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第六十三章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陛下,大明下一輩將領之中,可堪一用的,無非方瑾,楊信,吳瑾,範廣,石彪,毛銳,王越,孟俊等數人而已。”

“其他各部都有勝任,以楊信之能,縱然有變,也不至於讓他波及宣大。”

朱祁鎮點點頭,也就不再問這個。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從他剛剛登基的時候,成國公與英國公兩人秉承軍事,到孟瑛上臺,而今楊洪,石亨,郭登三人構成軍事領導核心。但是楊洪的年紀也不小了。

估計數年之後,也會告老。

楊洪是三人之中最爲老練且圓滑的人。

就好像朱祁鎮不會讓內閣久任一般,楊洪也決計不會長期霸佔次輔之位。楊洪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孟瑛退下來之後,也是將孟家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否則孟俊怎麼會被郭登視爲後起之秀。

不要看着些人的名字列在一起,但是真正說起來,他們之間的差別可就大了。

而楊洪同樣如此。

楊洪的兒子楊俊固然不肖之極,最後因爲楊洪大義滅親,奏請處死,以正軍法。

但是楊洪其他子侄卻不是都是敗家子,他兒子楊傑,不敢說多出色,但也不丟臉,至於侄子楊信,楊能等數人,都可以獨擋一面之將。

而今都被壓制之中。

無他,楊洪在位。他的子侄都不可能擔任主要方向的大將。如果不是楊信有武學第一界前三甲的名聲。楊信也不會有鎮守大寧的職務。

所以楊洪內心之中是願意退下去了。

畢竟有時候退下來,並不意味着沒有權力了。只要楊洪活着,皇帝在某些軍事事務上,也必須徵求他的意見。

這就是所謂的元老重臣。

而代替楊洪的人,就是郭登。

郭登說起來是楊洪一輩人,但是郭登小了楊洪小十歲,兩人多次合作,默契十足,是老搭檔了。

朱祁鎮心中早有計劃,這都是在他掌控之中。

估計等楊信這一輩子人上來,軍中武學系統的將領才能真正掌控大明軍政。

朱祁鎮繼續問道:“你知道,我這一次召集你回京,是什麼原因嗎?”

郭登說道:“臣冒昧一猜,應該是安南之事。”

“對。”朱祁鎮說道:“爾撮小國,屢犯朝廷之威,不做處置,大明何以君臨四海,今年年初之戰,用兵倉促,至於此敗,臣每懷耿耿,今日召見卿,就是以此事託卿,卿不可使定興郡王專美於前。”

定興郡王也就是張輔的追贈。似乎已經是慣例,凡是能進入內閣的大將,每一個都有國公之封,去世之後,都有郡王的追贈。

張輔是定興郡王,孟瑛乃是真定郡王。等楊洪去之後,大抵會是昌平郡王之類。

郭登聽了之後,只覺得心中一沉。

他既然猜出這個原因了。就事前做過功課的,但是正是因爲做過功課,才知道張輔的戰績不可複製的。

張輔之所以能七月滅一國,其實與安南內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就好像是大明攻朝鮮一般。

如果不是朝鮮王室內亂,李瑈殺侄,朝廷哪裡那麼容易直接打到漢城城下。當時安南胡氏代陳,做得極其過分,內外的不滿勢力非常多。安南人以爲大明是來撥亂反正的。

故而近乎簞食瓢漿以迎王師。

而張輔治軍也是很嚴苛的,大軍秋毫無犯,更是用兵如神,明軍的軍備又在安南之上,纔有這近乎神一般的戰績。

只是太宗皇帝吞併安南爲交趾,在安南政治上犯了大錯誤,這才引得安南反叛不斷。

纔有之後二十年不斷的戰事。

但是而今,時過境遷。

現在的安南與當時的安南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內政,當時的安南胡氏代陳,倒行逆施,內外有怨,而今的安南,黎氏居國主之位,以歷三代,可以說一句國險而民附。

其次是軍事,當時安南軍備不修,甚至多用戰象,火器數量不足,而今的安南在騎兵之上,自然是一個大大的弱項,但是在火器之上,估計大明軍隊之中唯有京營的火器能勝他一湊。

在四十年前的戰爭之中,安南與大明交戰多年,彼此學習,大明也從安南人手中學習到幾樣防水能力強的火器,而安南也從大明這邊學習了很多東西。

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安南軍隊近乎一個猴版的大明軍隊。

在經濟上,安南固然不如大明,但是大明要打安南,也是勞師遠征,以廣西土司之多,根本不能幫助多少,大量物資要從廣東,湖南運輸過去,安南是體量小,但是大明的消耗大。

最最重要的是安南對大明的態度。

當時安南百姓對大明軍隊是歡迎的,但是而今安南人在之前的戰爭之中,與大明結了死仇了。

英國公張輔都爲大明死在安南舊部而傷懷,那不是幾萬,甚至十幾萬,最後還有不少沒有撤回來的軍隊,被安南人扣下來了,朝廷派人討要,黎利說沒有?

真沒有?都成爲了安南達官顯宦的奴隸。

至於,安南人對大明的恨意,更是絕對不少。

如果說張輔帶隊剛剛進入安南的時候,有幾分秋毫無犯的好,但是後來一片亂戰,都打紅了眼,其中殺戮有多少,就不用說了。

古代軍隊的軍紀從來是這樣的,有一個強力的主將壓制,還能維持軍紀,如果沒有,就會故態復萌。

雙方之仇,堪稱血海。

四十年時間很長,長得足夠很多當事人都死去了,四十年的時間也很短,短的在當時出生的人,正是秉承安南國政的一羣人。

安南對大明的態度是明順暗逆。

大明對安南用兵,安南連面子上的體面都不用維持了,想想就知道,絕對不會屈服的。

郭登那麼自信自己的能力在當年張輔之上,面對這個局面,也萬萬不可能達到七月滅一國。更何況,郭登也不覺得自己的能力能在張輔之上。

只能可能不讓張輔專美於前。

或許在滅其他國家上面,七月這個記錄還能打破,但是七月滅安南,這個紀錄,估計是是歷史之最了。

郭登面露難色,說道:“陛下,安南非小國,欲滅安南當計之久長,非一時之力。”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朕知道,朕是那種不知道輕重的人嗎?朕從來不會干涉前線如何打,朕只是要一個結果而已。安南之戰,朕不拘束你,你說打幾年,就打幾年,你說打多長時間就打多少時間,你說要多少人馬就給多少人馬。但是你總要給朕一個說法吧。”

而今的朱祁鎮也自信了不少。

在洪武二十三年定下各地賦稅定額,大明每年田賦共兩千三百多萬石。但是朱祁鎮估計,他裁撤了數十個衛所,還有清丈出來的隱田。最少估計大明每年田賦收入,應該在每年四千萬石以上。

其實這個數字並不是極限,要知道永樂初年,大明衛所屯田粒子糧是一個與田賦並駕齊驅大筆收入,也在兩千萬石甚至三千萬石之上,也就是說,而今單單靠田稅,正統年間的收入尚比不上洪武年間。

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章 太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
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章 太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