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正與衆將商議徵進,忽報有魏將來投降。孔明喚入問之,答曰:“某乃魏國偏將軍鄭文也。近與秦朗同領人馬,聽司馬懿調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爲前將軍,而視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來投降丞相。願賜收錄。”言未已,人報秦朗引兵在寨外,單搦鄭文交戰。孔明曰:“此人武藝比汝若何?”鄭文曰:“某當立斬之。”孔明曰:“汝若先殺秦朗,吾方不疑。”鄭文欣然上馬出營,與秦朗交鋒。孔明親自出營視之。只見秦朗挺槍大罵道:“反賊盜我戰馬來此,可早早還我!”言訖,直取鄭文。文拍馬舞刀相迎,只一合,斬秦朗於馬下。魏軍各自逃走。鄭文提首級入營。

孔明回到帳中坐定,喚鄭文至,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斬之!”鄭文說:“小將無罪!”孔明說:“我向識秦朗;你今斬者,並非秦朗。安敢欺我!”鄭文拜告道:“此實秦朗之弟秦明也。”孔明笑道:“司馬懿令汝來詐降,於中取事,卻如何瞞得我過!若不實說,必然斬汝!”鄭文只得訴告其實是詐降,泣求免死。孔明說:“汝既求生,可修書一封,教司馬懿自來劫營,吾便饒汝性命。若捉住司馬懿,便是汝之功,還當重用。”鄭文只得寫了一書,呈與孔明。孔明令將鄭文監下。樊建問曰:“丞相何以知此人詐降?”孔明說:“司馬懿不輕用人。若加秦朗爲前將軍,必武藝高強;今與鄭文交馬只一合,便爲文所殺,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其詐。”衆皆拜服。

孔明選一舌辯軍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軍士領命,持書徑來魏寨,求見司馬懿。懿喚入,拆書看畢,問曰:“你是何人?”答道:“我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鄭文與某同鄉。今孔明因鄭文有功,用爲先鋒。鄭文特託某來獻書,約於明日晚間,舉火爲號,望乞都督盡提大軍前來劫寨,鄭文在內爲應。”司馬懿反覆詰問,又將來書仔細檢看,果然是實;即賜軍士酒食,分付道:“本日二更爲期,我自來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軍士拜別,回到本寨告知孔明。孔明仗劍步罡,禱祝已畢,喚王平、張嶷公付如此如此;又喚馬忠、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魏延分付如此如此。孔明自引數十人,坐於高山之上,指揮衆軍。

司馬懿見了鄭文之書,便欲引二子提大兵來劫蜀寨。長子司馬師諫道:“父親何故據片紙而親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別將先去,父親爲後應可也。”司馬懿從之,遂令秦朗引一萬兵,去劫蜀寨,司馬懿自引兵接應。是夜初更,風清月朗;將及二更時分,忽然陰雲四合,黑氣漫空,對面不見。司馬懿大喜道:“天使我成功也!”於是人盡銜枚,馬皆勒口,長驅大進。秦朗當先,引萬兵直殺入蜀寨中,並不見一人。朗知中計,忙叫退兵。四下火把齊明,喊聲震地:左有王平、張翼,右有馬岱,兩路兵殺來。秦朗死戰,不能得出。背後司馬懿見蜀寨火光沖天,喊聲不絕,又不知魏兵勝負,只顧催兵接應,望火光中殺來。忽然一聲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維,兩路殺出。魏兵大敗,十傷八九,四散逃奔。此時秦朗所引一萬兵,都被蜀兵圍住,箭如飛蝗。秦朗死於亂軍之中。司馬懿引敗兵奔入本寨。三更以後,天覆清朗。孔明在山頭上鳴金收軍。

