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初看《西遊記》,那年我正好十歲。那時候的我,對父母是即依賴又害怕,就像孫悟空對觀音即依賴又害怕一樣,就認爲觀音是孫悟空他媽,當然並不是非得她生的不可,觀音製造的也成——想那觀音神通廣大,找塊石頭,吹口仙氣,那石頭就變成孫悟空了。這些小孩子的想法,拿出來以博一笑。後來長大了,又覺得孫悟空如此英雄,又怎麼會沒有美女來愛他,即使是好色的妖精女王之類的,只都只會找上唐僧那個膿包,這也不可理解。《大話西遊》硬扯了一個叫紫霞的陌生人進來,因不忠於原著,未免讓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翻遍原書,才發現觀音對孫悟空很有情誼,雖不甚明顯,但以她菩薩正果的身份,對孫悟空如此偏愛,卻怎麼也說不過去了。反觀孫悟空,從無法無天到循規蹈距,雖有諸多因素,但觀音的“領路人”的作用,可謂大矣,以“英雄難過美人關推之”,倒也合情合理。
《西遊記》中,完全是把觀音當做美女來描寫的。什麼“烏雲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綵鳳翔”,“眉似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脣一點紅”。(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另按民間習俗,觀音負有“送子”之責,有點類似於西方的“愛神”,清初大美人陳圓圓就有“四面觀音”的稱謂。而西天諸佛中,道性高,佛性強的人不少,爲何卻偏要觀音這個美女來引渡真經,作者吳承恩看來有那麼一點意淫成份,只不過格於禮教,下筆就打了折扣,然筆之所書,情之所寄,難免就留下點蛛絲馬跡,讓我揣摸測不已。
話說觀音與孫悟空初會,是在孫悟空大鬧蟋桃會之後,正得意忘形與天庭對抗之時。觀音初不以爲意,遺座下弟子木*出戰,敗回,在衆神面前很失面子。女人嘛,若是對男人有了同情之心,憐憫之意,絕不可能產生什麼愛情,須是佩服方可。觀音有此一敗,正是愛的起點。觀音所保舉的二郎神,卻是一位風流種子,同樣也是一位個性青年。這二郎神是玉帝妹子思凡下嫁人間一楊姓男子愛情結晶,斧劈桃山救母的那位仁兄,(原著所述,與〈寶蓮燈〉有出入)對皇帝老兒也是不買帳的。觀音說他:“聽調不聽宣”,意思就是:“看在好歹是親戚的份上,我可以幫玉帝老兒的忙,可要我在他手下當差,門都沒有。”想到天宮諸神,連玉帝老兒自已,均一籌莫展,不記得有這麼一個神通廣大的親戚,偏要由方外人士觀音提出,豈非咄咄怪事?由此觀之,觀音對悟空由敗生情,進而想到天宮的一斷風流逸事,再進而想到風流逸事的結果二郎神,倒也符合一般人的思路。
卻說這孫悟空與二郎神苦鬥,不分勝負。這事關係天庭安危,直接當事人玉帝,王母等都還沉得住去,反倒是觀音卻穩不住了。無他,心繫悟空爾。於是,坐立不安之下,就借了個由頭,要一睹美猴王的風采了。
果不其然,那觀音道:“貧僧所舉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大聖圍困,只是尚未擒拿……”。例位看官,此話明誇二郎,實贊悟空。爲何?當時事:衆天丁布羅網圍住四角,李天王與那吒,擎照妖鏡立在空中,直接做戰人員有二郎,梅山六兄弟和一隻狗,如此以衆凌寡,也只是打個平手,就算二郎有神通,又能比孫悟空如何?觀音口中也稱悟空也由“猴精”變爲“大聖”,而二郎號稱“小聖”,豈不是就把二郎比下去了?這時又有人要問:“即然觀音如此看得起悟空,爲何卻要拋揚柳淨瓶去打悟空呢。蓋觀音與悟空初會,只是略有心意,尚未明朗。那觀音突然間心生情愫,違反佛規佛紀,腦中恍惚,往往自欺以求心安,還要硬着心腸做出點事情出來讓大家看看,此所謂野蠻女友的心態。觀音想拋楊柳淨瓶之時,未嘗不在心裡唸叨“這死猴子該死”之類的狠話。只是那太上老君,不甚識趣,硬要搶功,讓觀音姐姐空費了一番心思。
