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軍的這些襲擾雖然不至於讓吳軍元氣大傷,但也足夠讓太史慈頭疼的。因爲這對吳軍的士氣和行軍速度打擊實在太大了。
太史慈也嘗試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組織精幹的斥候部隊,提前在行軍路線上偵查,設置暗哨暗卡。也包括在某些容易設伏圍殲的山谷地帶,故意用千餘人的小股部隊在山谷中拉長隊伍緩緩而行,引誘對方前來偷襲,然後再用準備好的大部隊將山谷各個出口堵住,最後搜索圍殲。但是這些都不湊效。
吳軍開始派出的斥候並不見效,他們連對方的影都沒看到。再後來,這些吳軍斥候總算碰上了樑軍山地斥候,交鋒的結果除了兩三個逃回的活口,其餘一些人都命喪荒野莽林之中。
至於誘敵圍殲之計,吳軍嘗試幾次後,真有一次將樑軍斥候誘入一處山谷。但是當吳軍將這地形探查過數次的山谷包圍封堵後,還是眼睜睜看着對方逃走了。崇山峻嶺對於這些山地斥候而言,和平原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從一處根本不可能攀登的崖壁上攀巖而走,逃出了山谷。
太史慈就這樣走走停停,終於到達了雲南郡的弄棟縣。這裡距離雲南郡治所云南縣僅有百餘里之遙。
太史慈未等本軍紮好營寨,便揮手令全軍攻城。這段日子的經歷讓太史慈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勢。
他認爲這弄棟和往日他經過的那些樑國城池一樣,只等本方兵士在城牆四面架設好雲梯,而後蟻附而上,用不了多久城中幾百或上千的樑國兵士就會被消滅或舉白旗投降。
幾通衝鋒的號角聲後,吳軍如同潮涌般向弄棟城衝去,他們有的揹着成捆的柴禾,有的扛着麻袋裝的沙土,目標是填平城外的壕溝。
城頭已開始陸續有箭矢射下,一名揹着柴禾的奔跑的吳兵並不驚慌。此前吳軍攻克的一些城池,城頭守軍的箭矢既不密集準頭也差,能射殺到他們吳兵完全靠撞大運。
他距離護城河還有十餘仗距離時,突然感到胸膛一涼,似是整個心臟被人掏空了般難受。而後方纔是劇痛感傳來。他低頭垂目一看,胸口已被射入一支箭矢,這箭矢箭桿出奇的粗大,而後他便撲倒在地上成了屍體。
陣後肅穆觀戰的太史慈剛開始看到樑軍放箭,也沒在意,那箭矢並不密集,所明弄棟之中也沒多少守軍。但是當他的兵士接二連三的倒下時,他才察覺有所不對。他仰頭眯眼向城中眺望觀察,這才發現城中一些樑軍兵士與他以往見到的不一樣。
僅看這這些樑軍兵士的明顯金屬打造的鎧甲頭盔就與往日身着普通札甲的樑軍不一樣。那些樑軍弓弩手手持的長弓是長七尺,高過成年人身高的大弓。他這才意識到是樑軍的正規軍團來了。
以往他碰到的那些樑軍兵士都是樑國地方上的戍卒。按樑國軍制,戍卒可能是樑國的半耕半軍的屯墾兵,也可能是由當地每年需要服兩個月兵役的自由農民擔當。當然,這弄棟原本是蠻夷之地。漢人農民幾乎沒有,所以弄棟的戍卒全是屯墾兵。
屯墾兵雖然也屬於樑國的兵部編制,但每年用於軍事訓練的時間就農閒的那兩個月,其餘時間都在忙於耕種。所以在軍事技能和戰力上是無法和樑國的常備軍團相提並論的。現在樑國因爲有財源滾滾的商貿稅入爲支撐,正逐漸將更多的屯墾兵轉化爲常備軍團,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太史慈的吳兵雖然遭受了很大的傷亡,但依舊照計劃將弄棟的護城河填平了幾段。吳兵們開始擡着攻城雲梯,呼嘯着弄棟城的城牆飛奔而去,將一架架雲梯靠上了城牆。吳軍兵士們頂盾叼刀,攀梯而上。
但這次他們遇到了硬茬,開始是城頭的樑軍屯墾兵們用滾木擂石招呼他們,前面的人衝到牆頭時,又遭遇到那些穿着環片甲兵士的狠狠打擊。衝上去的吳兵在廝殺聲和血雨中變成一具具冰冷的屍體,從城頭掉落下來。吳兵終於見到了真正的樑軍。
這些樑軍守兵是來自甘寧軍團的部分兵士,而甘寧已被諸葛亮從緬州調到了雲南郡。只是當前甘寧並不在弄棟城中,他另有自己的計劃。
除了甘寧外,馮宇還直接下詔調來的典韋軍團,徐榮軍團。他們正在趕來的路上。也就是說,不算嚴顏這個新甲級軍團,在雲南永昌一線就聚集了樑國九個甲級軍團中的三個。可見馮宇對此戰的重視。而且,馮宇還將持續在西南方向上投入更多的乙級丙級軍團。
這當然不是僅僅爲了打退吳國的進攻。他準備在粉碎吳國進攻後,隨即收復嶺南九郡,也就是基本和當年南越士家大部分領土大致對應的地界。
這其實就是按照馮宇的之前既定攻略來的--首先鞏固商道安全,其次攻取那些對於樑國而言易攻,攻佔後又容易守住的土地,比如能順江而下,三面出擊攻取的臨江國。最後當人口,兵力都達到一個基數後,便會席捲吳魏,一統天下。
由於此前吳軍對弄棟城能一攻而克的信心十足,他們沒有紮營,現在只能的在野外露宿過夜。幸虧當下是隆冬季節,蚊蟲稀少,否則有他們受的。
吳軍兵士們士氣低落,疲憊不堪的東倒西歪在一堆堆篝火周圍,就着頭盔煮開的熱水,啃着難以下嚥的乾糧。
太史慈卻在唯一一頂帳篷中冥思苦想破敵之策。可他左思右想也沒想出什麼好主意,腦袋卻越來越沉,最後酣睡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