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

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

不提貝琳幾乎痛哭流涕的感動。

朱祁鎮讓人打發貝琳走之後,看着眼前的奏摺,久久沒有下筆。

他在想一件事情,天文世家不準科舉這一條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實話,朱祁鎮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一條。

因爲總體來說大明對科舉範圍是擴大的,連軍戶弟子都能參加,爲什麼爲朝廷服務的天文世家就不行了。

而且古代任何一個大天文家,一般情況下,也是一個大學問家。比如劉基劉伯溫就是如此。

如果僅僅是爲了保護天文知識不外泄的話,這限制也太狠了一點。不許外遷,不許科舉。

朱祁鎮不由的想得深一點。

或許是文科生對理科生的排擠,行政官僚對技術官僚的擠壓。

說實話,朱祁鎮不認爲一個在天文學數學上有造詣的人,在朝廷政務上會玩不轉,最少以他們的數學能力,去戶部整理賬目,決計是沒有問題的。

與天文學的問題相比,戶部的賬目實在不是一個難度等級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或許我想多了。不過總要試一試。”

朱祁鎮讓人傳胡濙過來。

因爲負責科舉的就是禮部。而且禮部掌管的也不僅僅是禮法,用後世的話來說,其實意識形態的。

而天文上很多事情,在儒家的解釋之中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關。

朱祁鎮總與胡濙想吹吹風。

朱祁鎮先與胡濙說了他想修歷的事情。皇帝既然已經表態了,胡濙自然也不會攔着,說道:“而今天下太平,正是修整曆法之時,陛下之意,善之善矣,老臣回去之後,就廣招天下天文曆法傑出之士。”

朱祁鎮說道:“先生有所部知道,朕已經問過楊首輔了,朝廷禁習曆法,天下曆法的人才都在朝廷,但是卻是難以大用的。”

“前番鬧出的笑話,先生你也是知道的。”

“朕不想有第二次。”

胡濙說道:“如此,臣以爲增加國子監天文生。”

朱祁鎮聽了,說道:“國子監有教這個的?”

胡濙說道:“陛下說有就有,這一件事情是有先例的,開國之初,太祖皇帝覺得欽天監人手不夠,就令國子監一些學子專研曆法,到欽天監聽用。這就是天文生,只是後多不用,除非私習天文的學子,都不劃爲天文生。”

胡濙顯然是春秋筆法,省掉了那杖責一百的話。

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或許,能以此爲名目,將天文學教育列入國子監之中。”國子監與水利學堂還是不一樣的。

畢竟水利學堂雖然他所建的,培養治水人才的。但是不管在外人看,還是朱祁鎮自己覺得,都差了國子監一頭。

畢竟國子監乃是大明最高學府,甚至在大明前期,也就是現在,即便科舉越來越興旺發達的現在,還是有不少國子監監生出身的官員。

當然了,國子監的情況每況愈下便是了。

但是國子監監生的做官資格,卻是誰也不可否認的,不過是規定有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已。

朱祁鎮說道:“即便如此,朕恐怕也招攬不到有志之士。先生恐怕也知道,欽天監之中不過一些屍餐素位之輩。誰肯願意自己到欽天監不說,還將子孫後代都列入欽天監之中。”

胡濙說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朕想廢除欽天監子弟不得科舉,與欽天監官員不得外任兩條規矩。”

胡濙說道:“陛下,此乃祖制。”

朱祁鎮說道:“朝廷祖制還沒有內閣的。因時而變嗎!”

胡濙僅僅是提了一下,見朱祁鎮這樣說,也就不再說了,畢竟胡濙當初追殺建文帝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廢話。

什麼祖制,最少在胡濙,楊士奇這幫人眼中,也不是什麼金科玉律。他剛剛這麼說,不過表明態度而已,就是我勸過了,但是皇帝他不聽啊。

胡濙想了想說道:“如此一來,天文之學流傳在外,臣恐對朝廷不利。”胡濙這句話,就比剛剛說祖制,就誠懇多了。“各地白蓮教死灰復燃,不知道何時復起?在禁習天文上,朝廷還是要慎重。”

胡濙很清楚,這兩條一廢,想來朝廷禁習天文的禁令,就徹徹底底的的成爲一紙空文了。

朱祁鎮說道:“天命在本朝,區區小寇,又能如何,而今就白蓮教之事,即便朕不禁習天文,他們就不造反了嗎?”

“愚夫愚婦以神佛爲名,何以天象爲名,有何差別?”

“而且朝廷的禁令,到底是什麼樣子,先生您不知道嗎?那麼爲什麼朕一說,缺少人手,先生就要從民間徵召?”

“既然禁習天文,這些人從哪裡來的。”

朱祁鎮這樣一說,胡濙一時間有些尷尬。

大明在洪武之後,總體來說是向越來越寬鬆發展,在仁宗之後,更是如此。

禁習天文之事,在太祖朝或許是真的禁令,但是到了而今,已經是民不舉,官不究了。當然了,你要是自己大鳴大放的發表自己對天文的看法,非要往槍口上撞,那也是沒有辦法了。

胡濙與楊士奇都很明白這種情況,這也是爲什麼他們要向民間徵召在天文曆法上有特長的人。

因爲,他們知道是有這些人。

朱祁鎮甚至覺得,民間這種不應召,未必不是這種半黑不白的尷尬情況造成的。

朱祁鎮笑道:“天下之事,堵不如疏,與其變成一紙空文,不如將這禁令改掉。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天下精於天文曆法之士,應該在朝廷,不在民間,這一點萬萬不能混淆。”

“這是朕,爲什麼一定要放寬欽天監禁令的原因。就是爲廣納天文曆法上有特長的人才。”

朱祁鎮心中暗道:“然後試着讓他衝擊一下,儒家獨尊的狀態。”

朱祁鎮已經規劃出一條,入仕路線,那就是在國子監爲天文生,再進入欽天監,在欽天監發展順利的話,可以從欽天監正這個位置上,調出欽天監。成爲地方或者中樞官員。

這固然不是什麼大路,充其量僅僅是一條羊腸小路而已。但是朱祁鎮從來是相信中國人的,如果說有一條路能夠當官,那麼不管是什麼路,走得人一定非常非常多。

而天文學與數學作爲敲門磚之一,自然會得到發揚。

反正朱祁鎮秉承着對科舉制度堅持不懈挖牆角的精神,水利學堂是一下,天文生也是一下。朱祁鎮相信自己春秋尚早,總有一天,會改變大明朝廷之上的官員結構。

倒是纔是真正下手,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的時候。

而今不過是伏筆而已。

胡濙說道:“聖明不過陛下,只是這一件事情,臣以爲當內閣會商,畢竟這一件事情,涉及吏部,欽天監,國子監,不能操之過急。”

朱祁鎮也不知道是胡濙看出端倪,還是有意推託,他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態度應該沒有表現出來,胡濙雖然老奸巨猾,應該不可能猜到纔是。

如此就不能表現出太熱心,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就下內閣商議,到時候抵一個題本上來 ,讓朕看看便是了。對了,還有各地修建天文臺測量一事,先生也一併帶到內閣去,對內閣諸位先生好好說明朕意。”

“今年初一的事情,朕不想要第二次了。”朱祁鎮聲音嚴肅之極,似乎真得好像是被日食之事傷了面子的少年君王,至於其他想法,是統統沒有的。

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章 內閣增補
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章 內閣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