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80章 諸侯異心

田潤此刻在虎牢關。

爲什麼在虎牢關呢?早在第一次商議進兵之策的時候,袁紹曾經詢問田潤應當如何進兵。當然,袁紹也就是隨口那麼一問,並沒有真正請教的意思。但田潤卻立即說了一前一後,並表示願意自領後軍。袁紹準了。

袁紹當然會準。後軍,又不是什麼重要位置。先鋒有人爭,後軍可沒人爭。爭當後軍,就相當於明擺着怕死。怕死的人固然有,但願意明擺着怕死的人卻沒有。因此,沒有一個諸侯與田潤爭搶。

後軍是做什麼的呢?田潤曾說,負責軍法和救護。不錯,是有這樣的說法。還有其它說法,比如負責押糧草、修理輜重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表面的說法。真正的後軍,往往什麼都不幹。

什麼都不幹的後軍,還要它何用?這是因爲,軍隊是由人組成的。而只要涉及了人,問題就複雜了。裡面一定有關係戶,存在着一些只能立功不能傷亡的重要人員以及少數桀驁不馴的刺頭。這些人,如果分散於各軍,往往會極大地削弱整支軍隊的戰鬥力。於是,將領們通常就把這些人單組一軍,名爲後軍,兩不耽誤。

曹操此時還沒有擔任地方長官。十五路諸侯聚陳留,當然就會有很多那樣的人。大家心中有數,上戰場的時候,把那些人放到後面就是了。因此,在袁紹等人的心中,還真沒想過要單獨組一支後軍。田潤提出想做後軍,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鄙視。繼而又因爲田潤是女人,大家覺得也還可以理解,隨即就釋然了。

田潤是跟着韓馥來的。讓田潤擔任後軍,並不等於說韓馥也擔任後軍。韓馥依然是一方諸侯,享受諸侯的正常待遇。如此一來,田潤名下的兩千弓箭兵就不跟韓馥的隊伍一起行動了。各項調動命令,都沒有針對田潤。諸侯們關前混戰,田潤不戰;諸侯們拔營進關,田潤沒動。諸侯們過關進洛陽,田潤進關。田潤進關之後,沒有跟着衆諸侯一起到洛陽。所以,田潤、陳康此刻在虎牢關,高順在汜水關。

“關東諸侯戰董卓”戰役,由“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曹操單軍追董卓”、“孫堅藏匿玉璽”、“劉岱殺喬瑁”組成。“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展現了英雄的風姿,是光輝絢爛的華章。於是乎,田潤以往看過的穿越小說都在這兩者上面做文章。或主角自己,或主角招聘的武將出場,去“斬華雄”和“戰呂布”。走的是“出名”、“名士投效”的路子。

“曹操單軍追董卓”,田潤認爲,是不太合乎情理的。衆諸侯過關之後,再走到洛陽,已行兩百里。這個距離,是連續行軍的單日最大里程。從洛陽再到澠池,又有一百多裡。即便是勉強趕到,也是強弩之末,累趴下了,還怎麼跟敵人打?所以,袁紹說“諸兵疲睏,進恐無益”是對的。衆諸侯都說不可輕動,也是對的。

兵法曰:歸師勿遏。

意思是說:當敵軍沒有任何明顯的原由而忽然退走,必須偵察清楚,認真加以判斷。如果敵軍果真是因爲糧草用盡、戰鬥力衰竭而退走的,就應該派遣輕銳部隊乘勢追擊。如果敵軍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撤離,則有可能設有伏擊,那樣,就不能進行追擊了。

無論是汜水關還是虎牢關,關東羣雄都沒有拿下來。斬了華雄之後,汜水關由李傕、郭汜把守。董卓就一條命令:堅守、不要出關廝殺,羣雄就束手無策。三英戰呂布之後,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拍馬趕到關下。關上矢石如雨,還是隻能“不得進而回”。所以,“斬華雄”和“戰呂布”所得到的僅僅是個人英姿的展現而並不是戰爭的勝利,更何況裡面最爲英氣逼人的還是董卓一方的呂布!