這考驗男女愛情,其事莫過於生死。待孫悟空被擒,生死繫於一線,後又逃出丹爐,及至如來至,壓孫悟空於五形山下,其間連觀音的影子也見不到。觀音到底是何心理,雖不能直接得之,但從以後觀音對孫悟空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就可知其自責心理過重。等有機會救出孫悟空的時候,那是肯定不能放過的。於是主動請纓擔任取經團領導一職,好開後門門孫悟空得正果也。好在這趟差事無甚油水,倒沒有人跟她搶。如來所謂:“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只能騙騙那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去邊繮鍛鍊,哪能入這些佛門老油條的法眼。
觀音收沙悟淨,豬八戒,小白龍,都是巧遇,唯獨對孫悟空,卻是特地留的編制空額。五百年後,兩人再相會,這一段寫得精采萬分。首先木*問及,山下壓的是誰,觀音說是“齊天大聖”,並沒有把他當妖精看,比對沙,豬,白三人客氣多了。觀音隨後賦詩一首,可見觀音對悟空的關愛。詩曰:
堪嘆妖猴不奉公
當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攪亂蟋桃會
大膽行私兜率宮
十萬軍中無敵手
九重天上有威風
自遭我佛如來困
何日舒展再顯功
待觀音見了孫悟空,劈頭一句就是:“姓孫的,你記得我麼?”大妙!看似很不禮貌,其幽冤之情,溢於言表。大凡男女相思,常由此及彼,以已推人,問:“你認得我麼?”,言下之意無外乎是“我可記得你,姓孫的”。這五百年來念念不忘一個人,其心昭然若揭。大聖高叫道:“我怎麼不認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承看顧,承看顧。我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眼,你從哪裡來也?”這幾句話真是字字泣血。孫悟空雖與從天宮諸神有點交情,但自犯事以來,人人惟恐扯上同謀造反的嫌疑,紛紛與妖猴劃清界限。雖說人情冷曖,世態炎涼原本也不足道哉,但要落實到自已身上,也就不那麼好過了。“相知”一詞,更是精典。相知的都不來看他,而來看他的,那又絕對是在相知以上。觀音馬上就不打自招道:“我奉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從此經過,特留殘步看你。”好一個“特留殘步”,要說此時菩薩不偏心,那可就睜眼說瞎話了。
隨後兩人商量取經事宜,孫悟空滿口答應,菩薩居然連“喜”了兩次,可算是破了大例。出家人講究四大皆空,“喜,怒,哀,樂”,喜是排在第一位的。觀音收沙,豬,龍三人,不曾見她一個喜,可收了孫悟空,這定力可就把持不住了,到底是何原因,還是一目瞭然嗎?
至於取名一節,巧合得未免過分,都以“悟”字排名,顯然是將就孫悟空(也許是作者吳承恩想將就)。觀音頭一句就是“姓孫的”,還有豈不知道這猴頭是叫孫悟空的?是不是看木*在旁,恐有流言,於是履行一下錄用手續,以掩木*之口耳?只不過前言已漏,後語補救,木*又不是傻子,當然看得出來。等後來兩人有機會,悟空和觀音兩人朝夕相處四天之久之後,孫悟空就再也不去找觀音了,是不是也怕瓜田李下,人言可畏呢?
從此以後,悟空和觀音,就借了取經的由頭,頻頻約會,偷偷的談起戀愛來了。
首先,觀音給悟空帶了一頂金箍。
這倒也不難理解。男女之愛,一方行爲不簡,另一方嚴加管束,讓其重歸正途,此愛之深,絕非小丫頭片子般卿卿我我可比——這也甚是符合封建道德傳統,如《烈女傳》中的樂羊子妻,《紅樓夢》中的薜寶釵是也。那觀音神通廣大,地位尊榮,決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了個大掃帚也得找在肩膀上走”的一等丫頭花襲人可比。
隨後,又送了兩件禮物,一件一領錦布直輟,一件是三根救命毫毛。
這裡就要說一說觀音的個性了。觀音生性吝嗇,貪得無厭,如來傳給她的三個金箍,本來是拿給唐僧馴服徒弟用的,觀音就雁中拔毛,給唐僧找了兩上膿包待弟,另外兩個就自已笑納了,爲自已招了兩個不花錢的奴隸。她送禮的目的,不外乎是向孫悟空表示:“你看我對你這麼好,你以後要聽我的話才行。”——此談戀愛的不二法門也。再說了,孫悟空不想去取經,去扯住觀音,這男女授授不親,大違常規,如何扯得?可觀音卻一點也不生氣,依舊是循循善誘,苦口婆心,這關係豈非尋常?
