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記(十九)袁紹部將

呂威璜,東漢末年人物揚州淮南成德(今安徽肥東)人,袁紹麾下的武將。任淳于瓊的副將之一守衛烏巢的糧倉。《三國演義》中淳于瓊,督領部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守衛糧倉。然而淳于瓊酒醉之時遭到聽從許攸獻計的曹操軍的襲擊,導致糧草被焚燒殆盡,從而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袁氏的失敗。

蔣義渠,東漢末年袁紹軍將軍,其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後司馬光引入《資治通鑑》,或與蔣奇爲一人。

東漢末年袁紹麾下之武將,當袁紹在官渡之戰敗給曹操後,將敗逃的袁紹接到了黎陽。從袁紹口中聽到官渡之戰的戰況後,找回四散各處的殘兵敗將,使袁紹的軍隊恢復到官渡之戰以前的氣勢。

韓莒子(?-200),淳于瓊部下的督將,協助淳于瓊守備烏巢,終日與淳于瓊等人聚飲,終招致烏巢之敗。

韓猛,河北驍將,官渡之戰時擔任押糧官。但由於前哨被曹軍擒獲。糧草被徐晃所劫。韓猛抵擋不住徐晃,所有糧草被曹軍燒盡。袁紹大怒之下要將他斬首,多虧衆人求情才得以逃脫。與張郃、顏良、文丑、高覽爲“河北四庭柱一正樑”

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早年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率領着袁紹的精銳部隊。後來由於自恃功高而驕縱不軌,被袁紹所殺。

高覽,字元伯,一名高奐(《檄吳將校部曲文》)。本爲袁紹部將,後在官渡之戰因遭郭圖讒言,與張郃一同投降曹操,官至偏將軍、東萊侯。在一些民間藝術中,高覽被譽爲“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之一,與張飛、趙雲交過手,不分上下。

淳于瓊(?-200年),字仲簡,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時期官吏,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爲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爲袁紹大將,與張郃、高覽等人齊名。在官渡之戰時鎮守烏巢,遭到曹操的偷襲而慘敗,自己也被曹操處斬。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爲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文丑(?-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公元200年,袁紹命文丑率軍於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丑一軍,文丑於此戰中喪生。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丑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張郃,原爲袁紹部將,後來投靠曹操,是四庭柱之一。

高幹(?-206年),字元才。高躬之子,袁紹之甥,高柔從兄(出身陳留高氏,祖父高賜,曾任司隸校尉、父高躬,曾任蜀郡太守)。

曾與荀諶遊說韓馥,使袁紹領冀州牧。河北平定,袁紹以高幹爲幷州牧,並其三子各領一州。官渡之戰,高幹在西線配合,因曹軍早有準備而無進展。袁紹病死,袁譚、袁尚與曹操大戰黎陽,遣高幹、郭援略取平陽,被鍾繇率關中諸將所敗,郭援被斬。袁尚敗走中山,高幹不能迎袁尚併力觀變,而降於曹操,被命爲幷州刺史。後復反叛,固守壺關,曹操親征,高幹留別將守城,自詣匈奴求救,不得而亡奔荊州,途經上洛被捕殺。

眭元進,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出現,是袁紹的部將,協助淳于瓊守備烏巢,在曹操率軍燒糧時和同僚趙睿死於亂軍之中。

(本章完)

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
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