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青貯池

西軍大將劉法在湟河一線的攻勢在進入七月後也停止了。由於李察哥率領西夏右廂軍及時增援,他沒能打下仁多泉城,又退回到了古骨龍谷在那裡修復和擴建古骨龍城。朝廷已經把骨古龍城重新改爲震武城,並新設立了震武軍。

李峴知道,接下來,政和六年的這場戰爭到現在恐怕就要結束了。

秋天就要來了,秋收過後,隴右的天氣就會驟然冷下來,不再是適合用兵的時節。

到時候,恐怕大家就只好是各自回兵,等待來年尋機再戰。

新築的靜勝堡城和六角城已經基本完工,築城的清水廂兵和會州、秦州的兩營鄉兵就駐紮進了城裡新建的營房。大部分的鄉軍在九月就要遣散回鄉,而廂軍則會在冬天留下屯住。李峴卻準備在遣散的鄉兵裡招一部分人到自己的莊園裡,他現在也缺乏人手。

李家在關川河谷的新莊園也快修好了,只不過人太少,缺乏必要的生氣。

李峴準備從秦州和鞏州自家的各處莊園抽調一批人手過來,初步的計劃是二百家莊戶。由於切身地感受到了這個時代騎兵的重要性,他特地吩咐調來了五十戶從羌人和土蕃人部落那裡贖回的部奴,他發現這些羌奴已經幾乎不怎麼會說漢話了,但卻是天生的騎兵,他準備從這些人家裡招募一些少年,好好地訓練他們。

李家修築莊園的三百多名莊丁大部分被派了出去,沿着河谷兩側林草茂盛的地帶在收集過冬的飼草,一部分人則留在莊園裡挖坑,於是李家的莊園裡就多了十數個長六丈,寬一丈半的大土坑,那些莊戶們正在賣力地將坑底和側壁夯實,並用青石砌成池子。

那些工匠們看樣子對這樣的活計已經很熟悉了。

被劉仲武派來監修劉家莊園的劉家老五劉鋪則一臉迷惑,“你家少爺挖這麼多大池子幹什麼?難道準備養魚?”他問在一旁陪着他的李貴。

“存青飼草,李家的牲畜在冬天能不掉膘,還有養了那麼多豬和雞鴨,就全指望這東西呢。”李貴猶豫了一下,想到自家少爺的吩咐,還是老實地回答說。

“青飼草?”

“對呀,這青飼草比干草水嫩得多,到了冬天牛羊也愛吃。”李貴說道。

“新鮮的牧草?如何能貯存到冬天不壞?!”劉鋪驚訝地張大了嘴。

“當然能,我家少爺胸有萬機,這就是他教會的秘法。”李貴一臉的驕傲。

“真的麼?能否將製法告訴於我?”

“這個……你得去問我家少爺。”李貴當然不想把秘法示人,這是這個時代人們的習性。

李峴則沒有這樣的想法,他不光向劉鋪解釋了青貯飼草的製備方法,甚至還派出幾名工匠來指導劉家的青貯池建造。

劉仲武這老貨公器私用,卻絲毫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他下令已經駐進會川城的兩營鄉兵全部出動,一營收集牧草,一營免費替劉家勞作。這老傢伙爲了向李峴示好,居然還調撥了兩都役夫到李家幫忙。

現在李家的莊園裡到處涼曬着剛剛收割回來的牧草:狗尾草、蒲公英、野苜蓿和羊茅草,混雜在一起。由於密封條件不夠,現在只能製作成半乾的青貯草料,收割回來的這些牧草需要涼曬兩、三日才能開始切割。

半乾的飼草用鍘刀切成只有一寸多長,被添進那些沏好的大池裡,每半尺厚還需要用碌碡來回壓實,再灑上一遍用米粉和麥麩發酵製成的酸湯,之後再填充,壓實……

“青貯草要比干草多保存將近一半的養份,這樣同樣的草料就能飼養更多的牲畜了。”李峴對前來進行觀摩的劉鋪說道,他現在已經不用親自進行指導了,有些莊戶甚至比他更有經驗,而且也做得更好。他只是開了個頭,有許多工序都是這些莊戶們自行完善的。

勞動人民的創造力永遠也比那些不識五穀的儒生們強千百倍。

新開的莊園一般剛開始時都是以畜牧爲主,其後再慢慢開墾荒地,大概四、五年後,糧食才能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