很明顯,董卓不是因爲缺乏戰鬥力而棄關、棄洛陽退走的,而是因爲關東羣雄不瞭解的其它原因而主動撤退的。因此田潤認爲,這個時候勞師追擊是愚蠢的。曹操,在用兵方面的個人素質雖然不及那些近似妖邪的軍師,但好歹也應該算是軍事家了。至少,不應該輸給我田潤吧。但曹操仍然這樣做了,因此田潤最終只能判定,此事不太合乎情理。

當初,孫堅剛剛擔任先鋒的時候,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爲前部,多半會奪了頭功。暗中叫過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汜水關下搦戰。結果鮑忠被華雄斬首,三千兵馬只逃回數百。這件事可以說明,只要存在勝利的可能,爭功,就必然存在。都不爭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根本就無法取勝。

事實證明,董卓果然安排了埋伏。這本來是當然之事,所以這還不算。再看看曹操這邊。本來,曹操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六將率兵一萬追擊董卓,待臨敵之際,卻只有三將;多少士兵沒說。曹洪、李典、樂進哪兒去了?

哪兒去了?肯定在後面唄!輕率地追擊,本來就夠愚蠢的了,沒想到曹操居然還讓自己的軍隊以安全狀態下的蛇行方式前進。六名將領蛇行,可以讓三名將領走在最前面,另三名將領在後面管束士兵。一萬士兵蛇行,走在最前面的有多少?有五千?這就不能了。前面呂布軍一堵,曹操這邊趕到戰場的士兵最多不過兩千。面對強大的董卓一定會有的埋伏,力量本來就薄弱的曹操,單軍追擊不算,還把自己有限的力量進行分散,以二分這一的將領,五分之一的士兵對敵!田潤認爲,也許曹操有自尋短見的傾向?

田潤以往看過的穿越小說有兩本在“曹操單軍追董卓”上做了文章。一本是落井下石,把曹操殺死,爲主角爭霸提前掃清重大障礙;另一本是雪中送炭,救曹操一把,博得曹操的好感,換取自己良好的成長環境。

“孫堅藏匿玉璽”事件中,從傳統的角度看,私藏國寶,圖謀不軌,是大逆不道的;因而孫堅是非正義的一方,袁紹是正義的一方。但現代人往往不這麼看。現代人通常認爲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天子之位乃有什麼者居之。又有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說法。因而現代人並不認爲孫堅藏匿玉璽有什麼錯。

現代人不僅就事論事,而且還往往以總體指導具體。寫小說以總體思路確定大致框架然後指導具體章節。評判一個人的時候,也往往以總體上對這個人的印象去指導其具體的褒貶。現代人多數都認爲孫堅這個人不錯。藏玉璽的行爲更沒有錯。有了玉璽,孫策才能借兵。才能開疆土。纔有了後來的吳國。而對於袁紹,則沒有多少人喜歡了。現代人一般會認爲袁紹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而不能用,聽到好的計謀而不能採納,基本上就是個廢物。

於是,“孫堅藏匿玉璽”事件所展現的,就是一場說不清楚的爭執。爭執的雙手各執其理,都認爲自己沒有做錯。雙方級別較高,孫堅算諸侯;袁紹不僅算諸侯,而且還是諸侯聯盟的盟主。爭執的程度也比較高,袁紹一方拔劍,孫堅一方掣刀。就差沒當場開打了。爭執的後果還沒有完:袁紹修書劉表,教路上截住奪之。

這麼一場爭執,表現上的參與者就只有孫堅與袁紹兩方。考慮前面袁術不發糧草,孫堅質問袁術的事情,可再牽一方。再考慮接袁紹書信的劉表,還可再加一方。停留洛陽的,還有十二路諸侯沒有涉及。

次日,曹操就回來了。以自己的戰敗爲資本,說:“諸公既仗義而來,何遲疑不進?操竊恥之!”衆諸侯包括袁紹在內皆無言以對。這一次,沒起爭執。但涉及的範圍就太廣了。曹操把除了已經離開的孫堅之外的其餘十四路諸侯全都得罪了。

