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國使臣派人返回撣國的第二日,王旭親自來到司空府見沮授。
剛見面,他就直接開門見山地問說:“公與,撣國之事,你認爲是否可成?我們該作何準備?”
沮授回道:“回稟陛下,若無意外,撣國王室應該會應允,自上次其使臣來過後,鴻臚寺便調遣人手對其進行全面調查,其境況實在不佳,面臨亡國滅種之危,如果不接受,他們最多隻能再堅持一年。同時,主公所提的條件雖然讓他們王室放棄權利,但卻給予了充分的認可。”
“撣國王室不但能持續存在,並且還可以持續享受尊崇的地位和財富,須知在那小國,王室每年的用度能抽出稅收的一層就不錯了,管理的權利歸屬朝廷後,撣國王室白白拿走三層,可以說會過得更爲舒適。依臣推斷,在如今這種局面下,撣國王室不會拒絕,只是會在王室的特權上進行一番討價還價。”
“恩!”王旭點點頭,皺眉思索片刻,問說:“那你覺得朕是否該讓步?”
沮授聞言,恭敬一禮。
“恕臣斗膽一言,若是特權事宜,臣以爲陛下應該讓步!”
“爲何?”
“撣國有撣國的文化和風俗,他們如今更習慣在那種環境下生活,可謂民心所向,妄自改革會觸動太多人的利益,必亂不可言,待撣國歸入我大楚,交流漸多。更多的百姓纔會慢慢厭惡他們的特權,直到有天成爲一種大勢,那麼才能順理成章。好比現在若廢除撣國的奴隸制度。那麼等於剝奪他們所認爲的尊嚴和榮耀,會刺激到撣國的百姓!”
“你的意思是,一切循序漸進,因地制宜,任其緩慢影響和發展?”
“正是!”
得到沮授的回答,王旭深吸口氣,隨之又憂慮地說:“可這樣的話。撣國仍舊自成體系,將來我們的都護府如何保證不改初衷。朝廷如何管理和限制歷任都護?稍不注意,將來的都護很有可能成爲那裡新的國王。”
沮授笑笑,從容地搖頭說:“陛下不用多慮,只要楚國朝廷不衰。那麼自能避免,如果朝廷衰敗,那麼不管撣國是否有獨立體制,仍舊有分裂之危,就好像漢朝那般!”
“如何避免?”王旭繼續追問。
“回陛下,撣國的地方管理體系雖然沿用舊制,循序改進,但都護府官員體系卻必須以楚國綱領組建,可設立左、右都護。一人掌軍,一人掌政,分歸內政體系和軍隊體系管轄。每隔兩年分別回京述職,並定期派人巡查。都護府等同於以一個整體取代了撣國國王,其下雖仍沿用舊制,可這都護府卻是一個整體在運作,而不是一個人。”
王旭瞬間釋然,高興地說:“如此甚好。今後就有勞你司空府和鴻臚寺多多用心,務必將其細節草擬清楚。都護府的所有官員也必須遵從楚國的政令和律法,不適用撣國的政策和律法。”
“陛下安心,待具體細節措施定下,臣必儘快交至諸葛臣相審覈,然後交往尚書檯議定!”
“恩!”王旭笑笑,轉而說:“公與,現在楚國基本穩定下來,你也不要太過操勞,平日裡要多多休息,有些不重要的事,就都交給下屬去辦吧!”
“多謝陛下關心,臣會盡量妥善安排事務!”
“那就好!”
王旭隨之離開了南宮司空府,經過這番交流,他也對撣國的事情有了個底,真正安下心來。
兩個多月後,撣國使臣再度求見,並傳來撣國王室的回覆。不出沮授所料,其迫於危急的形勢答應了要求,但對於其王室應該具有的特權還是做了些爭取。
王旭在認真看過後,大手一揮,欣然同意。
次日,他便下令鎮西將軍李嚴和鎮南將軍鄧芝,命二人分別抽調西軍和南軍兩萬人,合共四萬在永昌郡集結,以李嚴爲主,鄧芝爲輔,務必在三個月內進軍撣國,並協助撣國抵抗驃人。
命令中,王旭還再三叮囑,讓李嚴和鄧芝務必按要求處理撣國事務,入撣國後也不要先破敵,以守爲主,待收攏撣國的權利,建立起都護府掌控整個撣國後,再逐步縮減其軍隊,收編部分精壯,並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那邊的王室和貴族設立不同的私兵上限。
只有完成這一切,李嚴和鄧芝纔可以伺機出兵,擊破驃人。
事實上,李嚴和鄧芝也早就得知此事,雖然沒有正式命令下達,但卻已經提前做準備,非常清楚他們需要達成的目標。
這場開疆拓土的戰爭在楚國百姓之中傳得沸沸揚揚,民衆振奮,對於楚國的強大充滿了自豪感和榮譽感,甚至到後來傳得有些邪乎,這正是王旭和楚國文武想要達成的效果,一個新建的帝國需要這些來樹立起威嚴和凝聚力。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這終究是場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對楚國的大勢影響微乎其微,楚國朝廷此後的朝議中,甚至都毫不提及此事,所有的精力仍然集中在楚國的進一步發展和爭對魏、吳兩國之上。
大半年後,公元二一六年春,李嚴和鄧芝傳報襄陽,言已成功完成都護府的設立,完成對撣國的掌控,請旨南征驃人,儘快解決撣國的外部威脅。
王旭准奏,並在郭嘉的建議下,任命向充爲撣國左都護,主政!句扶爲撣國右都護,主軍!同時破格提拔南中各郡才華較爲出衆的小吏數十人,隨他們共同入駐都護府,成爲第一任都護府的班底。
