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

朱祁鎮說道:“朕記得,徐卿上報清丈田畝之時,說山東清丈是最差的,是也不是。”

徐有貞臉色微變,口中有一絲苦澀的感覺,只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說道:“是。”

雖然朱祁鎮沒有明說,但是徐有貞豈能不知道朱祁鎮說是誰?

除卻衍聖公之外,沒有別人了。

衍聖公有多少土地?在別的人除卻官做到內閣之中,或者有封爵的。大部分家族不過三五百畝上下,只是大家族聚居,合起來看得厲害,但是實際上也就那樣。

很少有一戶超過三五百畝的。

但是衍聖公家族的地卻遍佈了整個山東,甚至還在河北,河南,南直隸有土地。

他的主要土地分爲賜田,學田,還有衍聖公的私田。

賜田主要是,太祖皇帝賜給孔家的兩千大頃土地。還有陸陸續續的學田,但是學田雖然說是學田,但也是在孔家的掌控之中。再加上孔家的私田。

歷史上孔家田地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萬畝之多。

當然了。而今未必到了這數字。但是具體有多少,卻是一個摸不清的數字。但是即便如此清丈出來的數字,曲阜附近的幾個縣幾乎大半都在孔家的掌控之中。

簡直是富可敵國,以山東之大,容不下一個孔。

只是孔家簡直是讀書人的精神象徵,從漢代以來,兩千多年來封賞不斷。豈是那麼容易動的。

徐有貞可沒有想過動孔家的意思。

但是朱祁鎮卻沒有放過孔家的意思,朱祁鎮說道:“那就細細查一查,這一件事情就交給你了,定然要查得仔仔細細。”

朱祁鎮雖然看孔家不順眼,但是也不可能輕易動孔家。

這與朱祁鎮的好惡無關,皇帝要考慮的是政治影響。但是誰叫孔家當代衍聖公,做了一件大大出格的事情,觸犯了朱祁鎮逆鱗。

不是別的事情。就是衍聖公上書勸諫朱祁鎮。

你也許會問了,這一件事情不是很普通的。

很多官員都上書了。

但是衍聖公不是別人。

朝廷待衍聖公不可不厚,太祖皇帝幾乎是僕一見面,就賜下這麼多土地,將曲阜知縣讓孔家世襲。

幾乎一方小諸侯了。

爲的是什麼?

這是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的。

在儒家話語之中的上古之時,治統與道統是合一的。所以上古三王五帝,就是儒家的聖人。而太宗皇帝一系列作爲,就是想要成爲新的治統與道統合一的新聖人。

但是這也是太宗自我標榜而已。

到了孔子的時候,治統與道統分離了,孔子作爲聖人,雖然有道統,卻沒有真正治國。

天下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治統與道統分立的時代之中。

這也是爲什麼每一個皇帝都要加封孔家。就是孔家代表着道統。每一個新生皇朝,都有一個確認自己的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加封孔子之後,是最好的手段。

甚至可以說,一般來說,越缺乏合法性的政權,對孔家就越是優厚。

其實我大明並不缺少合法權的,所以太祖皇帝賜給孔家兩千大頃土地,也是孔家上報列代加封的總數之上,稍稍有所增加而已。

但是到了清朝,清朝可比大明大方的多了。

當然了,孔子畢竟死了這麼多年了。

孔家更多是一個標榜道統的吉祥物。

當吉祥物就要當吉祥物的覺悟,你老老實實的在曲阜侍奉孔夫子在天之靈就好了。居然敢在國家大政上指手畫腳。

這就犯了大忌。

畢竟孔家一舉一動,都有天然的光環加身。他出來發聲,讓人感覺,哦,孔夫子之後,都不贊同皇帝。

這影響太壞了。

更不要說,孔家這些年來,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真正抓孔家違法亂紀的事情,可以一抓一大把。

不過,他有孔子餘蔭庇護而已。

徐有貞說道:“陛下,聖人之後,總是存些體面。”

徐有貞自然聽懂朱祁鎮所言查的仔仔細細是一個什麼意思,但是他並不敢。

徐有貞爲了權力可謂膽大包天,但是他也有不敢的時候,可見曲阜孔子影響力之大。

“陛下。”于謙也說道:“此事還請三思而後行。”

大部分朝臣都反對。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朕想起一件舊案,當年金兵南下,當時的衍聖公抱着孔子牌位南下,立了南宗,在前元滅宋之後。想讓南宗繼任衍聖公之位,當時的南宗拒絕了。可有此事?”

這一段公案,對於這些飽學之士來說,都是知道的。

于謙倒是稍稍安心了一些,說道:“正是。”他聽出了朱祁鎮潛臺詞,那就是用南宗代替北宗作爲衍聖公。

雖然這個方案也會引起軒然大波,總比直接搬到衍聖公的牌坊要好多了。

朱祁鎮自然是知道輕重的,任何大事最重要的不是開場,而是收尾。凡是做事情之前,朱祁鎮都會想一想收尾的方案。

他好像是剛剛想到一般,說道:“壯哉,真孔夫子之後,夷夏之防不失,宋亡不仕元,其德如采薇乎?而今南宗可有封賞?”

朱祁鎮這一句話,可不是白說的。

他越是讚賞南宗,在南宗對立面的北宗就是丑角了。

南宗在金兵南下的時候,逃回南方,而北宗是被金人立下來的,隨即在金亡之後,投降蒙古。夷夏之防何在?宋亡不仕元,其實不是真的。只不過當時北宗在大元朝廷之上,已經有影響力了。南宗投降之人,如何能爭得過北宗,不得已才讓了爵位。

但是朱祁鎮要這樣說,誰還說不是嗎?

于謙說道:“臣記得衢州孔家並沒有什麼封賞。”

朱祁鎮看着徐有貞說道:“此乃朝廷之過也。”

徐有貞說道:“臣明白。”

此刻朱祁鎮的意思已經再明白不過了。

要徐有貞拿下衍聖公,然後讓南宗代替北宗成爲新的衍聖公。這個命令,雖然讓徐有貞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依舊心中好像揣着一顆大石頭。

即便這樣,這也不是一件好辦的事情。

只是木已成舟了,徐有貞只能好好的辦事了。

朱祁鎮相信,他拿孔家做筏子,殺給天下人看。連衍聖公不行,朝廷都能換上一脈,既然理學不行,朝廷爲什麼不能換上一派。

這個震懾也足夠大了,想來沒有多少頭鐵之人。

或許民間還有反對的人,但是混官場的人,如果還是這麼不識趣的話,就不要怪朱祁鎮下手無情了。

徐有貞爲了升遷,恨不得在腦門上貼上兩個字:“孤臣。”但是在朱祁鎮看來,讀起來卻是“酷吏。”

這一件事情就此敲定了。

朱祁鎮給徐有貞加了欽差,派往山東調查清丈土地之中的弊案之後。

朱祁鎮就將外面的反對的風潮,當成了耳旁風,除卻在處理正常事務之外,就與于謙,丘濬,王恕等人重新商議變法條款。

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

而今所有變法政策都要基於五世法之中兩條開始,要讓天下人都立業,能吃飽飯。也就是提高就業率,並以此爲中心發展農業。

對,雖然朱祁鎮想要大步進入工業時代,但是總原則,是他與羣臣的折中,畢竟有些事情于謙等人雖然覺得重要,但是並不覺得可以理解。

只有這一條,他們能夠達成共識。

于謙提出第一條就是立正統,更曆法。

這個正統並不是正統這個年號,而是確立新的歷法。這也是公羊派的思想之一,更重要是爲消弭而今反對的浪潮。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章 西寧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章 西寧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