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當荊南在穩定中迅速發展,王旭也大刀闊斧地囤積物資、增強軍備、積累實力,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時,北方卻在短短几個月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袁紹拉攏衆人,立劉虞爲帝的事情徹底破產後,就意味着他想自上而下,通過控制新皇帝來謀得權位,從而讓天下臣服的路走不通。可若是單憑實力,他現在又根本算不得什麼,就連一個車騎將軍還是自封的。雖然靠着袁家的聲望,藉着祖上的恩澤,得到很多門生故吏的擁戴,也有不少諸侯願意依附於他,但其本身實力卻不夠強盛,僅僅掌控着渤海一郡之地。
自討董聯盟名存實亡之後,他的兩支直系兵馬,其中一支在冀州東邊的渤海留守,而另一支則屯駐在司隸北部的河內,中間隔着韓馥的地盤,與王匡、曹操、張楊等人的駐地相距不遠。如果排除掉其它諸侯的勢力,他的實力可能連袁術都不如。
而現在,他擁立新帝的事情又失敗了,如果不迅速想辦法改變現狀,長此以往,必然會讓依附的諸侯失去信心,逐漸離散,那時就更沒有他說話的份。更何況,他那個名義上的堂兄弟,實際是同父異母親兄弟的袁術,還正與他爭鋒相對,彼此嫉恨。
就在他心中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冀州牧韓馥卻剛好送上門來。本來,兩人的關係不錯,而且韓馥還是袁家的上一代提拔的,算是袁家的門生。在袁家兩兄弟中,也選擇了袁紹作爲支持對象,可隨着形勢的發展,袁紹的勢弱,也讓他漸漸升起了異心。想不通他堂堂一個州牧,統管冀州軍政大權,憑什麼要對自己的下屬唯命是從。
畢竟袁紹事實上僅僅只是一個渤海太守而已,而渤海只是冀州的一個郡,雖然韓馥的實權一直管不到渤海,也管不了袁紹,但於情於理,他都有資格去管。至於袁紹自封的車騎將軍,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根本就是扯淡,一個虛號而已。如果買賬,那他就是,如果不買賬,那就屁也不是。
只是,明着與袁紹作對,他還不敢,畢竟現在曹操、張揚、王匡、公孫瓚等諸侯,甚至他治下的部將也有不少是支持袁紹的。所以,思來想去,這韓馥靈機一動,就想到了一個爛招,突然斷了袁紹河內大軍的糧草供應。希望藉此來讓袁紹的大軍自己潰散,進一步削弱其力量,然後再想辦法收回渤海郡。
但這可就真是炸開鍋了,袁紹等人屯兵洛陽北邊的河內郡,雖然實際上沒做什麼事兒,但名義上可是仍在堅持與董卓對抗,這些日子來,也在河東郡與董卓部下小打小鬧地幹過幾仗。他這番作爲頓時遭到了無數的反對之聲,哪怕已經遠在幽州,與討董沒有半點關係的公孫瓚、劉虞等人也是發文喝斥。
不得不說,韓馥挺可憐的,作爲一方豪強,他的想法沒有錯。但卻操之過急,沒有想過作爲袁家的門生,也是袁家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做出現在這種事情,在這個忠義的年代意味着什麼。也沒看清目前的局勢,不知道在義士多如牛毛的冀州阻撓討董,會得罪多少人。更沒看清他自己,目前的聲望究竟有多高,基礎夠不夠紮實,有沒有那個能力震住所有人。
不久,他部下大將鞠義便率先領着本部兵馬叛變,佔據常山,與袁紹相結。韓馥親自率兵攻打,卻反而被其擊敗。隨後,其部下文官武將更是離心離德,不少人都升起讓袁紹入主冀州之意。見此形勢,袁紹帳下謀臣也不傻,紛紛提議,讓他藉此時機,逼迫韓馥讓位。
袁紹正愁沒有立足之地,慨然應允,當即秘密寫信給公孫瓚,邀其發兵共討韓馥,並承諾在功成之後,與其平分冀州之地。同時,他自己也率兵回返,做出要與韓馥對戰的架勢。
韓馥這下可就真的慌了,眼見公孫瓚的騎兵快速逼近,當即再次率兵迎戰。可他哪裡是公孫瓚的對手,雖然兵馬比對方還多,可連戰三場,皆敗!就在他騎虎難下,後悔不已的時候,袁紹聽從逢紀之言,派外甥高幹,以及擁戴他的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去說服韓馥。
此三人都是潁川名士,荀諶更是荀家族人,荀彧的親弟弟。再
