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

公元200年,孫策被人暗殺身亡,孫權遵照孫策遺言,坐領江東。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擔心他不能成事,引見張昭、董襲等人,問江東有否保障,董襲答她:“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衆事,襲等爲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江東的地勢,有山川作固守,而且討伐逆賊、光明上府,施行恩德於民。討虜建立起基業,大小爲他用命,張昭負責衆事,襲等爲爪牙,此是地利、人和的時候,不用擔憂。)”衆人皆應同。孫堅有兩位夫人,吳夫人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尚香(歷史上未記載真實姓名),某氏生有孫朗,另外除了孫尚香,還有個長於孫權的女兒嫁給弘諮,還有一女爲潘濬子潘秘妻陳氏之母(未知弘諮妻與陳氏母是否爲同一人)。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羣。爲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孫策生前是一個孝子,是一個好丈夫,是一個好兄長,孫堅去世時候,孫策十八歲,孫權十一歲,還有兩個弟弟,一個老母親。孫策把自己的家人託給朋友,帶着孫權征戰天下,讓孫權軍事、政治能力等到提高,可以說是好兄長。與周瑜娶了大小喬,日子過得幸福,算好丈夫。聽從母親勸言不大開殺戒,算孝子。但嚴格來說自己身死讓老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年輕的大喬姑娘就守寡,可以說不是個好兒子和好丈夫。他認爲自己三弟孫翊跟他的性格很像,軍事能力很強,有些擔心。孫策死前的晚上,對張昭等人他說:“中原地方正是一片大亂,我們這個地方是可以相對安定一點來天下的成敗的,請大家好好地輔佐我的弟弟。”然後把孫權叫來,把自己的印綬交給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認爲自己的使命跟父親一樣是打下孫家的江東基業,那麼自己的繼任者便是以攻爲守的人,所以選擇了孫權。周瑜從巴丘回來後,聽從孫策遺言,輔佐孫權坐領江東,他向孫權推薦了魯肅。

魯肅,字子敬,黃巾起義的時候,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捨錢財,賣出土地,以賙濟窮困,結交賢者。爲此,深受鄉民擁戴。當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衆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當羣雄相互爭奪的混戰將要擴展到魯肅家鄉時,爲了避害,魯肅舉家遷居東城。當時的東城,爲袁術的轄地。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後。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爲何要逼迫我呢?”說着,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魯肅順利到達居巢。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見到孫策後,孫策很賞識魯肅。後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衆萬餘,

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

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孫權便約見了魯肅,兩人談論很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魯肅和孫權合塌共飲,孫權說:“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道:“以魯肅愚見孫將軍您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昔高皇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是因項羽爲害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是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答道:“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孫權很高興,魯肅向孫權舉薦一人,名爲諸葛瑾,字子瑜,公元200年避難到江東。孫權說:“我的姐婿弘諮也向我推薦過他。”諸葛瑾與魯肅爲貴賓,孫權聽從諸葛瑾的意見,連結曹操。

曹操得知孫權坐領江東,得到孫權書信,想趁孫策安葬時候出兵南下,早年被孫策派駐許昌侍御史與孔融交好的張紘勸諫:“乘人喪事而用兵,既有違傳統的道義,如果攻而不勝,還會使兩方結仇而丟棄往日盟好,不如藉此機會厚待東吳。”曹操同意的他的意見上表任孫權爲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曹操想讓張紘勸引孫權歸降,外任張紘爲會稽東部都尉。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紘讀後寫信稱讚陳琳的文才。陳琳卻說:“與張紘及張昭兩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陳張兩人互相都很欣賞。

張紘返回東吳在孫權那裡任長史之職與張昭同理政事,他向孫權推薦顧雍。顧雍字元嘆。是吳郡吳縣人,曾祖父顧奉,東漢潁川太守。幼時拜蔡邕爲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故顧雍與老師蔡邕同名(“雍”與蔡邕的“邕”同音)。又因受到老師稱讚,故字元嘆。後被州郡表薦,弱冠時就出任合肥長,相繼擔任婁、曲阿、上虞的縣長,所在之處都有治績。孫權決定以顧雍爲郡丞,代理自己會稽太守,顧雍討除寇賊,使得郡界寧靜,官吏百姓歸服。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曹操打敗袁紹,下書責令孫權,讓孫權把兒子送到曹操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不願受制於人,便召集羣臣會商。大臣們衆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爲銅,煮海爲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爲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