此後不久,公元二一六年夏。楚國展開第三次北伐。
王旭集結青龍軍團、羽林軍、御林軍、南方軍團、西方軍團、鐵騎軍團,合計四十五萬,再加上諸將軍本身特殊衛隊合計三四萬。全軍主力合共近五十萬人,浩浩蕩蕩地殺出南陽,進軍中原。
同時更徵調醫官、預備役兵士、民夫等各類輔助人員數十萬,作爲大軍北伐的後勤保障。
大軍兵分五路,王旭親自掛印,左尚書令郭嘉爲總監軍。
一路由驃騎大將軍趙雲爲帥,太尉徐庶隨軍爲謀士。
二路由徵東將軍張合爲帥。尚書董和隨軍爲謀士。
三路由王旭親自率領,爲五路中軍。郭嘉統籌謀劃北伐所有事宜。
四路由平西將軍馬超爲帥,宗正蔣琬隨軍爲謀士。
五路由鎮軍大將軍周智爲帥,右尚書令龐統隨軍爲謀士。
襄陽交由丞相諸葛亮、司空沮授、司徒田豐三人共掌,在戰時代理楚國事務。
五路兵馬前三路兵進魏國潁川。後兩路出擊吳國汝南,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攻克數十縣。
魏、吳兩國聯軍爲避楚國鋒芒,採取拉長戰線的策略,且戰且退,不爭一城一地,而是在兗州和豫州西部與楚國周旋。
這種戰略讓楚國打得很難受,有種有力沒處使的感覺。只能是逐步推進,特別是中原之地的廣博和四通八達,爲魏國和吳國提供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很好地限制楚國大軍步伐。
郭嘉針對這樣的局面,幾度意欲集中兵力往北突破,期望打開缺口,直接威脅河北,而曹操卻始終親自坐鎮北方,謹慎應對。讓楚軍很難尋到突破之機。同時,當楚國集中兵力的時候。其它地方不可避免削弱,吳國會瞬間發動猛烈襲殺,抓住楚國薄弱的地方尋求突破。
這樣的局面讓楚國陷入兩難,北進過不去,東進又戰線太長、戰略作用也不大,南下豫州則是毫無意義。
楚軍就在這種兩難的局勢中與魏、吳聯軍拉鋸了四個多月。
儘管中原西部,無論是魏國兗州的潁川、陳留、陳郡,還是吳國豫州的汝南都遭受巨大損失,可他們似乎早就已經打定主意放棄這些地方,全然將這一大片地域當做可以消耗的戰場。
隨着冬季到來,持續了數月的北伐變得有些雞肋,雖然楚國頗有戰果,可卻屬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天氣很快變得越來越冷,楚軍露出疲態,大軍後勤補給的消耗也越加巨大,作爲北伐的總監軍,郭嘉日夜難眠。
臘月初七,郭嘉經過長達半月的仔細思考後,終於做出退兵的諫言,並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局勢,北伐中原根本就是一種戰略錯誤,魏國和吳國一北一南,將中原西部當做抵抗楚國的戰場,使得楚國根本就無法威脅到兩國的核心。
這裡已經不再是天下的核心之地,只是魏國和吳國設下的一片泥潭,誘惑着楚國在這裡犯錯!
這樣的建議猶如重擊,狠狠擊打到楚國高層的心坎上。
因爲先入爲主的原因,楚國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已經持續多年,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前兩次北伐更是取得豐碩戰果,所以大家幾乎都沒有去反思在如今的局勢下,這個戰略究竟是否還正確,特別是楚國的強大多少也麻痹了衆人。
此時郭嘉提出這個判斷,很快就引起王旭和衆文武的反思。
數日後,各軍統帥、將軍,還有衆多朝中重臣便全部認同了這個判斷。
早就有心退兵的王旭不再猶豫,很快做出撤退部署!
第三次北伐自此戛然而止,魏、吳聯軍在楚國退兵之時乘勝進擊,給楚國墊後軍隊造成極大損失,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王旭班師還朝,太尉徐庶、丞相諸葛亮、右尚書令郭嘉三人同時上奏,以謀劃不力爲名,請求自貶。
太尉是軍務計略的最高執行者,丞相是軍務計略的最高統籌者,右尚書令是軍務計略的最高決策者,不管出於何種理由,疏忽也好、偏執也好,既然最終結果證明是明顯的錯誤,那麼任職的人就要對第三次北伐的失敗擔責。
其中郭嘉擔任右尚書令,作爲最高決策者承擔主要責任,貶官三級,削食邑三百戶,罰俸兩年,但仍代理尚書檯事務。
諸葛亮擔任丞相,作爲最高統籌者,貶官兩級,罰俸一年,削食邑兩百戶,但仍代理丞相事務。
徐庶擔任太尉,作爲最高執行者,貶官一級,罰俸半年,削食邑一百戶,但仍代理太尉事務。
因爲第三次北伐的失敗非戰之罪,乃是戰略本身的錯誤,領軍將領多有局部的勝仗,可謂佔盡優勢,因而反倒功勳不小,不但沒有受罰,反而盡皆得到封賞。
一個月後,王旭召集尚書檯羣臣密議,探討今後戰略目標的轉移,並展開了爭對第四次北伐的展望和準備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