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三千年來誰著史?

bookmark

“太史令……”

這是叔孫通的新職務,他記得,在奉常陸賈要求下,老邁的胡毋敬不情願地將史冊府庫鑰匙及印綬交給自己時的眼神。

“我知道,汝欲何爲。”胡毋敬在從他身邊經過時,輕聲說道。

他們都知道叔孫通是個怎樣的人——一個面諛小人,沒有骨頭的孔儒,依靠跪舔武忠侯得到寵信,專門做一些粉飾的工作。

而太史官署的瘦削史官們,也在叔孫通巡視時沉默地站在一邊,並不理會他示好的笑容。

沒人知道,二十多年前,剛開始在魯地求學的叔孫通,他的夢想,是像父輩一樣,做一個鐵骨錚錚的史官……

這是個在齊國、魯地很受崇敬的羣體,一般來說世代傳承。

在史官看來,史書是神聖的,不可隨意篡改的。當一位史官聽聞或者目睹一件事,認爲十分重要時,便會記錄下來。古代丹冊紀勳,青史紀事,故謂之爲丹青,當筆畫在丹青上一一成型,這件事的事實也就註定,任何的更易,都是對歷史的褻瀆。

正是在這種理念下,春秋的史官,在強大的君權卿權之下,卻依舊挺着脊樑,堅守職業底線,而董狐、齊太史這兩人,更是史官們的精神支柱。

當年,晉靈公被趙盾指使趙穿殺於桃林,於是晉國史官董狐便直接寫下“趙盾弒其君”幾個字,趙盾辯解說弒君的是趙穿不是我啊,董狐則反駁說你身爲正卿,作出流亡之態,跑到邊境卻停了下來等朝中生變,國君被弒,你回來後也不先討伐弒君者,凡此種種,弒君的主使不是你還是誰?一席話說得趙盾無言以辯,只能任由董狐記上這一筆。

至於齊太史的事蹟,則是在權臣崔杼弒君齊莊公的時候,齊太史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就殺了齊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齊太史第三個弟弟道:“汝三兄皆亡,汝若想活命,則書國君暴病而薨,何如?”齊太史的弟弟卻以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迴應。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他依然寫下事實,崔杼也被史官們的硬骨頭震撼了,無奈之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他去。

而與此同時,齊國的南史聽說這件事後,便抱着竹簡跑來,想要在齊太史一家死絕後,繼續秉筆直書!

如飛蛾撲火,前赴後繼,只爲記錄事實。

晉董狐筆,齊太史簡,這是史官與權臣對抗的兩次重大勝利,也是他們口口相傳的驕傲。

“若世上的事都如過去那麼簡單,就好了。“叔孫通嘆了口氣。

這一簡單世界觀的第一條裂痕,卻是他在隨夫子孔鮒學史書《春秋》時產生的。

當孔鮒談及孔子作春秋的原則:“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時,年輕的叔孫通有些發怔。

“應該寫的一定要寫上去,該刪的一定刪掉?”

“不是說史筆如刀,丹青已幹,不可改麼?”

在通讀春秋全篇後,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問題。

“天子實際上是被晉文公逼着去參與盟會的,爲何卻寫成了‘狩於河陽’?”

當他大膽提出這個問題後,卻被夫子狠狠瞅了一眼。

“孺子,你懂什麼?”

“這是春秋筆法。”

“是微言大義!”

孔儒說的還模糊,當叔孫通與一位公羊家的弟子交談時,他的說法就直白多了。

“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

原來如此!叔孫通恍然大悟。

孔子還是有節操的,他眼裡唯一的尊者,僅有一人,那就是周天子,對一些大諸侯,該罵則罵,可但凡涉及天子,孔夫子下筆總有些扭捏。

賢者則多一些,諸如周公、管仲等,都是孔子尊崇的對象,故對賢者不利的事,比如周公曾稱王的傳言,管仲人品的問題,都一筆帶過。

其爲天下做出的貢獻,勝於道德本身,這就夠了。

至於爲親者諱嘛,孔儒對孔家兩代人皆出其妻的事,一直語焉不詳。

“當時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常侵凌周王,此周王之恥,無故受恥,人所不欲,故聖人諱之。然春秋不虛美,不隱惡,獨於字詞間斟酌以示褒貶,諱中見直……”

這所謂一字褒貶,大概跟後世的“影射”差不多吧。

它是臭老九們的密碼,心照不宣的暗號,罵人不吐髒字的能耐,色厲膽薄的反抗,欺負文盲暴發戶的本事。

但這些褒貶暗藏在書中各處,比如“鄭伯克段於鄢”,這個克字就大有深意,當年夫子就這個字展開來,給叔孫通他們講了整整三天……

“一般人想要看出褒貶,實在太難了。”當時有弟子提出了這個問題,又被夫子瞪了一眼。

“史,是給一般人看的?”

