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

所謂士族就是世代爲官之家族。

就是一個家族裡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個就叫做士族,難道做官就是他們家的事兒?是的,在東漢末年,做官確確實實就是某些家族的專門的事兒。因爲那個時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爲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質優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不是經典啊,經學就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那麼到了秦漢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也有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經商,工民做工,農民務農,士民讀書。

士就是以讀書爲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力勞動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士勞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個人必須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你必須這樣,你還要書讀得好,你還要道德表現好,你纔有做官的資格,這樣的人就太少了。而且一個家族一旦出了這麼一個人,通過讀書而做了官,那這個人肯定培養自己的兒子也讀書,也讓他做官,對不對,這樣一來二去讀書做官就會變成這個家族的職業,這樣的家族就叫做士族。

這個階層的特殊性在什麼地方呢?三個方面:第一壟斷仕途,因爲他們詩書傳家,他壟斷知識,通過壟斷知識去壟斷仕途,那個時候辦私學,那個時候也不是誰都可以讀書的,誰都讀得起書的,誰都讀得懂書的,誰都讀得好書的,只有這樣詩書傳家的人他纔讀得了,於是他就代代做官,這就壟斷一塊做官的名額吧。第二這個做官的人他有推薦權,他推薦誰呢?第一個推薦自己的子弟吧,還推薦誰呢?推薦那些出身比較差的,但是書讀得好的人,這些出身差的地位低的家庭條件不好的讀書人,他做官也不容易啊,就由這個大的士族來推薦他,這麼一推薦這些人和這些大士族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非血緣的家族關係,在政治上是君臣關係,在情感是父子關係,那麼這些人將來又做了官以後,他又有推薦權他推薦誰呢?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額出來報恩吧,這個大的士族象滾雪球一樣滾起來的,越滾越大。

還有就是推薦。然後我家是大士族,你家也是大士族,我可以推薦官吏,你也可以推薦官吏,那咱兩換換,我推薦你的人,你推薦我的人。第二個特點呢控制輿論,爲什麼要控制輿論呢?因爲士族本來就是因爲會讀書才做官的,他本來就有文化、有學問,有文化有學問就有話語權,在當時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哪有話語權啊,他也不能上網去發貼子,有話語權的就是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就控制了而且他本來就有知識、有文化他就成了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和思想界的領袖人物,他一成了領袖人物他周圍就會團結一大批太學生和名士,太學生是什麼?太學生就是國家士部學院的學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第三梯隊,後備幹部。

名士是什麼呢?名士就是社會上有名的有話語權的、有很多粉絲的、擁躉的這樣一些人,有名的士人。第三個特

點成爲豪強,因爲他有權啊,有勢啊,他的家族就在地方上發達起來了,就成了一方豪強,這樣的豪強就叫做世家大族,也叫做衣冠望族,也叫做名門望族,還叫做勢族,勢力的勢,還叫做世族,世界的世,這些都是指這種家族,而那些沒有權勢的、沒有名望的、沒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做寒門。士族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成爲豪強,它就成爲社會上一般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到了東漢末年它就成了支撐帝國大廈三根支柱之一,那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

士族壟斷了仕途這就佔領了上層建築,控制了輿論就掌握了意識形態,士族有權有勢最終成爲豪強,又把握了帝國的經濟基礎,到了東漢末年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這些士族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爲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可是這些士族不得不面臨着新興勢力的挑戰,三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但是什麼士族地主階級並沒有在東漢以後馬上成爲帝國的統治階級呢?因爲門閥遇到了軍閥。門閥就是士族,士族也叫門閥士族階級,保護士族階級的制度既叫士族制度又叫門閥制度,這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制度。那什麼叫門閥呢?門閥就是門第、門望、閥閱。門第就是家族的社會地位的貴賤高低。因爲那個時候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一等人,二等人,三等人,四等人,他有高低,這個高低叫做門第,第就是次序。門望是什麼呢?名譽聲望。閥閱是什麼呢?功績經歷,就是一個家庭它有過什麼功勞,它有過什麼經歷,這個東西是在當時的仕宦人家家門口是要貼出去的,貼到門口,表彰自己功勞的叫做閥,表揚自己經歷的叫做閱,我們知道閱和歷是能夠合起來,閱歷嘛,一個閥一個閱,左邊是閥,右邊是閱,合起來叫閥閱,這個閥閱再和門第、門望合起來就叫門閥,所以後來就用門閥這個詞來指士族,所以門閥就是有着特殊的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的、世代爲官的這樣的大家族。