李家莊園的發展速度要快一些,但在今年想開荒種地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

五六百隻羊和百十頭奶牛從清水的李家莊園趕了過來,同時還有七十多頭已經餵養了三個多月的半大八眉豬,這些牛羊和肉豬就在已經打過草的河邊散養着,看得會川城中一衆兵將直流口水。仔細一想,大家自出徵以來,四個月的功夫,那些軍卒兵才總共只吃過兩回肉。

這個年代隴右的氣溫要比後世低一些,比起北地的氣溫來,也不算是特別冷。

在後世,蘭州一帶冬天的最低氣溫也就是零下十七、八度,很少有過零下二十度的時候。可現在,據李峴估計,冬天的最低氣溫應該前世稍低一些,不過平均氣溫也就在零下十四、五度左右,但他到冬季還是喜歡把牲畜放在暖棚裡。

這需要大量的柴炭或是煤,而且李峴在冬天也很喜歡燒煤來取暖,這主要是因爲省木材。

會川城附近有幾座小煤礦,不過每處煤窯的儲量都不大,但要維持這一帶的生活用煤卻也是綽綽有餘。

但李峴卻知道從靖遠城出發,只要向東走不到三十里,就是一座超大型煤礦,後世包括蘭州、白銀在內幾乎整個甘肅南部的工業和生活用煤大部分都出產自於那個叫平川的大型煤礦區。

所以他一直在鼓動着劉仲武東渡祖厲河,一舉拿下靖遠城和那一大片地盤,把西夏人地舉逐出黃河南岸。

在今年的軍事行動中,劉法在古骨龍城一役大破李察哥所率領的西夏右廂軍,斬首近萬,聲名大振。與之相對的,劉仲武的表現只能說是用平平來形容。西夏大將樑厄詡所指揮的西夏卓羅和南軍司兵馬本來就不是夏軍主力,只能勉力與宋軍周旋。但雙方之間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戰鬥,劉仲武部所獲得的軍功有限。但他畢竟把戰線成功地推進到了黃河南岸一線,同時構築威德城、靜勝堡城和馬連城、六角城四座軍事城寨,也能算是有很大的功勞。所以這貨絲毫不肯冒險,就這麼隔着祖厲河一直與樑厄詡的夏軍對峙着。

主要是因爲去年在臧底河城的失敗讓他不敢再出什麼意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公平地來說,童貫的整體戰略到目前爲止還是十分出色的,最少看上去宋軍全面佔據着很大優勢,西夏方面基本上處於全面被動挨打的狀態,甚至在橫山地區一些重要的戰略據點也讓种師道所部給佔領了。

如果橫山一線失守,那麼宋軍就能居高臨下,衝視着西夏人老巢的河套平原,那樣的話恐怕用不了幾年,西夏就會被大宋滅國。

現在總體的形勢相當樂觀,大有一舉擊垮西夏國的架式,但李峴卻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再過上十來年,這大宋朝就會開創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幕: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統治這個國家的文官集團們爲了保全自身,居然打開城門投降,把兩位皇帝都送出去成了俘虜。其後爲了推缷責任,又把罪過加在了兩位皇帝的“昏庸”上。

想到這,李峴確實有一種“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受,他倒不是很關心那兩個成了俘虜的倒黴皇帝,而是出於一種華夏之國陷於夷虜的憤懣。

可是自己一個花錢買來的九品小武官,地位卑微,又能改變了什麼?

有時候事情知道的太多反而是一種痛苦。

劉仲武已經上報朝廷準備恢復秦鳳路第三將,而且李峴因爲修築靜勝堡城、六角城和擴建會川城的功勞,被正式舉薦爲第三將副將。大宋軍制,每將官兵大約在三千人左右,這副將的級別是校尉,算是從八品的軍官,等於是升了兩級。

只不過老劉和高俅給兵部的報告到現在還沒有批覆下來,估計有高俅在其中運作,這中間並沒有多大問題。

李峴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很瞭解,但並不妨礙他弄明白大宋國的軍制。這西北邊軍也是屬於禁軍編制,一般稱之爲屯駐禁軍,有別於長期駐紮在東京周邊的中央禁軍。加入邊軍,也等於是成了體系內的正規軍,待遇要比廂軍中好的多。

