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屯出的事兒,讓董明有些猝不及防,但好在事情不是很棘手。
按照原本的計劃,軍屯開往開墾點之後,由臨近的州府提供前期的後勤保障。等後期朝廷的支援會逐漸送過去。等到來年軍屯有收穫之後,再將收穫的一部分,按照市價還給臨近的州府。
許能選擇的開墾點,按照後世的說法,其實就在華北平原的東北方向,幽並交界的地方。大體上在後世天津的附近。之所以選在這裡,一來是因爲這會兒這塊地方人很少,大多數人口都聚集在更北的地方,再往南則聚集在南皮。中間這一塊雖然不至於說是無人區,但是人口的確很稀疏。
又經過了之前的黃巾之亂,這一塊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而且這裡是平原地區,大面積的耕地可用。許能研究出來的糧種其實就是小麥,冬小麥。理論上來說,冬小麥的產量可以達到畝產八百到一千斤,而且適合人食用。當然了,如今受限於技術手段,冬小麥的產量畝產大概也就三四百斤,按照這時候的算法,也就五石左右的樣子。
因爲選擇地點靠近幽州,也就是說,這一開始的後勤保障工作應該由幽州來負責。如今幽州當家做主的是公孫瓚。
跟歷史上相比,眼下的公孫瓚要更加的闊綽一些。畢竟頭頂上沒了劉焉掣肘,他靠着軍功,以及對異族的兇狠,博得了幽州官場和百姓的支持。
原本公孫瓚對軍屯還是比較支持的,雖然他不算是變法一系,但是這是一個做實事的傢伙。對變法雖然談不上支持與否,可該朝廷的命令,他還是聽的。
可是就在這個月,公孫瓚忽然斷了軍屯的補給。
皇甫嵩去信催了幾回都沒有下文,實在按耐不住了,便派人回了洛陽。
回來傳消息的,是皇甫酈。
“眼下軍中的糧草估計只能撐到月末了。”皇甫酈在交代完了之後,一臉焦急的說道。
董明聞言點點頭,道:“朝廷這邊調撥的補給,估計下月中旬能到。這中間有個時間差,不知道皇甫將軍有沒有什麼辦法?”
“叔父已經向渤海郡、常山國求援,想來應該能支撐到朝廷的支援到來。只是末將來之前,叔父曾經交待在下,讓大人注意一下幽州的動靜。公孫瓚不會無緣無故就斷了軍屯的糧草的。”皇甫酈回道。
“讓皇甫將軍多多費心,至於幽州的事情,某家會放在心上的。”董明點點頭:“倒是你,一路疾行,還是先休息一會兒吧。”
“喏!”皇甫酈自然知道董明肯定要着手處理這件事,也就不再多說,施了一禮,便退了下去。
“這件事倒也爲難幽州了。”這個時候沮授走了過來,嘆了一口氣道:“當初原本定的是就近補給,可惜常山國和渤海郡難以支撐大軍的消耗,最後只能交給幽州。都不用問就能猜到,估計是北邊動盪,依着公孫瓚的性子肯定是悶頭打仗去了。”
“有公孫伯圭在,北邊倒也讓人放心。如今翼德也去了幷州,短時間咱們不用爲北邊操心了。”董明點了點頭,他也猜到了公孫瓚斷了開墾軍團糧草的原因。
“西邊有長安城擋着,還有漢中在。南邊有孫文臺,也可以說是固若金湯。雖然大漢朝日漸式微,天幸出現了這麼多能臣猛將,咱們還能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地盤。”田豐也插了一句,言談之間可以看得出,這是的確是個放眼天下的智者。
“先不說這些。”荀攸這個時候抱着一堆東西過來,道:“軍屯的事情還是得解決。朝廷這邊咱們催緊一些,實在不行就讓一部物資先上路,以防萬一。”
“是這個道理。”沮授點點頭,然後道:“正好我這些天也要出去,這件事就交給在下吧。”
“也好,公與辦事,某家也放心。”董明點點頭,應了下來。
沮授領命而去,班房裡只剩下董明、荀攸、田豐三人,以及幾個辦事兒的令使、侍郎。
