兒女之不能爲。”

“以至於易子相食,唯獨當初受水害之處,能脫之。”

“故我鄉人,以盼滹沱河改道吾鄉爲喜。寧爲水鬼,不做餓殍。”

曹鼐說着說着,八尺大漢,居然在朱祁鎮面前流淚了。他雙目通紅,兩條淚痕冉冉而下。

這也觸動了朱祁鎮。他雙眼紅潤,也掩面說道:“此朕之過也。”

水深火熱這四個字。

朱祁鎮從來覺得是形容詞而已,但是此刻卻發現,這哪裡是形容詞,根本就是非常現實的描寫。

朱祁鎮縱然在北京附近巡視過。

但是北京再慘,也是天子腳下。別的不說,朝廷對盧溝河投入的資源,就是滹沱河的好幾倍。最少盧溝河朝廷年年治理,但是滹沱河,朱祁鎮從來沒有聽過,有多少工部撥款。

而且一個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到了朱祁鎮的心頭。

之前朱祁鎮覺得,河北水利的要害,再於導各處河流入海。將這些河流入海通道疏通好了。這水災就解決了。

但是而今看來,這不能解決問題。

最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河北水利的治理思路,需要重新思索。既要防止洪災,也要修建足夠的農田水利,讓百姓不至於在水鬼與餓殍之間做選擇。

只是如此一來,這治水工程就複雜了。簡簡單單的束水攻沙之策,是不適用的。

原因很簡單,束水攻沙,可以讓河牀不擡高,但是卻也不能灌溉,黃河可以不灌溉,反正黃河水害多於水利。但是河北這些河流如果不灌溉的話,河北百姓吃什麼喝什麼?

這讓朱祁鎮不知道如何是好。

反正以朱祁鎮淺薄的水利知識,是解決不了這個難題的。

不固定河流,就不能依託河流建立起完善的農田水利。而一旦固定河流,並作爲灌溉用水,分流的話。以河北河水多泥沙的特性,數年之內,這河牀必然擡高,河水是必然決堤的。

這是前也不能,後也不能。

幾乎每一個選擇都是利弊相當。一時間朱祁鎮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他並不知道,河北水利終明清一世都沒有得到太大的解決。並非因爲明朝或者清朝的皇帝,不知道河北的重要性,而是根本做不到。幾乎沒有個成功的。

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章 年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
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章 年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