司馬懿被諸葛亮殺敗,決定堅守不出。司馬師向司馬懿報道;“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立即下令:“這是個好機會,立即攻擊孟琰軍隊。”司馬懿率軍攻擊孟琰,突然殺出蜀軍馬岱,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孔明令高翔佯作運糧,驅駕木牛流馬,往來於上方谷內;夏侯惠等,不時截殺,半月之間,連勝數陣。司馬懿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數十人。懿喚至帳下問曰:“孔明今在何處?”衆告曰:“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今每日運糧屯於上方谷。”懿備細問了,即將衆人放去;乃喚諸將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營。汝等於明日,可一齊併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來接應。”衆將領命,各各準備出戰。司馬師曰:“父親何故反欲攻其後?”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見我兵攻之,各營必盡來救;我卻取上方谷燒其糧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敗也。”司馬師拜服。懿即發兵起行,令張虎、樂綝各引五千兵,在後救應。

且說孔明正在山上,望見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隊伍紛紛,前後顧盼,料必來取祁山大寨,乃密傳令衆將:“若司馬懿自來,汝等便往劫魏寨,奪了渭南。”衆將各各聽令。

卻說魏兵皆奔祁山寨來,蜀兵四下一齊吶喊奔走,虛作救應之勢。司馬懿見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並中軍護衛人馬,殺奔上方谷來。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馬懿到來;忽見一枝魏兵殺到,延縱馬向前視之,正是司馬懿。位延大喝說:“司馬懿休走!”舞刀相迎。司馬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魏延撥回馬便走,司馬懿隨後趕來。魏延只望七星旗處而走。懿見魏延只一人,軍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馬師在左,司馬昭在右,司馬懿自居中,一齊攻殺將來。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司馬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報谷內並無伏兵,山上皆是草房。司馬懿說:“此必是積糧之所也。”遂大驅士馬,盡入谷中。司馬懿忽見草房上盡是乾柴,前面魏延已不見了。懿心疑,謂二子曰:“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着,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說:“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綝亦各引兵殺來接應。馬岱軍少,不敢追趕。司馬懿父子與張虎、樂綝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不想寨柵已被蜀兵奪了。郭淮、孫禮正在浮橋上與蜀兵接戰。司馬懿等引兵殺到,蜀兵退去。懿燒斷浮橋,據住北岸。

且說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聽知司馬懿大敗,失了渭南營寨,軍心慌亂;急退時,四面蜀兵衝殺將來,魏兵大敗,十傷八九,死者無數,餘衆奔過渭北逃生。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爲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啊!”說完氣的吐血暈倒,隨從立即扶起:“丞相!”便扶着回營了。

卻說司馬懿在渭北寨內傳令說:“渭南寨柵,今已失了。諸將如再言出戰者斬。”衆將聽令,據守不出。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諸葛亮乃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懿對衆啓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並書一封。懿拆視其書,略說:“仲達既爲大將,統領中原之衆,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迴,依期赴敵。”司馬懿看畢,佯笑道:“孔明視我爲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司馬懿問道:“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顧謂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

,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諸葛亮嘆道:“彼深知我也!”主簿楊顒諫道:“某見丞相常自校簿書,竊以爲不必。夫爲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僕執耕,婢典爨,私業無曠,所求皆足,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婢僕哉?失爲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穀之數,說:自有主者。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言也。”諸葛亮泣道:“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衆皆垂淚。自此孔明自覺神思不寧。諸將因此未敢進兵。

魏將們見諸葛亮居然如此羞辱司馬懿,非常憤怒紛紛請求出戰。爲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睿拆表覽之。表略說:“臣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臣堅守不戰,以待蜀人之自敝;奈今諸葛亮遺臣以巾幗,待臣如婦人,恥辱至甚!臣謹先達聖聰:旦夕將效死一戰,以報朝廷之恩,以雪三軍之恥。臣不勝激切之至!”曹睿覽訖,乃謂多官道:“司馬懿堅守不出,今何故又上表求戰?”衛尉辛毗說:“司馬懿本無戰心,必因諸葛亮恥辱,衆將忿怒之故,特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諸將之心耳。”睿然其言,即令辛毗持節至渭北寨傳諭,令勿出戰。司馬懿接詔入帳,辛毗宣諭說:“如再有敢言出戰者,即以違旨論。”衆將只得奉詔。司馬懿暗謂辛毗說:“公真知我心也!”於是令軍中傳說:魏主命辛毗持節,傳諭司馬懿勿得出戰。

