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

劉璋歸寨,劉璝等說:“主公見今日席上光景乎?不如早回,免生後患。劉璋說:“我兄劉玄德,非比他人。”衆將說:“雖劉備無此心,他手下人皆欲吞併西川,以圖富貴。”劉璋說:“你等無間我兄弟之情。”遂不聽,日與劉備歡敘。忽報張魯整頓兵馬,將犯葭萌關。劉璋便請玄德往拒之。劉備慨然領諾,即日引本部兵望葭萌關去了。衆將勸劉璋令大將緊守各處關隘,以防劉備兵變。劉璋初時不從,後因衆人苦勸,乃令白水都督楊懷、高沛二人,守把涪水關。劉璋自回成都。劉備到葭萌關,嚴禁軍士,廣施恩惠,以收民心。

劉備於公元211年12月入川,消息傳到江東,之前孫權早有入川的打算,卻被劉備打消念頭,聞劉備已經進川勃然大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對劉備深爲不滿。張昭獻計今差心腹將一人,只帶五百軍。潛入荊州,下一封密書與郡主,只說主公病危,欲見親妹取郡主星夜回東吳。玄德平生只有一子,就教帶來。那時玄德定把荊州來換阿斗。如其不然,一任動兵,更有何礙?”孫權說:“此計大妙!我有一人,姓周,名善,最有膽量。自幼穿房入戶,多隨吾兄。今可差他去。”張昭說:“切勿漏泄。只此便令起行。”於是密遣周善將五百人,扮爲商人,分作五船;更詐修國書,以備盤詰;船內暗藏兵器。周善領命,取荊州水路而來。船泊江邊,周善自入荊州,令門吏報孫夫人。夫人命周善入。周善呈上密書。夫人見說兄長病重灑淚動問

周善拜訴道:“主公好生病重,旦夕只是思念夫人。倘去得遲,恐不能相見。就教夫人帶阿斗去見一面。”夫人說:“皇叔引兵遠出,我今欲回,須使人知會軍師,方可以行。”周善說:“若軍師回言道:須報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說:“若不辭而去,恐有阻當。”周善說:“大江之中,已準備下船隻。只今便請夫人上車出城。”孫夫人聽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將七歲孩子阿斗,載在車中;隨行帶三十餘人,各跨刀劍,上馬離荊州城,便來江邊上船。府中人慾報時,孫夫人已到沙頭鎮,下在船中了。

周善方欲開船,只聽得岸上有人大叫:“且休開船,容與夫人餞行!”視之,乃趙雲也。原來趙雲巡哨方回,聽得這個消息,吃了一驚,只帶四五騎,旋風般沿江趕來。周善手執長戈,大喝曰:“汝何人,敢當主母!”叱令軍士一齊開船,各將軍器出來,擺列在船上。風順水急,船皆隨流而去。趙雲沿江趕叫:“任從夫人去。只有一句話拜稟。”周善不睬,只催船速進。趙雲沿江趕到十餘里,忽見江灘斜纜一隻漁船在那裡。趙雲棄馬執槍,跳上漁船。只兩人駕船前來,望着夫人所坐大船追趕。周善教軍士放箭。趙雲以槍撥之,箭皆紛紛落水。離大船懸隔丈餘,吳兵用槍亂刺。趙雲棄槍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劍在手,分開槍搠,望吳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吳兵盡皆驚倒。

趙雲入艙中,見夫人抱阿斗於懷中,喝趙雲曰:“何故無禮!”雲插劍聲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軍師知會?”夫人說:“我母親病在危篤,無暇報知。”趙雲說:“孫將軍病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夫人說:“阿斗是我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趙雲說:“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阪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帳

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雲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道:“你半路輒入船中,必有反意!”趙雲說:“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夫人去。”夫人喝侍婢向前揪捽,被趙雲推倒,就懷中奪了阿斗,抱出船頭上。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兇,又恐礙於道理:進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奪阿斗,趙雲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劍,人不敢近。周善在後梢挾住舵,只顧放船下水。風順水急,望中流而去。趙雲孤掌難鳴,只護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

正在危急,忽見下流頭港內一字兒使出十餘隻船來,船上磨旗擂鼓。趙雲自思:“今番中了東吳之計!”只見當頭船上一員大將,手執長矛,高聲大叫:“嫂嫂留下侄兒去!”原來張飛巡哨,聽得這個消息,急來油江夾口,正撞着吳船,急忙截住。當下張飛提劍跳上吳船。周善見張飛上船,提刀來迎,被張飛手起一劍砍倒,提頭擲於孫夫人前。夫人大驚道:“叔叔何故無禮?”張飛說:“嫂嫂不以俺哥哥爲重,私自歸家,這便無禮!”夫人說:“我哥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報,須誤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願投江而死!”張飛與趙雲商議:“若逼死夫人,非爲臣下之道。只護着阿斗過船去罷。”乃謂夫人說:“俺哥哥大漢皇叔,也不辱沒嫂嫂。今日相別,若思哥哥恩義,早早回來。”說罷,抱了阿斗,自與趙雲回船,放孫夫人五隻船去了。”二人歡喜回船。行不數裡,諸葛亮引大隊船隻接來,見阿斗已奪回大喜,說道:“孫夫人武功了得,在荊州居住,還要靠趙雲守護汗顏啊。”三人並馬而歸。諸葛亮自申文書往葭萌關,報知玄德。