以後的事情就是順水推舟,漸入佳境了。
這孫悟空爲何討觀音喜歡,有本事是一樁,有個性是一樁。蓋有本事,有個性是一脈要承的。要是孫悟空對觀音唯唯稱是,如小廝僕役一般,那可就沒趣得很。男女相愛,平等爲先,孫悟空雖然時常向觀音磕頭,但是精神上可跟她是平等的,再說大男人給心愛的女人下跪也是很平常的事。那觀音也懂平等的重要性,從來就不像唐僧一般,對孫悟空呼來喝去的。這猴子還有一樣好處,那就是幽默。各位看官,不要小看了這幽默,十個女人,有九個是喜歡男人幽默的,而這幽默無他,唯嘴熟爾,這可是孫悟空的拿手好戲。在第一次單獨約會,去收黑熊怪討袈裟的時候,孫悟空施展嘴巴功夫,把觀音逗得笑了又笑,一路歡歌笑語,其樂融融,哪裡像是趕着去廝殺的。
等五人會齊,觀世音又請了黎山老母,文殊普賢,導演了一出誘之以利,惑之以色的好戲,明擺着是試四人取經的真心,而實際上只試孫悟空一人。這是爲何,等在下一一道來。那唐僧是如來的親傳弟子,取經團的法定代表人,要是拉他下水,豈不是弄巧成拙?蓋觀音知道唐僧的道性,知道他不肯,才放心做戲的。八戒,沙僧,武藝低微,有他不多,無他不少,況八戒沒有經受住考驗,還不是一樣沒有把他開除公職,就像組織部考察幹部一樣。有個屁用。要說試,只能試孫悟空一人,不是試他有無禪心,而是試他有無花心。男人雖說油嘴滑舌討女人喜歡,可是也容易留下輕浮好色的印象,觀音自然要防他一手。在舊社會,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普遍的現象,所謂的專一男人是說不起什麼話的。清朝人張船山在蘇州搞了一個小情人,還讓她與她的夫人相會在可中亭中,會談良久,他夫人卻被矇在鼓裡。這個姓張的,很得意他的手段,就賦詩曰:“天孫冷被牽牛笑,一解銀河露小星。”意思是說,織女還在銀河那頭苦等,牛郎卻有了小情人了。後來“小星”就是成了小妾的代名詞,這還牽涉到有關國旗的一段典故。我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方案上說什麼“大星代表什麼,小星代表什麼”之類的話,就有人提出意見(好像是柳亞子),說“小星”指的是小妾,這怎麼行了?於是就改成了“大五星,小五星”以示莊重。不過實情是,欲不做小妾,誠不可得也。
孫悟空自然經受住了考驗,而且還頗符合封建道德。那黎山老母嬌聲問道:“是什麼人,擅入我寡婦之門。”這寡婦的門,是不能亂進的。《說岳全傳》裡說岳飛七歲時出門打柴,義詞正言的吩咐寡居的母親緊閉大門,引來一片叫好聲,由此可見觀音一夥的封建道德水準。孫悟空馬上知錯就改,喏喏連聲,守禮謹嚴如處子也,當然甚合觀音心意。所以在萬壽山五莊觀孫悟空推倒人蔘果樹,惹下大禍,到處求方,最後才找到觀音,觀音就有些惱他,說:“你怎麼不早來見我,卻在島上尋找?”嫌孫悟空沒把她當自已人,反倒去求外人,豈不是以疏間親了。
這份情誼,孫悟空當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那孫悟空生性高傲,如何容得下唐僧這個膿包在一旁指手劃腳,三番五次想不幹了,還不是看在觀音的面子才勉爲其難的。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逐出取經團,豬八戒去請他回來,先動師徒之情,被孫悟空一口回絕,但豬八戒一提起觀音,孫悟空就馬上回心轉意了。(吳承恩寫的三分,但從行文來看,只怕是十分都不止。)至於途中孫悟空下海洗澡一節,更是顯出個十足。有誰見過兩個大男人相會,專門去洗澡的。倒是男女相會之前,都要好好的拾綴一番,此去不是爲觀音,還是爲誰?
這男女之情,若是有外來干擾,只會更加堅固,由唐僧引起的這麼一場貶徒風波,使觀音和悟空的聯繫小小的中斷了一下,於是乎,就彌顯珍貴。在孫悟空去請觀音收伏紅孩兒之際,兩人打情罵俏,佔用了作者大量的筆墨,全然不管唐僧正在受苦,看來觀音是想讓唐僧多吃點苦頭的。其中有幾句話值得注意:
“即他的三昧火,神通廣大,怎麼去請龍王,不來請我?”