蜀將聞知此事,報與孔明。諸葛亮笑道:“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法也。”姜維說:“丞相何以知之?”諸葛亮說:“彼本無戰心;所以請戰者,以示武於衆耳。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此乃司馬懿因將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衆人。今又播傳此言,欲懈我軍心也。”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八月,諸葛亮操勞過度,終於病在牀上,姜維入帳,直至孔明榻前問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維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孔明一一調度已畢,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蘇,便連夜表奏後主。

後主聞奏大驚,急命尚書李福,星夜至軍中問安,兼詢後事。李福領命,趲程赴五丈原,入見孔明,傳後主之命,問安畢。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我死後,公等宜竭忠輔主。國家舊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吾兵法皆授與姜維,他自能繼吾之志,爲國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當即有遺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領了言語,匆匆辭去。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道:“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嘆息良久。

回到帳中,病轉沉重,乃喚楊儀分付曰:“王平、廖化、張嶷、張翼、吳懿等,皆忠義之士,久經戰陣,多負勤勞,堪可委用。我死之後,凡事俱依舊法而行。緩緩退兵,不可急驟。汝深通謀略,不必多囑。姜伯約智勇足備,可以統領全軍,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楊儀泣拜受命。諸葛亮令取文房四寶,於臥榻上手書遺表,以達後主。表略曰:“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皇,布仁恩於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孔明寫畢,又囑楊儀說:“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吾軍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汝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他來到,卻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之必驚走矣。”楊儀一一領諾。是夜,諸葛亮令人扶出,仰觀北斗,遙指一星說:“此我之將星也。”衆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等回頭看時候,諸葛亮已暈倒。

衆將正慌亂間,忽尚書李福又至;見孔明昏絕,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誤國家之大事也!”須臾,孔明覆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諸葛亮說:“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李福說:“公琰之後,誰可繼之?”諸葛亮說:“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衆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蜀長水校尉廖立,自謂才名宜爲孔明之副,嘗以職位閒散,怏怏不平,怨謗無已。於是孔明廢之爲庶人,徒之汶山。及聞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終爲左衽矣!”李嚴聞之,亦大哭病死,蓋嚴嘗望孔明覆收己,得自補前過;度孔明死後,人不能用之故也。

費禕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告道:“昨夜三更,丞相已辭世矣。臨終再三囑付,令將軍斷後以當司馬懿,緩緩而退,不可發喪。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魏延說:“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禕曰:“丞相一應大事,盡託與楊儀;用兵密法,皆授與姜伯約。此兵符乃楊儀之令也。”魏延曰:“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費禕說:“丞相遺令,教且暫退,不可有違。”延怒曰:“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我今官任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後!“費禕說:“將軍之言雖是,然不可輕動,令敵人恥笑。待吾往見楊儀,以利害說之,令彼將兵權讓與將軍,何如?”魏延依其言。

費禕辭魏延出營,急到大寨見楊儀,具述魏延之語。楊儀說:“丞相臨終,曾密囑我說:魏延必有異志。今我以兵符往,實欲探其心耳。今果應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約斷後可也。”於是楊儀領兵扶柩先行,令姜維斷後;依孔明遺令,徐徐而退。魏延在寨中,不見費禕來回覆,心中疑惑,乃令馬岱引十數騎往探消息。回報曰:“後軍乃姜維總督,前軍大半退入谷中去了。”延大怒曰:“豎儒安敢欺我!我必殺之!”因顧謂馬岱說:“公肯相

助否?”馬岱說:“某亦素恨楊儀,今願助將軍攻之。”延大喜,即拔寨引本部兵望南而行。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

夏侯霸引軍至五丈原看時,不見一人,急回報司馬懿道:“蜀兵已盡退矣。”司馬懿跌足道:“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說:“都督不可輕追。當令偏將先往。”懿曰:“此番須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齊殺奔五丈原來;吶喊搖旗,殺入蜀寨時,果無一人。懿顧二子說:“汝急催兵趕來,吾先引軍前進。”於是司馬師、司馬昭在後催軍;懿自引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只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皁絛。司馬懿大驚道:“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姜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里,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道:“都督勿驚。”司馬懿用手摸頭說:“我有頭否?”二將說:“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睜目視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轡,與二將尋小路奔歸本寨,使衆將引兵四散哨探。

