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鵠跑了,興致勃勃的孫堅懵了。一直焦頭爛額的馬維卻舒坦了。
不過,這都跟董明沒啥關係。入了十月,天氣轉涼,書院也變得忙碌起來。董明的課程也開始加緊,理論也好,實踐也好,一天都不得閒。
“大家注意一下,這個玩意就是紡織機。”
甲一班,董明弄了一塊黑板,黑板上面畫着一個非常詳細的機械圖。這玩意其實是黃道婆設計的新式紡車。
事實上這部分的課程董明上了二十多天了。除了新式紡車之外,還有一整套黃道婆改良的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等。
後世的黃道婆貢獻不可謂不大。
當時用的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博一起,經過反覆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紡車本就是省力的東西,黃道婆設計的新式紡車更是將紡織效率提高了數倍!在漢末拿出來,董明覺得都有些奢侈了。
這玩意做出來很簡單,問題的關鍵是,原材料真不一定能夠供上。想要發揮它的作用,還得由官方出面,建立一條完整的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纔可以。
這種事兒,非得是天下太平,政局穩定的時候纔可以。但,這是以後的事兒。眼下先把技術留下來,小規模的運用。日後想要擴大規模的時候,拿來即用,也是方便。
“都記下來,下午的時候,咱們去譚木匠那裡,親手做一臺出來。”董明又道:“實踐出真知嘛。這東西,可以提高三四倍的紡紗效率。如果能在縣城中普及紡紗車,紡織業就會成爲一個縣城的特色!有了這樣一個產業,縣城想不發展起來都難。”
學生們聞言都點點頭。
“不過,想要真正的做起來,還需要解決上下游的問題。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和下游的銷售。因此,紡織業的興起,一定伴隨着原材料種植業和絲織品市場的興起而興起。”董明說着說着來了性質。
“這就是爲師曾經告訴過你們的,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中的內容。任何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是單獨某一個產業能夠堆得起來的。尤其是大漢朝,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經濟體量的提高,靠的一定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纔可以。”
“那老師,對於大漢來說,應該如何發展經濟呢?還有爲什麼要發展經濟呢?自古以來,重本輕末,爲何老師會強調商業發展呢?”
問話的是諸葛瑾,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學生都想問的問題。
董明聞言笑了笑道:“重本輕末並沒有什麼不好的!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生產力低下,勞動力全部都去種植農作物都不一定能夠養活所有人。因此歷代帝王纔會重視農業生產。畢竟商人不事生產不是嗎?”
“但是這個局面會逐漸改變的!只要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就會減小。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多餘勞動力。這些多餘的勞動力除去一部分官員、貴族、士兵等不事生產的人之外,剩下的就可以投入到工業中去。而不管是農產品還是工業產品都需要流通,流通起來的產品纔是財富。”
“那麼如何流通?自然就需要商人了!貨賣南北,雖然是爲了掙錢,但是他們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勞動產品的流通。”
“也就是說,對於國家來說,不管是種地還是行商,還是做工,全都是爲國家的發展做貢獻。只是,我等必須要把握住一個度。”
“商業的發展一定不能損害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發展國家的經濟就行了。爲師這麼說,你們能明白嗎?”