沒錯。

從那時候起,叔孫通便明白了,史當然不是爲人民大衆而存在的。

史,是爲尊者服務的。

當時的魯地儒生有兩條就業路線,一是在齊魯繼續教書,收取束脩。二是南下楚國,去做那些古舊貴族的家臣,爲他們主持祭祀禮儀,並編篡各家的家史世本……

而作爲私家史官,想要捧穩飯碗,就得學聰明些,不論你在那些貴族家裡見到多少齷齪事,扒灰也好,養小叔子也好,都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牢記一點:

“人主無過舉!”

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心裡沒點逼數,早失業了。

等到新的家主登位,如果提出要修改世本家史,也得乖乖從命。

“而這所謂的秦太史令,說白了,不也是爲嬴姓一家著史麼?”

不是叔孫通看不起人,在禮樂文化上,秦是遠低於六國的,史學亦然。

在叔孫通看來,這《秦記》的寫作體例,仍停留在孔子作《春秋》的時代,甚至還不如,既不標明日月,文字又過於簡略,一點可讀性都沒有。

而且他當年做過秦博士,深知歷代秦君也沒有尊史的傳統。史官一貫記喜不記憂,碰上大勝,便高興得大書特書,遇到慘敗,就隨便記幾個字,甚至直接略過,好似它沒發生過一般。

而對於說了大量秦人壞話的六國史書,也一刀切,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黑夫當初也只敢救下詩書和百家語,救不了這些敏感的文獻。

十二諸侯史書,僅留一份獨本收藏在御史府中。而且和詩書諸子學不同,這些六國史書,即便是博士也不能隨便看,也就太史令本人能翻一翻。

眼下倒是便宜了叔孫通。

他在讓人將那老史官家抄得一乾二淨,將被私自帶出官署的《秦記》副本帶回來一看,叔孫通笑了。

“什麼史筆如刀,你這老叟說得好聽,可實際上,還不是一樣爲尊者諱!”

……

史官多數古板,有更方便的紙張不用,非要在笨重的簡牘上抄錄,而這一卷,是關於始皇帝崩,胡亥繼位到覆滅的過程:

三十七年,上至衡山郡而病,惡言死,羣臣莫敢言死事。

上病益甚,丞相李斯等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先立太子爲代後。”

上曰:“可。”

遂擬製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掃六合,一天下,廢封建,立郡縣,大治濯俗,九州承風,皆遵度軌,和安敦勉,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然亦夙夜兢兢,念秦萬里山河、二十六世宗廟付託至重。”

“朕之十八子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通法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爲嗣。於三十七年仲春丙寅,授胡亥以冊寶,立爲太子,以代朕撫軍,以重萬世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仲春丙寅,夜,帝崩於衡山西陵。

而少子立爲太子,扶柩返朝,徙安陸縣一萬戶,以實驪山陵地。

先時,黑夫有叛心,聞始皇帝南巡,懼,竟詐死,後聞帝崩,反雲夢,襲武昌,縱荊兵爲亂……

孟夏,太子返朝,立爲二世皇帝,大赦罪人,李斯爲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而免中車府令高以爲郎中令。

二世皇帝素仁孝,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令羣臣議尊始皇廟。羣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今始皇爲極廟,四海之內皆獻貢職,增犧牲,禮鹹備,毋以加。”遂尊始皇廟爲帝者祖廟。

荊人從叛甚衆,武信侯毋擇死江陵。

是月,二世皇帝大赦罪人,減租稅,曰:“且與天下更始。”使太尉通武侯將兵平戍卒羣盜之亂……

叔孫通看得很快,中間大致略過,反正基本上抨擊關東、南郡叛亂和頌揚胡亥“英明神武”的,對比這傢伙的所作所爲,實在是辣眼睛,他卻必須每個字都砍,總算看到末尾了。

“元年季冬,二世皇帝殺兄公子高,左丞相去疾,立趙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

“未能終其年,而叛軍及荊人入關,子嬰殺胡亥,將軍黑夫入夷其國,殺高……”

讀完之後,叔孫通拍案道:

“一派胡言。”

“胡亥若真乃正統繼位,賢能仁孝,又豈會被新故秦人一併推翻?”

隨便出去問問咸陽人,胡亥英明仁賢否?他都肯定會吐你一口唾沫。

面對叔孫通的問罪,老史官倒是仍舊堅持:

“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

“更何況,吾等在其中,對二世所爲,已加了一字褒貶!”

叔孫通啞然失笑。

又來了。

又來了。

“不是史不可改。”

“而是汝等所寫的‘史’不願被更改罷?”

他們堅持的究竟是歷史的真相,還是記載者的權威?