加上一直在冀州做官,所以很得韓馥信任。他們這麼的勸說,很快就讓韓馥就決定放棄手中權位,不顧帳下忠直義士,耿武、閔純、李歷、趙浮、程渙的勸阻,毅然要將冀州拱手讓給袁紹。自此,韓馥部下原來那些忠誠的官員將領,也盡皆對他心灰意冷,轉而投效了袁紹。唯獨耿武、閔純二人怒而阻攔衆人。
不久,袁紹率兵輕鬆到達魏郡郡府,也是冀州治所鄴城。隨後,結果韓馥手中的州牧大印,正式接受了整個冀州,除了耿武、閔純二人處斬外,其餘人皆有封賞。而對於韓馥倒也沒有太狠,表奏其爲奮威將軍,只不過沒有任何實權,既沒讓他統兵,也沒讓他設立官署。
而且新上任的都官從事朱漢,因爲曾經被韓馥輕慢,現在又自認爲想迎合袁紹心意,就趁機報復,帶人衝到韓馥家中。韓馥自己雖然逃掉,可他的長子卻因此而被打斷了雙腿。袁紹聞訊後,當即大怒,將朱漢收押處死,也算對得起韓馥讓位之事。不過,韓馥終究還是擔心被殺,無奈之下向袁紹請辭,舉家離開了冀州,不知所蹤。
倒是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公孫瓚。
雖然因爲王旭的關係,歷史有些小小的變化,發生時間也提前。孫堅在討董前後沒有成爲袁術的附庸,也沒有做豫州刺史,而是迅速返回了吳郡。所以袁紹也就不可能讓周昂攻打孫堅,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也就不可能因爲袁術的指派而死在交戰之中。所以,公孫瓚和袁紹之間似乎失去了仇恨的可能。
但袁紹此次利用他來吞併冀州,卻只將渤海一郡分給他,卻讓公孫瓚憤怒異常,只是時機未到,也只能暫時隱忍。只不過,河北團結一致支持袁紹的情況,就此發生了改變。
很快,曹操眼見袁紹勢大,而且私慾迅速膨脹,也是對這個昔日的舊友徹底失望。
恰好這時候,青州黃巾軍侵略兗州東郡,劉岱任命的東郡太守王肱不能抵禦,退回了濟陰。在濟北相鮑信的勸諫下,曹操果斷地向袁紹辭別,毅然率兵度過黃河,剿滅了黃巾。袁紹爲了繼續拉攏曹操,便表奏其爲東郡太守。
而隨着河內的空虛,沒過多久,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二將便趁着河內空虛之際,突襲王匡,王匡大敗。無奈之下只能率領殘兵返回泰山郡老家募兵。隨後,本來已經依附於袁紹的南匈奴單于於撫羅見機不對,突然叛變,轄制張揚迎合董卓,反叛袁紹。董卓也樂得坐享其成,趁勢改任張揚爲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如此,倒是平靜了兩個月,直到公元191年正月末,經過隆冬的消耗,食物大缺的青州黃巾主力纔再次興兵。三十萬餘萬部衆攻打渤海,意欲穿過冀州,與同樣是黃巾殘部的黑山張燕匯合。公孫瓚聞訊,當即率領步、騎二萬人在東光縣以南迎擊,大破黃巾軍,斬殺三萬餘人。隨後一路追殺,斬殺數萬,俘虜七萬,餘者逃回青州,一時間威名大震。
就在這時,幽州牧劉虞之子,朝廷侍中劉和,卻偷偷奉獻帝之命,逃出長安,從武關離開司隸,想去幽州找劉虞,希望劉虞出兵迎獻帝東歸。可惜,半道上卻被南陽袁術獲得消息,截了下來。而且爲了迫使劉虞支持他,對方袁紹,還扣留着不放人。
劉虞得到消息後,便派數千名騎兵南下,趕往南陽見劉和。而公孫瓚名義上是劉虞部下,早就看出袁術有自己稱帝的野心,就勸阻劉虞,可劉虞卻不聽。公孫瓚又害怕袁術知道此事後怨恨自己,也派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名騎兵去見袁術,並暗中挑唆袁術扣留劉和,吞併劉虞派去的隊伍。
哪知袁紹卻聰明,不但照做,而且還把這事兒又想辦法透露給了劉虞。這可就了不得了,公孫瓚本是劉虞提拔栽培起來的,劉虞對公孫瓚也是一向忍讓,但兩人之間此刻卻產生了仇怨。再加上一直以來,兩人在對塞外民衆的處理辦法就有矛盾,所以關係變得極爲緊張。
只可惜,劉虞是個完全沒有野心,也是一心爲國的人,他的眼中只有如何守衛邊疆,根本就沒想去爭權奪利,所以錯過了殺公孫瓚的最佳機會。
轉眼間,時間已是公元192年二月。得知中原變化的王旭也是有些急切起來,召開了半年來,第一次高層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