“這段時間大家辛苦一下吧。”董明對衆人說道:“到了後半年,事情會更多。”
說完之後,衆人再一次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與此同時,科學司內。
高尚全身武裝,他身旁還有一個年輕人,同樣全身武裝。兩人穿着連體的衣服,從腦袋到腳全都有鐵片保護。面部也有一個透明的面罩。這面罩自然是董明兌換給他們的。
在他們跟前是一個全鐵製成的機器,再加上其粗獷的造型,在這個時代顯得有些猙獰。
“準備好了嗎?”聽得出來,高尚是大聲吼出來的。
旁邊的年輕人聞言點點頭,透過面罩,可以看到他的模樣,竟然是許久不見的楊修。
“開始吧!”高尚喊了一聲。
兩個人緩步走到那鐵製機器跟前,同時停住,互相看了一眼之後,點點頭。
高尚身後,在機器上打開一個圓形的門,裡面黑黝黝的不知道是什麼。楊修則走到另外一邊,握住來一個把手。
高尚深吸一口氣,然後將一個火摺子點燃扔了進去,裡面閃爍了幾下,燃起了熊熊大火。這個時候,他快速的彎腰,不停地朝裡面鏟進一些黑色的石塊,大火也越燒越旺。大概是放的差不多了,他將圓形的門又關上了。
他關上之後,走到楊修跟前,兩個人一起用力,將把手拉了下來。
整個機器一開始沒有反應,不過很快就抖動起來。高尚拉着楊修連忙後退,兩人退到十幾步遠之後,一臉期待的看着已經運轉起來的機器。
機器的另外一邊連着一個粗大的水管,最前面則是一個巨大的轉輪。機器不停地運動着,慢慢的轉輪開始轉動,然後越轉越快,越轉越快。
隨着轉輪轉動速度的增加,高尚和楊修兩人的眼睛越來越亮。可就在這個時候,高尚忽然臉色一變,拉着楊修就往外跑。
他們剛剛跑出來,就聽到一聲悶響,緊接着就是一聲轟隆聲。巨大的氣浪直接將兩人掀翻在地,翻了幾個跟頭才穩住身形。
幾個科學司的護衛連忙上前,拿着巨大的水管朝着爆炸的房間噴水,將火勢消滅掉。在地上緩了一會兒的楊修和高尚兩人將面罩拿掉,坐在地上貪婪的呼吸着新鮮的空氣。
“又失敗了!”楊修顯得有些氣餒。
高尚笑了笑道:“至少這一次咱們讓轉輪轉了起來不是嗎?這一次的數據都記着呢吧?待會兒去廢墟來看看,看能不能看出來是哪一部分出了問題。”
楊修聞言點點頭,道:“伯照先生說眼下咱們是不能成功的,某家就在想,咱們是不是太着急了?”
“老師的意思是以眼下的工業基礎來說,是做不出來。但是老師那是站在直接投入使用的角度去看待的。如果咱們只是做出來一個樣品,某家倒覺得問題不大。老師的重複發點從來都是普及性實用性穩定性,但咱們必須要。咱們只需要保證技術在進步就行了。哪怕這些技術一時半會兒用不上,那也沒關係。總會用上的。”高尚在科研這一塊,可以說一直都是極爲樂觀的。
比方說楊修一直心心念唸的蒸汽機,整個科學司只有高尚一個人支持。不但給錢給人,甚至還親自上陣。
靠楊修自己一個人的話,估計眼下連啓動都成問題。
“也對!某家回去再想想是哪裡出了問題,這蒸汽機,必須給做出來才行!這輩子啥也不想了,就跟蒸汽機耗上了。”楊修不是那種受挫之後一蹶不振的人,被高尚說了幾句之後,立刻又跟打了雞血一樣。
“先不說這個,之前給你的那份資料你看了嗎?”高尚擺擺手說起了另外一件事。
“大豆的那個?”楊修點點頭:“看倒是看了,可是這方面某家可沒什麼經驗啊。許能呢?這種事情還是他來做最合適。”
“他再厲害也只有一個人,咱們要做的事情可多着呢。眼下某家負責這件事,德祖也來幫忙吧。”
“一定會的。不過這大豆要用來做什麼?”楊修問了一句:“量產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有冬小麥了嗎?”