那麼軍閥呢?軍閥就是擁有獨立武裝力量的地方豪強,那麼這樣一說大家就清楚了,門閥、軍閥都是閥,但是此閥非彼閥,門閥爲閥靠的是聲望地位,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靠的是印把子,有官印嘛手上,軍閥爲閥靠的是什麼?靠的得武裝力量,說得再通俗一點有槍桿子,那麼如果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有控制能力令行禁止,大家都服從這個時候什麼管用呢?印把子管用,我發一個紅頭文件“啪”蓋個公章下去就搞掂了,如果天下大亂,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皇帝由天子變成了流子到處流浪,這個時候管用的是什麼呢?

槍桿子,這個時候只能用拳頭說話啊,所以門閥不敵軍閥,鬥不過軍閥。東漢末年恰恰是這樣一個狀態,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烽煙四起,佔事頻仍,誰也不理誰,誰也不聽誰的,各自爲政,門閥不管用得靠軍閥,那麼第一個殺上歷史舞臺的軍閥是誰呢?董卓,董卓就是個地方豪強又擁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那當然是軍閥,我剛纔說過帝國國是三個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董桌進京之前以袁紹爲代表的士族聯合以何進爲代表的外戚和以張讓爲代表的宦官進行鬥爭,結果兩敗全俱傷,何進被宦官殺了,宦官被

袁紹殺了,這兩個柱就沒了,倒了,剩下一個士族,董卓進京以後還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綁架來到朝廷來做官,但是問題是董卓這個人他不會合作,他不懂怎麼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願意跟他合作,最後董卓和士族鬧翻,董卓變成孤家寡人燒了洛陽、劫持皇帝,跑到西安,這些士族們紛紛在各地擁兵自重變成軍閥了。董卓登上了歷史舞臺首先給士族當頭一棒,士族階級才知識他們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他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們選出士族代言人袁紹準備重新奪回士族的統治地位,這個時候歷史就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或者說到了一個三貧路口,中國向何處去,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有想法的兩個人就是袁紹和曹操。袁紹的想法很簡單走東漢的老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這兩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們士族這一家來統治這個國家,奉行一條“儒家士族路線”,所以當時很多人支持袁紹啊,你想當時各路諸侯成立關東聯軍的時候爲什麼要選袁紹做盟主,袁紹當時的官職並不大,官職最高的是袁術,左將軍,袁紹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韓馥,冀州牧,袁紹等於是現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那上面還有省長,爲什麼選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看好袁紹,袁紹家四世三公,袁紹自己其實也還是很有才能的,所以當歷史進入軍閥時代的時候,門閥便寄希望於袁紹,這纔有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官渡之戰曹操勝得是非常險,都看好袁紹,劉備叛逃,董孫政變嘛,這個劉表是心裡面偏袁紹嘛,孫策在後面做小動作,偷襲許都嘛,還有周圍的郡縣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紹,孔融那更加是在許都大放厥詞,散佈袁紹不可戰勝之神話嘛,被荀彧駁斥,後來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從彭紹大本營裡搜到很多自己這邊人給袁紹寫的那些書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燒掉,他其實是不敢追究,結果是官渡之戰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這樣的士族地主階級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而曹操走的是什麼路線呢?他要建設的是什麼政權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而曹操的路線在北方中國得到了推行,一個法家寒族的政權開始建立起來,但是曹操終於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理想,爲什麼呢?南方對抗北方,他過不了長江,當時長江沿線三個州,揚州、荊州、益州、州牧都姓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劉焉死了以後劉璋都是宗室,劉表本人還是名士,由於長江的阻隔,由於南方對北方的對抗,孫權和劉備起來了,孫權和劉備起來以後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戰爭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孫權吃不掉劉備,劉備也吃不掉孫權,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實際上是諸葛亮和孫權成達協議,二帝並尊,瓜分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一看就很清楚整個三國的歷史就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爲統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歷史,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稱之爲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吳三國最後都歸於晉,而晉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階級政權,三家歸晉就是天下歸士族,但是魏、蜀、吳三家它們的建國道路是不同的,它們的歸晉原因也是不同的。

(本章完)

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山陽國第八章 界橋爭鋒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渭南之戰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
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山陽國第八章 界橋爭鋒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渭南之戰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