——同醫人蔘果樹的話語如出一轍。如果說人蔘果樹只有觀音才能醫的話,這還說得過去,但三昧火有什麼了不起的,太上老君煉丹用的是三昧火,孫悟空在天宮也受過三昧火刑,能放三昧火的多着呢,能放即能來,又何必非請你觀音不可。還不是怪悟空不去請他,以疏間親了。
“悟能不曾來呀。”
——什麼時候菩薩也學小姑娘般的“呀”起來了?
“那潑怪敢變我的模樣!”(菩薩大怒道)
——還記得收黑熊怪觀音之語否?“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這可是你觀音自已說的。就準你菩薩變妖精,就不准我妖精變菩薩,這是哪門子佛法?想必是看心上人被燒了,該有此一怒。善哉善哉,出家人四在皆空,觀音爲何老是在孫悟空面前犯戒呢?
“你這猴頭,只會說嘴,瓶兒你也拿不動,瓶兒你也拿不動,怎麼去降妖伏怪。”
——先大聖,再悟空,而後猴頭,越發的不莊重了。還記得兩界山做詩否,怎麼變成“只會說嘴”了。
“不瞞菩薩說,平時拿得動,今日拿不動了……”(悟空語)
——吳承恩看來把孫悟空替觀音拿過淨瓶的事給忘了,現在又補起。這瓶兒可是寶貝啊,可見觀音對孫悟空的信任。
“悟空,我這瓶裡的甘露瓊漿,比那龍王的私雨不同,能滅妖怪的三昧火。待要你拿去了,你又拿不動;待要善財龍女與你去,你卻又不是好心,專一隻會騙人。你見我這龍女貌美,淨瓶又是個寶貝,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功夫才尋你。(觀音語)
——孫悟空乾的壞事,一是鬧,二是偷,那來的騙和色?恐怕只有觀音才認爲,孫悟空會騙。騙啥,騙女人的芳心也。龍女貌美,又
關悟空屁事,難道她也怕龍女愛上孫悟空,兩人私奔?菩薩吃醋了?龍女是如何得知孫悟空的,又不見她跟隨觀音出來公幹過,看來在普陀山,孫悟空是聊天的話題之一啊,多半還是觀音自已提的。又大顯根本沒有必要的神通,把孫悟空呼來喝去,不費半點功夫,莫非在警告某人,不要跟我搶凱子?
“弟子不敢在菩薩面前施展。若駕筋斗雲,掀露身體,對菩薩不敬。
——悟空你怕露體,人家菩薩可不怕啊,不信,觀音就脫給你看。
緊接着,在收通天河靈感大王的時候,觀音就迫不及待的脫了一回,原文如下:
噫!這個美猴王,性急能鵲薄。諸天留不住,要往裡邊驛。
拽步入深森,睜眼偷覷着。遠觀救苦尊,盤坐襯殘箸。
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赤了一雙腳。
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
批肩繡帶無,精光兩赤臂。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到了真假美猴王一回,就更了不得了。唐僧又故技重施,貶孫悟空出門,孫悟空就直接了當去找觀音了。觀音也怪,全然不顧唐僧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將孫悟空留在身邊達四天四夜之久。這四天到底兩人的關係有何進展,吳承恩沒有寫,但在此後整整四十回的書中,觀音只在取經大功告成時露臉一次,與在此之前頗頗露臉相比,簡直就是不合常理,因爲她是取經團的分管領導。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兩個可能,一是觀音有意,悟空無情,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二是兩人過於親密,而普陀山上人多嘴雜,黑熊怪,善財童子與孫悟空本是仇人,善財龍女又貌美多情,木*是世家子弟,看不起孫悟空這等平民英雄,這都是不利的局面。於是兩人約定,待大功告成,再繼前情。最後一回,取經五人皆加入佛門幫派,排定座位,孫悟空與觀音挨在一起,是不是吳承恩在打啞迷呢?況孫悟空新近,地位反倒在觀音之上,是不是吳承恩又在維護男尊女卑的傳統呢?嗚呼,吳之心思,可謂慎矣,而統觀整個《西遊》與吳承恩生平,此書是爲民間知識分子鳴不平,然一心所託的,仍是封建道統,人格分裂,行文之際,難免在抗爭與道統之間緋回,故文多紕漏,結構鬆散,明清小說,大都如此,猶以夏敬渠〈野叟曝言〉爲最。唯〈三國〉〈紅樓〉(前八十回)〈金瓶〉得以例外。所不同的是,三國是一腔浩然道統,金瓶爲一腔市民孤憤,紅樓爲一腔女兒疾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