“那也不能光吃飯啊!老師的意思是,要讓天下百姓一日三餐,頓頓有飯有菜。這豆子,就是爲了這菜準備的。”高尚笑着說道。
“一日三餐,有飯有菜。”楊修聽到這都懵了:“三代之治也不過如此了吧?”
“如果是老師的話,某家相信大漢朝早晚有一天會超過三代之治的。”高尚吹了一波董明。
楊修聞言沒有說話,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沉默了一會兒之後問了一個很在意的問題:“豆子是要怎麼吃?煮豆子?吃多了不難受啊?”
“榨油!”
“榨油?”
......
六月末,天氣已經變得非常之炎熱,寬袍大袖的穿在身上雖然瀟灑,但的確是有些不舒服。董明倒是有心想要做幾件大褲衩,小背心穿着,可理智還是讓他忍住了。
整個六月份,除了軍屯的事情之外,變法還是很穩健的進行着。錢莊開始發威,效果要比之前預想的還要好。
六月三十日,醫院開張,董明也去隨了一份賀禮。醫院整體的運作模式跟後世的醫院沒多大差別,病人來了之後該排隊排隊,該掛號掛號。只是後世機械化的東西,眼下全都由人工來做。
但人工,卻是最不值錢的。
眼下尚書檯忙活了起來,轉眼就要七月份了。雖然眼下受小冰河期的影響,氣候有些反覆無常,但是大方向上還是沒問題的。
溫帶大陸性氣候帶來的夏季高溫多雨,仍然準時的出現了。以前朝廷都是尸位素餐之輩,哪怕有想幹實事的官員,也都在大潮之中學會了藏拙,學會了明哲保身。遇到了高溫多雨的時候,誰也不當回事。
但是眼下董明肯定不會這麼幹,高溫多雨意味着整個大漢朝境內,尤其是黃河、長江、淮河等大江大河都進入了汛期,一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會出現洪澇災害。
黃河更是重中之重,眼下黃河雖然不像後世那樣每逢汛期必決堤,但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在即將進入七月份的時候,尚書檯又多了一個重要的工作。
防洪!同時還要防範因爲高溫,可能出現的旱災!
“眼下咱們只能敦促地方,維修堤壩,然後派人時刻緊盯着。一旦有可能出現決堤的情況,就要立刻將百姓遷走。”
尚書檯在開會,當先發言的就是沮授。
“難!故土難離,想要百姓遷走,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只要沒有真的決堤,這些百姓是不會輕易離開的。”田豐搖了搖頭:“主要是真的遷走了之後,這些百姓的後續安置工作怎麼辦?朝廷拿不出好的辦法,百姓肯定不會願意的。”
“那是之前,眼下咱們還是能拿出來辦法的。”荀攸這邊接了一句,然後又道:“不過眼下最好的還是不要出現決堤的情況。除了敦促地方之外,咱們還要想辦法看能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掉水患的問題。”
“辦法肯定是有的,只不過眼下來不及了。”董明這個時候說道:“錢莊裡錢,咱們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出來興修水利設施。以洛陽爲中心,向四周進發。最好能修建一條大運河,聯通南北。”
“眼下該如何?”沮授問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早做準備吧。”董明揉了揉眉心道:“錢莊這邊收購一批糧食備着,朝廷這邊的平糧倉也隨時準備開倉放糧。同時某家去太尉府一趟,跟伯喈先生商量一下,今年若是沒有決堤便罷了,若是哪一個地方官的治下出了問題,還沒有按照尚書檯的條例安置災民的話,就拿了他的官帽子。”
“這條例何在?”
“拿之前的天災應對集,做一些修改就行。明日便報上去,儘早通傳天下。”董明快速的交待。
“喏!”三人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