“禮崩樂壞,道德大廢,上下失序。夫篡盜之人,列爲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爲強。是以轉相放效,後生師之。尤其是秦,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始皇帝亦喜勝功而厭諫言。”

“這樣的國度,又怎可能有真正的晉董狐筆,齊太史簡呢?”

“除非,能恢復周政,崇道德,隆禮儀,陳禮樂絃歌移風之化。”

既然大家是五十步笑百步,那麼現在,作爲孔子後學門徒,叔孫通打算好好教教這些秦史官,什麼叫微言大義,什麼叫春秋筆法!

昔日胡亥乃尊者。

現在武忠侯纔是尊者!

爲尊者諱。

所以過去的記載,統統作廢了!

總之一句話。

“汝等改得,我改不得?”

當然,明面上可不能這麼說。

叔孫通板起臉,當着衆史官的面,將這《秦記》上的記載批駁一通,給它們定了性。

“用武忠侯的話說,這是不顧事實,篡改真相,犯了歷史虛無的大忌!”

至於什麼是歷史虛無,黑夫沒細說,叔孫通也不敢問。

“拿筆來。”

“取刀來!”

叔孫通手持刀筆,露出了笑:“我當筆則筆,削則削!”

……

PS:下一章在晚上。

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699章 昭昭天命第103章 殺意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第906章 新秦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642章 法吏第959章 河東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992章 大蟒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607章 南征第41章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第92章 贈馬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294章 獨當一面第602章 殺人第1005章 嘗麥第34章 版築之間第461章 糖氏第918章 重瞳子第810章 結盟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564章 儈子手第78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963章 泥潭第57章 赤幘第686章 不知足第150章 陳屍第206章 立足之資第201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878章 狗血第503章 祥瑞御免第747章 熒惑高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302章 折節下交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928章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第899章 體面第574章 坑術士第644章 武昌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705章 熒熒火光第790章 不值一提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371章 慷慨悲歌第546章 青島第898章 驅傳渭橋上第440章 頭狼(騙月票)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395章 羊吃人第439章 來個中心開花!第55章 肉得爛在鍋裡第83章 可疑第654章 三鼓第797章 北線無戰事第954章 東出第881章 崤函之固第384章 北地第260章 商功第439章 來個中心開花!第535章 智臣第861章 武關第198章 官大夫第997章 泗水第992章 大蟒第989章 三個臭皮匠第164章 上醫醫國第652章 脫穎而出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108章 張子房第136章 擺闊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54章 衷第254章 有恆產者有恆心第986章 出關(上)第663章 暴虎第134章 戶牖遊徼第612章 命名第259章 章邯第177章 高歌猛進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998章 驅虎吞狼第622章 故人第1034章 秦吏(大結局)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50章 南方人吃年糕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893章 望夷第16章 要小心……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568章 開始與結束的地方第533章 海市蜃樓第62章 七何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
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699章 昭昭天命第103章 殺意五月寫作計劃,以及爲《秦吏》完結前最後求次月票。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第906章 新秦第306章 溯流而上第642章 法吏第959章 河東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992章 大蟒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607章 南征第41章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第92章 贈馬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294章 獨當一面第602章 殺人第1005章 嘗麥第34章 版築之間第461章 糖氏第918章 重瞳子第810章 結盟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564章 儈子手第78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963章 泥潭第57章 赤幘第686章 不知足第150章 陳屍第206章 立足之資第201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878章 狗血第503章 祥瑞御免第747章 熒惑高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302章 折節下交第883章 商於六百里第534章 天無盡頭第928章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第899章 體面第574章 坑術士第644章 武昌很抱歉,晚上的一章鴿了第705章 熒熒火光第790章 不值一提第507章 風雨欲來第371章 慷慨悲歌第546章 青島第898章 驅傳渭橋上第440章 頭狼(騙月票)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395章 羊吃人第439章 來個中心開花!第55章 肉得爛在鍋裡第83章 可疑第654章 三鼓第797章 北線無戰事第954章 東出第881章 崤函之固第384章 北地第260章 商功第439章 來個中心開花!第535章 智臣第861章 武關第198章 官大夫第997章 泗水第992章 大蟒第989章 三個臭皮匠第164章 上醫醫國第652章 脫穎而出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108章 張子房第136章 擺闊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54章 衷第254章 有恆產者有恆心第986章 出關(上)第663章 暴虎第134章 戶牖遊徼第612章 命名第259章 章邯第177章 高歌猛進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998章 驅虎吞狼第622章 故人第1034章 秦吏(大結局)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50章 南方人吃年糕第137章 禮與劍(上)第893章 望夷第16章 要小心……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568章 開始與結束的地方第533章 海市蜃樓第62章 七何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