現在李峴管轄的兩營清水廂軍和隴城廂軍對於編入秦鳳軍第三將表現的很熱切,但這對於李峴來說是無所謂,他又不指望這點俸祿過日子。

夏秋之交,天地蒼茫,從鞏州出來的幾羣牛羊沿着官川河谷一邊放牧,一邊遊走,陸續抵達了會川城西南的李家莊園。築城的工程只剩下了一些收尾的活計,李峴現在是完全撒手不管,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了自家莊園的建設方面。

至於未來什麼樣,他看不清,也不願想得太多,只是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至少要讓跟着自己的人都先能吃上口飽飯。至於跑到那些大人物面前指點江山、縱論天下之類的事情,他也幹不來,而且這樣做的後果有很大的概率是會被別人看成一個瘋子。

他現在已經很耀眼了,至少在整個隴右都很有名,但卻不想被人當成一個怪物。

45、基地問題10、 築城(一)60、宣撫使22、回紇2、出逃(一)14、使幽州(六)15、決策33、傷兵營17、再見童貫2、請柬29、招募流民58、火炮(一)26、關山難越34、衛州城下37、禪位45、重建晉陽36、出征46、大撤退49、汜水關(一)29、收復疏勒(三)61、統軍的和尚71、文官們45、紅城之下34、沁河口保衛戰(三)30、李峴的手稿56、勳貴2、請柬21、準備42、青瑪寨42、部署67、穎昌之戰(一)21、見聞32、沁河口保衛戰(一)36、琴譜七、大理國(二)68、康王2、 血夜(二)62、無奈的變通78、平方臘(一)27、牧場26、關山難越41、道法琉璃?48、沈深14、克承州39、崩散60、淮西(二)6、鄉誼4、大軍初聚11、遠征58、种師中7、 牧場68、安定21、準備50、西夏人來了39、何灌之死(一)13、沒有和平42、部署78、克北寧關32、突襲21、金國與華夏33、剿滅曹成(三)61、淮西(三)45、基地問題56、宗弼渡江66、突襲河陽(二)26、太行義軍9、 劉仲武5、出逃(四)52、整訓22、回紇7、高陽關81、開拓66、突襲河陽(二)26、太行義軍66、騷動6、豈曰無衣61、農業時代12、永樂城(三)64、冬日63、創造與失望24、閒暇20、貶職51、巡狩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34、衛州城下83、進北庭27、軍事會議58、种師中15、決策7、 牧場一、 造船廠44、一羣和尚48、突襲臨潢府41、何灌之死(三)30、會州城下(一)70、穎昌之戰(四)34、沁河口保衛戰(三)78、濁浪(二)60、宣撫使四、呼倫之戰
45、基地問題10、 築城(一)60、宣撫使22、回紇2、出逃(一)14、使幽州(六)15、決策33、傷兵營17、再見童貫2、請柬29、招募流民58、火炮(一)26、關山難越34、衛州城下37、禪位45、重建晉陽36、出征46、大撤退49、汜水關(一)29、收復疏勒(三)61、統軍的和尚71、文官們45、紅城之下34、沁河口保衛戰(三)30、李峴的手稿56、勳貴2、請柬21、準備42、青瑪寨42、部署67、穎昌之戰(一)21、見聞32、沁河口保衛戰(一)36、琴譜七、大理國(二)68、康王2、 血夜(二)62、無奈的變通78、平方臘(一)27、牧場26、關山難越41、道法琉璃?48、沈深14、克承州39、崩散60、淮西(二)6、鄉誼4、大軍初聚11、遠征58、种師中7、 牧場68、安定21、準備50、西夏人來了39、何灌之死(一)13、沒有和平42、部署78、克北寧關32、突襲21、金國與華夏33、剿滅曹成(三)61、淮西(三)45、基地問題56、宗弼渡江66、突襲河陽(二)26、太行義軍9、 劉仲武5、出逃(四)52、整訓22、回紇7、高陽關81、開拓66、突襲河陽(二)26、太行義軍66、騷動6、豈曰無衣61、農業時代12、永樂城(三)64、冬日63、創造與失望24、閒暇20、貶職51、巡狩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34、衛州城下83、進北庭27、軍事會議58、种師中15、決策7、 牧場一、 造船廠44、一羣和尚48、突襲臨潢府41、何灌之死(三)30、會州城下(一)70、穎昌之戰(四)34、沁河口保衛戰(三)78、濁浪(二)60、宣撫使四、呼倫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