一場爭執,一場羞辱,還不足了衆諸侯各懷異心、離心離德。“劉岱殺喬瑁”事件,則最終進行了證明。東郡太守劉岱,問兗州刺史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這是明面上的原因。但劉岱爲何找喬瑁借糧呢?糧草不是由袁術總督的嗎?所以,劉岱所借之糧,並不是眼前吃喝所需之糧。然後,各回駐地之後,如果東郡需要兗州拔糧或借糧,爲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呢?由此可見,借糧只是藉口。殺人奪位,纔是目的。劉岱一定事先推想過喬瑁的承受能力,假設喬瑁有可能借出兩千石,劉岱一定會開口索借二十萬石;就這,假設喬瑁偏偏就答應了,那麼,劉岱立即就會提出借兩千匹馬。總之,一直加碼到喬瑁拒絕爲止。

喬瑁如期地拒絕了。於是,劉岱引兵突入喬瑁軍營,殺死了喬瑁,降服其衆。回到地方,就可以自領兗州刺史了。

第二卷 第64章 琴瑟和暢第二卷 第394章 斜紅淡蕊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248章 刀若旋風第二卷 第477章 玉繩低轉第二卷 第220章 半將強兵第二卷 第805章 清聲檐下第二卷 第676章 寒灰炙手第二卷 第74章 董卓進京第二卷 第63章 疑似幻影第二卷 第793章 爽天如水第二卷 第807章 冰姿玉態第二卷 第109章 政事紀要第一卷 第1章 穿到屍場第二卷 第75章 矯詔檄文第二卷 第392章 天遙雲黯第二卷 第531章 早晚重遊第二卷 第798章 百卉東君第二卷 第326章 森羅華纓第二卷 第215章 無謂損兵第二卷 第88章 公孫殞命第二卷 第514章 天淡銀河第二卷 第727章 日月天遠第二卷 第389章 過盡流波第二卷 第608章 煙光淡蕩第二卷 第570章 華渚虹流第二卷 第787章 關鶯語近第二卷 第599章 閒坐北亭第二卷 第183章 輕鬆壯舉第二卷 第657章 未到愁腸第二卷 第819章 絮軟絲輕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628章 寒輕霧重第二卷 第335章 溼雨穿花第二卷 第567章 問花先發第二卷 第804章 亂入紅樓第二卷 第112章 四方用兵第二卷 第281章 基本軍情第二卷 第691章 韶陽偏早第二卷 第642章 漢守分麾第二卷 第412章 翠被華燈第二卷 第109章 政事紀要第二卷 第626章 柳眼向人第二卷 第762章 紅英青梅第二卷 第706章 沙邊送迎第二卷 第211章 棄袁而走第二卷 第532章 月桂星榆第二卷 第353章 銀漢詔虹第二卷 第811章 濃勝香醪第二卷 第293章 屍山戰鬥第二卷 第635章 寒生冰箸第二卷 第715章 愁理征衣第二卷 第153章 殺戮平民第一卷 第42章 微小成功第二卷 第751章 天香染袂第二卷 第467章 勞君揮肘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167章 遭遇溫侯第二卷 第373章 似玉纖柔第二卷 第683章 幽谷暄和第二卷 第807章 冰姿玉態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51章 春天來了第二卷 第613章 回頭光景第二卷 第252章 轉逃爲擾第二卷 第76章 釣幷州兵第二卷 第330章 臺殿竹風第二卷 第490章 淚墨題詩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582章 寄情高遠第二卷 第116章 智取潼關第二卷 第536章 屈指尋思第二卷 第294章 從中漁利第二卷 第559章 倚樓吟嘯第二卷 第471章 清霜暗菊第二卷 第488章 長帶歌塵第一卷 第7章 首戰順利第二卷 第633章 平康小巷第二卷 第748章 偶乘佳興第二卷 第483章 露蕊煙叢第二卷 第91章 五部混戰第二卷 第208章 借糧豫州第二卷 第408章 水影橫池第二卷 第525章 舞鸞翻鏡第二卷 第683章 幽谷暄和第二卷 第253章 對峙對耗第二卷 第753章 寒禽偷眼第二卷 第92章 硝煙間隙第一卷 第1章 穿到屍場第一卷 第14章 山谷分兵第二卷 第224章 餓了就搶第二卷 第811章 濃勝香醪第二卷 第607章 寒江天外第二卷 第631章 夢破南窗第二卷 第69章 太行山上第二卷 第671章 流波墜葉第二卷 第633章 平康小巷第二卷 第741章 酬歌百琲第二卷 第195章 黑夜劫殺第二卷 第361章 醉餘臨望