董明說了一大段,學生們聽的雲裡霧繞的。不過沒關係,有那聰明的已經全都記了下來,待課後大家傳抄一下,慢慢理解便是。
課程繼續,董明也繼續說着自己對於經濟的粗淺理解。雖然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東西,但總歸要比這個時代先進太多了。
中午吃罷了午飯,休息了一會兒之後,甲一班在書院門口集合。董明帶着他們直奔明德鎮的譚家木匠鋪。
隨行的還有幫忙的周韓氏,她之所以跟着,是因爲董明需要一個人來真真的試用一下紡車。整個書院,沒有必要周韓氏更合適的人了。
到了譚家木匠鋪,出來迎接的是譚文。譚武則在後院陪老爺子說話。董明跟譚文寒暄了幾句之後,帶着學生們進了木匠鋪。這一次董明也不在一旁看着了,他也跟着學生們一起,跟着譚文拿着圖紙仔細研究。
“看起來不是很難。”譚文看了幾遍圖紙之後,給了董明一個確切的答覆:“只不過某家也沒有做過,可能要耗費些時間。”
“無妨,某家帶着這些學生這幾日就在鎮子裡住下。速度慢一點沒關係,關鍵是要做好。”董明回道。
譚文笑了笑道:“還請先生放心,一定會做好的。”
“如此,甚好!”董明點點頭。
兩人交流了幾句之後,沒有再說閒話,開始忙活起來。在這種事情上,董明就不多嘴了。全程跟學生們一樣,聽從譚文的指揮。
一直忙活了七八天,才真正的做出來一個紡車來。之前在洛陽倒是也做過一些東西,但那些大多數都是模型,這一次是實打實的可以用的。
做完了之後,董明周韓氏上去試了一下。結果自然是讓人喜出望外。不過問題還是有的,一來造價太高,很難推廣;二來,原材料也是個問題。
不過董明也很滿意了。周韓氏嘗試的時候,他拉着譚文走到了一邊。
“大郎,還得麻煩你一件事兒。”董明道:“這紡車的工藝,你得手把手教一些徒弟出來,越多越好。”
譚文聞言點點頭道:“放心吧先生,某家省的。”說起來一開始的時候譚文對董明這種敗家的行爲很是不理解。但是現在也已經習慣了,這位就不是一般人。
“唔,另外過些日子某家還會通知秦太守和左將軍。他們應該也會派人來學,就跟之前的曲轅犁一樣。”董明又補充了一句。
譚文應了下來。
紡車做了出來,學生們都很興奮。大家都盯着周韓氏操作着紡車,看着紡好的布匹,亮眼放光。
這玩意,自家學會了也是個來錢的路子啊!有不少家裡有錢的學生,已經動了心思。他們把技術傳回家裡這件事,董明基本上是不問的。對董明來說,技術這東西,想要轉化爲生產力,靠的可不是一個兩人的推廣。
至於這些人學了技術之後會不會搞事情,董明就更不在意了。現在蹦躂的越歡,以後死的越快。
董明說的,耶穌都改不了。
轉過天來,董明給甲一班放了一天的假。在木匠鋪待了這麼多天,大家也都乏了。回到書院之後,興奮勁一過去,都沉沉的睡了過去。董明自己也不例外。
一直到了下午,他才醒了過來。醒來之後,洗漱一番精神了一下,他走到書桌前,打開一張紙,開始寫東西。
這一次,不是什麼教材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就是想寫一篇好文章出來,在漢末的文壇裝一個圓潤的啵依。
這件事董明也想了好多天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之後,他決定抄一抄韓愈的《師說》。當然也不能照着抄,還是得跟以前,進行有大漢特色的抄。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一段不用改,董明一揮而就寫了出來。寫完之後,他有些不滿意,覺得字跡不太好。將這一頁拿起來,揉成一團,扔在地上,又重新開始寫。
折騰了半天,一直到月上柳梢頭的時候,才堪堪寫出來一篇滿意的。寫完之後,等到墨跡幹了,他將文章捲了卷放在了書桌下面。
第二天一大早,董明沒有課。他帶着寫完的《師說》直奔山下明德鎮。到了鎮子,來到印刷坊。
倒不是要印刷出來,這樣顯得沒有逼格。他只是找了一個做雕版的師傅,吩咐他在山腳下立一個石碑,刻在上面即可。
要玩,就玩個大的,立碑留書!
師傅應了下來之後,董明就不在管這件事。韓愈的《師說》能夠流傳千年,自有他的道理。董明覺得,這文章雖然不至於搞的洛陽紙貴,文風也不華麗,但是整篇文章論證合理,邏輯自洽,言之有物又發人深省,肯定會吸引一批擁躉。
再者說了,韓愈的文風更加貼合他平日裡的文風,寫出來別人也不會懷疑。真要搞個四六駢文,華麗的一塌糊塗,說不定就有人說他董某人是找人代筆了。
至於抄襲韓愈這件事,董明表示問題不大。這玩意,誰先寫出來誰就是原作者啊。我還能在東漢抄你個唐朝人的文章不行?
要不說呢,十個穿越者,九個都特孃的是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