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

劉備兵敗,蜀漢嘉(今四川雅安北)太守黃元素爲諸葛亮所不善,聞劉備病,恐有後患,於蜀章武二年(222)十二月舉郡反,燒臨邛(今四川邛崍)城。益州治中從事揚洪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次年三月,黃元兵敗被擒,送成都斬首。

劉備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臥於龍榻之上。劉備知自己日子不多。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蜀章武二年、吳黃武元年(222)十一月,吳王孫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於蜀;蜀帝劉備遣太中大夫宗瑋還報,吳蜀復通。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樑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說:“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諸葛亮亦涕泣說:“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馬謖退出,劉備謂諸葛亮說:“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諸葛亮說:“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劉備說:“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諸葛亮而嘆道:“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爲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劉備等泣拜於地說:“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劉備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說:“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諸葛亮說:“有何聖諭!”劉備泣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樑王劉理近前,分付說:“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諸葛亮說:“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劉備謂衆官說:“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雲說:“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我子,勿負朕言。”趙雲泣拜道:“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劉備又謂衆官說:“卿等衆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

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諸葛亮率衆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說:“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爲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羣臣讀詔已畢。諸葛亮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乃立太子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加諸葛亮爲武鄉侯,領益州牧。葬先主於惠陵,諡曰昭烈皇帝。尊皇后吳氏爲皇太后;諡甘夫人爲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諡爲皇后。升賞羣臣,大赦天下。

章武三年五月,劉禪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尊封吳皇后爲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換年號建興。諸葛亮爲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李嚴爲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在犍爲太守上期間,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爲一州勝宇”。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爲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劉備知其才能便有今日此重任。

劉備死後不久,,益州郡豪族雍闓殺蜀所署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降於吳,遙署闓爲永昌太守。同時,越巂酋長高定殺死太守龔祿,自封爲王,與牂柯太守朱褒響應雍闓的叛變。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呂凱、府丞王伉頑強堅守下沒有被雍闓叛軍攻陷。雍闓爲了希望南中的少數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長皆不服從雍闓。雍闓便招攬孟獲,讓他遊說各部族酋長。孟獲於是騙他們說:朝廷想要徵收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三鬥、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而其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當地土著都相信孟獲,認爲蜀漢政權故意爲難壓迫他們,因此大感不滿,便加入叛軍。

吳黃武二年(223)六月,駐守京口的吳將晉宗叛吳降魏,孫權令安東將軍賀齊督糜芳等襲魏蘄春(今湖北蘄春西北),生擒蘄春太守晉宗。晉宗原爲吳將,後以衆叛降魏,魏以宗爲蘄春太守。數犯吳境,孫權以爲恥忿。故於六月盛夏,大軍初罷,出其不意襲之。

魏黃初四年(223)七月,曹植與白馬王曹彪還國,監國使者以二王歸藩,不宜同行同宿。曹植恨

極,憤而作《贈白馬王彪》詩並序。此詩爲曹植後期代表作品,也是曹植現存最長的一首詩。全詩分七章,從對京城的留戀和旅途的苦辛寫起,轉到骨肉間生離死別的悲痛和政治上受壓抑的苦悶,然後是對曹彰的哀悼,並由此感到人生無常。最後強顏歡笑地寬慰勉勵曹彪,實際上流露出更深的悲憤。詩中如“鴟梟嗚衡軏,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等佳句,婉轉但強烈地抗議了曹丕所加於他的迫害。全詩七章,上下相因,情、景交融,哀怨動人;採用了比喻、象徵、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段,思想性、藝術性均很高,是曹植五言詩中的佳作。

蜀漢丞相諸葛亮認爲國家剛逝去君主,決定先安定國內民衆、吏士,蓄積糧食,諸葛亮擔心孫權知道劉備去世蜀吳通好會受到影響,鄧芝面見諸葛亮說:“現今主上(劉禪)年幼,在位不久,應該派遣使臣重新與東吳結好。”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誰,現在我找到了。”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您了!”於是派鄧芝出使吳國。遣越嶲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作備;從事蜀郡常頎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另一方面,又派李嚴雖寫上六封書信給雍闓解釋利害,但雍闓卻只回一書說:“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闓)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那個。)”信中顯得十分傲慢。

魏黃初年(223)三月十九日,魏大司馬曹仁病卒年五十六歲。陳壽:“夏侯、曹氏,世爲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仁少時不修行檢,及長爲將,嚴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

魏黃初四年(223),曹植徙麉雍丘王。五月,曹植與白馬王彪,任城王彰朝京師。曹植在兄曹丕威逼下,自念有過,乃留其從官於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罪。關吏上報,曹丕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爲曹植自殺,對丕泣。會植科頭跣足負刑具詣闕下,丕及太后乃喜。及見丕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曹植伏地泣涕,太后爲不樂。詔乃聽復王服。曹植上疏及應詔詩,曹丕嘉其詞議,優詔答勉之。魏黃初四年(223)六月十七日,任城王曹彰朝京都,暴卒於洛陽府邸。諡曰威王,享年35歲。下葬之時,朝廷賜他鑾輅龍旗、虎賁勇士一百人,仿照漢朝東平王之舊例。他兒子曹楷承襲了爵位,轉封在中牟縣。曹彰有一女嫁給東平相散騎常侍王昌。陳壽:“任城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

魏黃初四年(223)六月二十七日,太尉賈詡病卒,年七十七歲。終年77歲,諡肅侯,長子賈穆繼嗣。多年後,賈詡與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本章完)

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
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