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爲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爲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爲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曹操得知孫權拒絕了自己的要挾,早想南下,但是北方袁尚、袁譚等袁紹餘黨未平定,無暇顧及,便作罷了。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十一月,孫權聽從周瑜計策討伐黃祖,以報父仇,破賊校尉凌操身先士卒,輕舟當先,殺入夏口,黃祖部將甘寧爲其斷後一箭射殺凌操。凌操子淩統,時年方十五歲,見父親身死,奮力往奪父屍而歸。孫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東吳。同年,孫氏兄弟的舅父吳景逝世,孫翊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時年二十。當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盛憲以前的同僚孝廉嬀覽、戴員逃亡匿藏於山中。孫翊到了丹楊上任後,以禮羅致嬀覽爲大都督督兵,戴員爲郡丞。嬀覽、戴員親近邊鴻,數次被孫翊責難,於是密謀叛變。因孫權出征江夏太守黃祖,他們就找到機會實行奸計。建安九年(204年),丹楊郡諸縣令長一齊會見孫翊,孫翊命妻子徐氏爲他作宴卜卦,徐氏說卦相不佳有兇卦,勸孫翊不要作宴了。而孫翊認爲長吏來了很久,應該儘快讓他們離開,於是開始送客。平時孫翊出入時都會持刀,當時因有醉意,所以空手送客,邊鴻於是從後斬殺孫翊,當時郡中所有人都很忙碌,無人去救孫翊。邊鴻殺害孫翊後逃入山中,終被追捕的徐氏擒獲。嬀覽和戴員將殺孫翊的罪責都推給邊鴻,並且殺掉他,但丹陽的軍士與孫權的軍士都認定罪魁禍首是嬀覽和戴員。廬江太守孫河得知孫翊被殺後趕到宛陵,責罵嬀覽和戴員辦事不力令孫翊被殺。嬀覽和戴員害怕事後被孫權處罰,於是殺孫河,派人北上迎接揚州刺史劉馥,要劉馥領兵到歷陽,他們就在丹楊接應。

徐氏很聰慧,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嬀覽和戴員害死的,正想找機會爲夫報仇雪恨。看到嬀覽想佔自己便宜,馬上就有了計策。徐氏首先先安撫兇手:“將軍厚愛小妾,豈有不從之理?只是我夫新喪,眼下正是服喪期間,妾心情抑鬱,如何能侍奉將軍?莫不如到了月底,讓我祭奠先夫後,脫去喪服,到時再順從將軍,豈不更好?”她找到了孫翊生前的親信虎將孫高、傅嬰二人,向他們哭訴了孫翊死亡的真相。孫高和傅嬰聽後,非常感動且憤怒,回覆徐氏:“我受到府君(孫翊)的恩遇,之所以不當即就去死,是認爲死是沒益處的,想要有事情計劃,但沒有想好,不敢告訴夫人罷了。今日之事,實在是日夜所想的啊。”答應和徐氏合作共殺叛賊爲孫翊報仇。於是,徐氏策劃安排將他們藏在自己的臥室裡,然後嬀覽月底當天迫不及待急着把徐氏娶爲妻,徐氏用美貌引誘他進臥室。這個時候,徐氏大喝:“二位將軍還不出來殺賊,更待何時!”預先埋伏的孫高和傅嬰衝出來,將嬀覽砍殺身亡。接着,徐氏用同樣的方法,把戴員也誅殺了,並將他們的首級祭孫翊墓。孫權得知此事見徐氏已殺嬀、戴二賊,乃封孫高、傅嬰爲牙門將,令守丹陽,取徐氏歸家養老。江東人無不稱徐氏之德。

孫權一徵黃祖,江東山越再次叛亂,孫權派呂範平鄱陽(今江西鄱陽東北);程普討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充任山越活動最頻繁地區的縣令長,悉平各地山越。以鄱陽郡彭琦、彭旦、彭虎鬧得最兇,最後被陸遜消滅。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歷史註明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外記(二十)山陽國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歷史註明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二章 洛陽之亂
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歷史註明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外記(二十)山陽國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歷史註明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二章 洛陽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