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歸、飭法(二)

早上,雨已然停了。葉永甲收拾起東西,和陳同袍作別。他內心自然將那份提醒牢記在心,但只會對這位陳同袍避而遠之。他們並非同一路人,若此後得以共事,必引發激烈的衝撞與對峙。

不過目今尚不用爲此擔憂,他們已分道而行了。

兩人很快到了陳州。當地的官員先把他們安排到館舍,賜了官服,談了談當地的政務,都無大事,唯一一件還是前些月陳州的首府——淮寧城的城外鬧了賊人,被陳州都督袁倫帶了一百人三日攻敗,頭目在城裡問了斬。又問道這袁倫都督和盧知府的關係,這些人便都緘默無語,只得岔開話頭。

沒過一會兒,葉永甲因要去拜會知府,遂留了寇中在館內,徑自去到府衙。

“知府大人。”葉永甲走進議事房,在門口望着坐在網格窗下面的盧德光,重重地一作揖。

“新來的通判?”盧德光扶着椅把站起,招呼身邊的黎用倒茶。

葉永甲走近前,看着盧德光的面容,竟不知如何和這位曾將自己整得家破人亡的知府和顏悅色地談敘,只得先坐在椅子上,等着盧知府開口。

僵硬的靜默。盧知府站在他面前,卻也待了半日,沒有言語。

黎用在他們身背後瞅了一眼,將茶擱在桌子上,清咳一聲。

“啊……那個……”還是盧德光先打破僵持的局面,“葉通判……家裡可好?”說罷,他自己都吞了一口唾沫,尷尬地咳嗽了一聲。

“家中都好。”葉永甲伸手拿過茶,目光左顧右盼起來。

“那就好……”盧德光笑着說,可皮肉在臉上直顫,笑得很勉強。

“知府大人交代下公事,畢竟在下初至……”

“是啊,”盧德光又笑了聲,“這都忘了……”

“這通判專管漕運、鹽務、訴訟,以副知府辦事;不過這處地屬河南,漕運便無大要緊,鹽務只是充當個監鹽官,待運鹽的船一到,盤問盤問便可;這訴訟嘛,倒是我擔的擔子重些。若在南方,這差事還勞苦,在陳州,葉通判也就是跟着學點爲政之道,倒還輕鬆。”

“下屬初次任職地方,須請知府多照顧照顧。”

“當然,我畢竟還閱過你的卷子……還有事嗎?”

葉永甲將碗輕輕一放,“下屬沒事了。”他站起身,“可以走了?”

“走吧……走吧。”盧德光點了下頭。

葉永甲便轉身出了議事房,朝大堂那邊走了。

“看來他對您也心存芥蒂。”黎用給盧德光倒着茶,說道。

“現在收攬人心之際,正好用他來對付袁倫;此後,註定不能留他。”盧德光仰臉看着黎用道。

隨着時間一長,葉永甲和他見得久了,自然沒了那種表露在外的隔閡,但卻非一筆勾銷,而是深藏於心。這中間過了三月有餘,葉永甲也去了幾趟都督廳,對袁倫此人亦別有看法。他字維宗,原從柳鎮年鎮撫廣西,盧德光外放陳州後,朝廷特遣他爲都督,大約是柳鎮年安插的眼線。但除此之外,袁維宗還有自己的宏圖遠志,手握着軍事大權還不夠,還覬覦盧德光那份政治大權。儘管野心蓬勃,也未免有些好高騖遠。

不知不覺至了農忙之期,因報上來的產糧甚爲不足,盧德光當即提議道:“古時官員皆農時勸農,今失了傳統,甚爲可惜,我寫一篇勸農文,你我去田裡走一趟何如?”衆官都頷首稱是,盧德光便當堂要了紙筆。寫畢,先派幾個衙裡的吏員知會百姓,自己備上好酒,帶着葉永甲等去鄉里勸農。

衆農人都聚在田間地頭,見知府一來,皆歡呼載道。盧德光笑呵着,拿了那篇勸農文,跳到地裡,給衆百姓大聲宣講。葉永甲聽他寫的文既不用典,又通俗可聽,衆農人都十分明白。

盧德光脫了官袍,在水渠坑裡走着,但凡見哪家地耕得多,便喚葉永甲擡壺酒,送與其人。將酒都送罷,他復與衆官察河渠之勢,有需浚通的,即令開工,若還需水車之地,則吩咐撥給戶房銀子,請人造設。

葉永甲看他那滿面的笑,與初見自己時那虛心的笑迥然不同,總帶有一絲正氣。可他卻是那樣一個收受髒財、落井下石的投機小人。這或許在葉永甲心裡,不過是良心的少許復發罷了。

盧德光從田地裡爬上來,葉永甲扶了一把,給他遞了官袍。盧德光方要穿上,忽見幾個百姓拼命地從田間跑來,氣喘吁吁,那些農夫面面廝覷,不知在畏怕什麼。

“大人!”那百姓有些哭腔,撲地跪在地上,復向前爬了兩步。“平日我們都不敢說,今日見大人親來,一定要討還公正!”

盧德光看了看那幾個人,立馬從容地蹲在他們面前,聽他將要說些什麼。

“那戶房的王伯一,每次來徵糧都假借別名,向我們要供奉;有給不起的,他就帶幾個衙門的兵踩了地,誰敢得罪他?鄉親們怕官官相護,不敢上告;可您是好大人哪!我信盧知府要真是明瞭此事,必把那個昏官給嚴懲!”他眼珠圓睜,像要迸裂開來,立馬磕了三五個頭,渴求地望着他。

“大膽!”盧德光條然站起來,嚇得那漢子一震,眼神裡的堅毅登時變爲懷疑與懼怕。

葉永甲平穩地看着他。

“回衙門,”盧德光回頭說道,“本府要審王伯一!”他一甩胳膊,氣怒地快步走去。

這是葉永甲第一次看升堂。兒時也從未見過。衙門外站滿了人,儘管可能見了不止一次,但仍是新奇地瞧着衙裡的佈置:兩隊兵卒舉着水火棒,分列兩邊,鐵一樣站住,目不斜視;東邊坐着記筆錄的幕僚,上面則是知府大人,他穿着鮮紅髮亮的官袍,身邊坐着一干人衆,包括一位通判老爺。

王伯一被兵丁押解上來,跪在當堂。知府將一張被墨字填滿的紙拈起來,示意那衙役遞過去。

“這是那幾個百姓說的,你認不認供?”盧德光問道。

“知府大人,絕無此理!”王伯一將紙扔在一旁,磕頭說道。

“你說話可不算數。我算了你上月報的花銷,約是一兩銀子;可我剛纔問了戶房,說你徵完糧又在房裡購了鼎爐子,約是二十兩銀子。你月俸不過三兩,再積蓄銀子,也不能花在這種東西身上吧?這又與徵糧之日對上了,恐怕非是巧合。”

王伯一一驚,盧知府繼續說道:“怕是你見這幾日人心惶惶,便趕緊花出去了,是不是此理?”

他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辯駁,慌張地只是磕頭。

“先把他撤了!改日問罪。”盧德光便一擺手,起身喝道:

“退堂!”

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五)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
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六)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一)第九章 瞞情、謀符(二)第二十章 杜贓、劫命(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四)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二)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五)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三)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二)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三)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三)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六)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一)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