過了兩日,鄉民奔告道:“蜀兵退入谷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維引一千兵斷後。前日車上之孔明,乃木人也。”司馬懿嘆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只有馬岱所領三百人不動,魏延謂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後,決不相負。”遂與馬岱追殺王平。王平引兵飛奔而去。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說:“我等伐魏國,若何?”馬岱道:“將軍之言,不智甚也,應進行修整。”

姜維見魏延、馬岱已走,繼續叫王平追之,防止魏延叛變。姜維令人請楊儀商議曰:“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是好?”儀曰:“丞相臨終,遺一錦囊,囑曰:若魏延不測,臨陣對敵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魏延之計。今當取出一看。”遂出錦囊拆封看時,題曰:“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維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約,長史可收執。吾先引兵出城,列爲陣勢,公可便來。”姜維披掛上馬,綽槍在手,引三千軍,開了城門,一齊衝出,鼓聲大震,排成陣勢。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曰:“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魏延橫刀勒馬而言道:“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楊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楊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道:“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獻漢中城池與汝。”魏延大笑道:“楊儀匹夫聽着!若丞相在日,我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道:“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道:“我敢殺你!”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衆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

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董允未及到南鄭,馬岱已斬了魏延,與姜維合兵一處。楊儀具表星夜奏聞後主。後主降旨道:“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楊儀等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後主命扶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其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後主令近臣去其縛道:“若非卿能依丞相遺教,靈柩何日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遂加楊儀爲中軍師。馬岱有討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儀呈上孔明遺表。後主覽畢,大哭,降旨卜地安葬。費禕奏道:“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

後主遵照諸葛亮遺言,加蔣琬爲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加費禕爲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爲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爲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其餘將校,各依舊職。

原本楊儀認爲自己被諸葛亮託付後事,又爲朝廷誅除了逆賊魏延,所以自己應該會繼諸葛亮後掌政,於是招呼都尉趙正用《周易》卜筮,卦爲“家人”,楊儀沉默不歡。而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爲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爲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到京城後,被任命爲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楊儀任先主手下的尚書,蔣琬爲尚書郎,後來雖然都任丞相參軍長史。楊儀每次隨行,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自認爲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於是聲色之間經常流露出怨憤表情,斥責他人嘆息自己的言語發自內心。當時人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只有後軍師費禕前往慰勞看望他。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普遍認爲是魏延),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費禕便秘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

建興十三年(235年),楊儀被廢爲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諸葛亮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之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魏國則在司馬懿、曹真等人的人正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防禦戰略迫退蜀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僅攻奪了魏國土地兩郡,除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馬兩役外,沒有其它大規模殲敵的記錄。但北伐對激勵了蜀國全國上下的發展,抑制魏國的進一步擴張卻有着積極的影響。

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營壘,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已死,自嘆:“孔明,既然你不在這個人世了,那接下來我會肆無忌怠地走下去了。”司馬懿對身邊的司馬師,司馬昭問道:“蜀國這樣長達七年的北伐,是不是有亂世之罪?”司馬師說:“蜀國那些人是自不量力,大魏已經不是武帝、文帝那時候的魏國了。”司馬昭漫不經心地說:“就是製造一些麻煩的人吧?”司馬懿笑道:“愚蠢自不量力的人,亂世之罪歸結於此,讓有才能的人來轉動時代,這纔是正確的,懂了吧,師兒、昭兒?所以我們要做爲領導者,來結束這個亂世。”

司馬師、司馬昭說:“父親教導有方。”

魏延被殺,使蜀國又損失一大將。蜀漢勢力從此開始大幅步衰退直至滅亡。而曹魏的司馬懿因抗敵有功,開始攀上權力高峰。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十)渭南之戰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外記(十)渭南之戰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歷史註明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
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外記(十)渭南之戰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外記(十)渭南之戰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歷史註明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