第二卷 第64章 琴瑟和暢第二卷 第394章 斜紅淡蕊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248章 刀若旋風第二卷 第477章 玉繩低轉第二卷 第220章 半將強兵第二卷 第805章 清聲檐下第二卷 第676章 寒灰炙手第二卷 第74章 董卓進京第二卷 第63章 疑似幻影第二卷 第793章 爽天如水第二卷 第807章 冰姿玉態第二卷 第109章 政事紀要第一卷 第1章 穿到屍場第二卷 第75章 矯詔檄文第二卷 第392章 天遙雲黯第二卷 第531章 早晚重遊第二卷 第798章 百卉東君第二卷 第326章 森羅華纓第二卷 第215章 無謂損兵第二卷 第88章 公孫殞命第二卷 第514章 天淡銀河第二卷 第727章 日月天遠第二卷 第389章 過盡流波第二卷 第608章 煙光淡蕩第二卷 第570章 華渚虹流第二卷 第787章 關鶯語近第二卷 第599章 閒坐北亭第二卷 第183章 輕鬆壯舉第二卷 第657章 未到愁腸第二卷 第819章 絮軟絲輕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628章 寒輕霧重第二卷 第335章 溼雨穿花第二卷 第567章 問花先發第二卷 第804章 亂入紅樓第二卷 第112章 四方用兵第二卷 第281章 基本軍情第二卷 第691章 韶陽偏早第二卷 第642章 漢守分麾第二卷 第412章 翠被華燈第二卷 第109章 政事紀要第二卷 第626章 柳眼向人第二卷 第762章 紅英青梅第二卷 第706章 沙邊送迎第二卷 第211章 棄袁而走第二卷 第532章 月桂星榆第二卷 第353章 銀漢詔虹第二卷 第811章 濃勝香醪第二卷 第293章 屍山戰鬥第二卷 第635章 寒生冰箸第二卷 第715章 愁理征衣第二卷 第153章 殺戮平民第一卷 第42章 微小成功第二卷 第751章 天香染袂第二卷 第467章 勞君揮肘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167章 遭遇溫侯第二卷 第373章 似玉纖柔第二卷 第683章 幽谷暄和第二卷 第807章 冰姿玉態第二卷 第168章 逼而不攻第二卷 第51章 春天來了第二卷 第613章 回頭光景第二卷 第252章 轉逃爲擾第二卷 第76章 釣幷州兵第二卷 第330章 臺殿竹風第二卷 第490章 淚墨題詩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582章 寄情高遠第二卷 第116章 智取潼關第二卷 第536章 屈指尋思第二卷 第294章 從中漁利第二卷 第559章 倚樓吟嘯第二卷 第471章 清霜暗菊第二卷 第488章 長帶歌塵第一卷 第7章 首戰順利第二卷 第633章 平康小巷第二卷 第748章 偶乘佳興第二卷 第483章 露蕊煙叢第二卷 第91章 五部混戰第二卷 第208章 借糧豫州第二卷 第408章 水影橫池第二卷 第525章 舞鸞翻鏡第二卷 第683章 幽谷暄和第二卷 第253章 對峙對耗第二卷 第753章 寒禽偷眼第二卷 第92章 硝煙間隙第一卷 第1章 穿到屍場第一卷 第14章 山谷分兵第二卷 第224章 餓了就搶第二卷 第811章 濃勝香醪第二卷 第607章 寒江天外第二卷 第631章 夢破南窗第二卷 第69章 太行山上第二卷 第671章 流波墜葉第二卷 第633章 平康小巷第二卷 第741章 酬歌百琲第二卷 第195章 黑夜劫殺第二卷 第361章 醉餘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