卻說孫夫人回吳,具說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斗。孫權大怒道:“今我妹已歸,與彼不親,殺周善之仇,如何不報!”喚集文武,商議起軍攻取荊州。正商議調兵,忽報曹操起軍四十萬來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且按下荊州,商議拒敵曹操。人報長史張紘辭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書上呈。權拆視之,書中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可速遷於此,以爲萬世之業。孫權覽書大哭,謂衆官道:“張子綱勸我遷居秣陵,我如何不從!”即命遷治建業,築石頭城。呂蒙進言道:“曹操兵來,可於濡須水口築塢以拒之。”諸將皆道:“上岸擊賊,跣足入船,何用築城?”呂蒙說:“兵有利鈍,戰無必勝。如猝然遇敵,步騎相促,人尚不暇及水,何能入船乎?”孫權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明之見甚遠。”便差軍數萬築濡須塢。曉夜並工,刻期告竣。

公元212(建安十七年)曹操威福日甚,這時候董昭已經升爲司空軍祭酒,他提出建議:“應該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曹操說:“建設五等爵位的是聖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麼能擔當得起呢?”董昭說:“自古以來,大臣輔佐天下的,誰也沒有建立過像今天您這樣的功績。即使有您這樣的功績的,也沒有長久居於臣子的地位的。現今明公您爲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達到盡善之境而感覺羞愧,爲能保守名譽節操,沒有更大的責任而快樂,德行的美好超過了伊尹、周公,達到了至善至美的極致。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樣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現在百姓難於教化,更甚於殷代、周代,處在大臣的地位上,讓別人在大事上懷疑自己,實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慮啊。明

公您雖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時奠定根基,爲子孫萬世考慮,還是沒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礎的根本在於地和人,應該在這兩方面逐漸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護衛。明公您忠誠的節操已經脫穎顯露出來,天子的威儀也顯現在容顏上,當年耿弇在牀下對光武帝說的‘天下無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話,朱英對春申君說的‘處在不可預期的時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麼可以沒有出於意外的人呢’的話,卻無法聽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尋常,所以不敢不如實講出。”

董昭之前與荀彧商量過,希望荀彧能出頭擁立曹操爲公,由荀彧領銜給皇帝上表章,荀彧對董昭說:曹公興義兵、除暴亂、平天下,爲的是什麼?爲的是匡復漢室,維護國家,我們曹公秉持的是忠貞,堅守的是退讓,他是一個忠臣啊,這是我們曹公高尚的道德品質。君子愛人以德,一個君子真正愛一個人,不是說給他增加這個官銜,增加名譽地位,而應該是幫助他完成自己的道德理想,保證他做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這纔是君子應該做的事情啊。既然我們曹公是如此的高尚,不宜如此”但是董昭還是向曹操表明自己的意見,荀彧還是表示強烈反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聞言,勃然變色。董昭說:“豈可以一人而阻衆望?”遂上表請尊曹操爲魏公,加九錫。荀彧嘆道:“我不想今日見此事!”曹操聞,深恨之,以爲不助己也。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率大軍號稱四十萬攻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爲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曹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並無一物。荀彧會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歲。公元265年(鹹熙二年),追贈荀彧爲太尉。全後漢文》載有《迎駕都許議》、《散齋得宴樂議》、《田疇讓官議》、《報趙儼書》、《報曹公書》等言論。鍾繇評價:“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司馬懿評價:“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會稽、東冶五縣賊寇呂合、秦狼等人作亂,孫權以呂岱爲督軍校尉,與將軍蔣欽等領兵前往征討,於是生擒呂合、秦狼,五縣於是被平定,呂岱被任命爲昭信中郎將。曹操南征孫權,隨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曹丕留守鄴城。當時卞夫人身體虛弱,又擔心曹操的安危,睡覺也不塌實,經常流淚。甄氏要去孟津照顧婆婆,曹丕不想讓她去,就讓下人騙她說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不信,說:“夫人在家,老毛病常犯,現在怎麼好的這麼快?你一定是安慰我!”所以更加擔心。之後得卞夫人回信,說身體已經恢復,甄氏纔開心起來。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正月,大軍回鄴,甄氏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悲喜交加,感動了周圍的人。卞夫人見甄氏這麼關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淚,還說:“新媳婦怕我上次生病也會象以前那樣反覆難愈嗎?我只是有點不舒服,小病而已,十幾天就好了。你看看我的氣色很好呢。”然後嘆道:“真是孝順的媳婦啊。”

(本章完)

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章 洛陽之亂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
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章 洛陽之亂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