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

袁紹移軍逼近官渡下寨。審配說:“今可撥兵十萬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築起土山,令軍人下視寨中放箭。操若棄此而去,我們得此隘口,許昌可破矣。”袁紹從之,於各寨內選精壯軍人,用鐵鍬土擔,齊來曹操寨邊,壘土成山。曹營內見袁軍堆築土山,欲待出去衝突,被審配弓弩手當住咽喉要路,不能前進。十日之內,築成土山五十餘座,上立高櫓,分撥弓弩手於其上射箭。曹軍大懼,皆頂着遮箭牌守禦。土山上一聲梆子響處

,箭下如雨。曹軍皆蒙楯伏地,袁軍吶喊而笑。曹操見軍慌亂,集衆謀士問計。劉曄進道:“可作發石車以破之。”操令曄進車式,連夜造發石車數百乘,分佈營牆內,正對着土山上雲梯。候弓箭手射箭時,營內一齊拽動石車,炮石飛空,往上亂打。人無躲處,弓箭手死者無數。。由是袁軍不敢登高射箭。審配又獻一計:令軍人用鐵鍬暗打地道,直透曹營內,號爲“掘子軍”。曹兵望見袁軍于山後掘土坑,報知曹操。曹操又問計於劉曄。劉曄說:“此袁軍不能攻明而攻暗,發掘伏道,欲從地下透營而入耳。”曹操說:“何以御之?”劉曄說:“可繞營掘長塹,則彼伏道無用也。”曹操連夜差軍掘塹。袁軍掘伏道到塹邊,果不能入,全費軍力。

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相持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派劉備、趙雲接應、韓荀鈔斷曹軍西道襲擊許都,但是皆被曹仁擊敗,因此不再分兵復出。劉備被擊敗回營後,對袁紹說:“這樣不利,我們應該聯合南方劉表,我們聯合劉表讓劉表在南方攻打曹操一下不就行了嘛!”袁紹認爲有理說;“劉表與你有宗室之親,讓你做使節最好。”於是批准劉備帶領軍隊聯繫劉表,其實劉備是想開溜,他早已意識到袁紹會敗,所以提前溜了。後來袁紹也意識到了劉備會逃跑,但爲時未晚。孫乾對劉備說:“我聽聞雲長真在曹營當中,我看能否探個虛實。”劉備說:“甚好,我們在荊州見面。”孫乾便前去了,孫乾被當作奸細抓到關羽營中,關羽見是孫乾大驚,讓左右退下,孫乾說:“將軍別來無恙,兩位夫人可好?”關羽問:“我大哥可好?”孫乾應道:“玄德公之前於袁紹帳下,但因連續兵敗,袁紹臉色不是很好,所以已經獨自奔走於荊州。”關羽說:“我便去向曹操辭行。”

關羽回府參拜二嫂於門外。甘夫人說:“叔叔可知皇叔音信否?”關羽答道:“不知”。關羽退,二夫人於門內痛哭道:“想皇叔休矣!二叔恐我妹妹煩惱,故隱而不言。”一參軍老兵說:“將軍知道皇叔已經往荊州投去。”夫人急召關羽責之說:“皇叔未嘗負汝,你今受曹操之恩,頓忘舊日之義,不以實情告我,何也?”關公頓首說:“兄今委實往荊州。未敢教嫂嫂知者,恐有泄漏也。事須緩圖,不可欲速。”甘夫人說:“叔宜上緊。”公退,尋思去計,坐立不安。

關羽拜辭曹操。操知來意,乃懸迴避牌於門。關公怏怏而回,命舊日跟隨人役,收拾車馬,早晚伺候;分付宅中,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可帶去。次日再往相府辭謝,門首又掛回避牌。關公一連去了數次,皆不得見。乃往張遼家相探,欲言其事。張遼亦託疾不出。關公思道:“此曹丞相不容我去之意。我去志已決,豈可復留!”即寫書一封,辭謝曹操。書略說:“關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現在袁紹軍中,回思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一面將累次所受金銀,一一封置庫中,懸漢壽亭侯印於堂上,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徑出北門。門吏擋之。關公怒目橫刀,大喝一聲,門吏皆退避。關公既出門,謂從者說:“你等護送車仗先行,但有追趕者,我自擋之,勿得驚動二位夫人。”從者推車,望官道進發。

卻說曹操正論關羽之事未定,左右報關公呈書。曹操即看畢,大驚道:“雲長去矣!”忽北門守將飛報:“關羽奪門而去,車仗鞍馬二十餘人,皆望北行。”又關宅中人來報說:“關羽盡封所賜金銀等物。美女十人,另居內室。其漢壽亭侯印懸於堂上。丞相所撥人役,皆不帶去,只帶原跟從人,及隨身行李,出北門去了。”衆皆愕然。

曹操說:“我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爲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說:“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我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你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徵袍贈之,使爲後日記念。”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

關羽護送車隊前行,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道:“文遠莫非欲追回我嗎?”張遼說:“非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臺駕,別無他意。”關公說:“便是丞相鐵騎來,我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曹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羽見衆人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曹操說:“雲長行何太速?”關羽於馬上欠身答說:“關某前曾

稟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曹操說:“我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託過黃金一盤。關羽道:“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賞將士。”曹操道:“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說:“區區微勞,何足掛齒。”曹操笑道:“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說:“此人無禮太甚,何不擒之?”曹操道:“彼一人一騎,我數十餘人,安得不疑?我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衆將回城,於路嘆想雲長不已。

曹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從許都運軍糧的車子開進了曹操的軍營,曹操去勞軍。曹操這個人對士兵還是很好的,他看見運糧的那些運輸隊非常辛苦,面黃肌瘦,有些運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腳趕路的,滿腳都是老繭,甚至磨破,流血。曹操看了以後非常難過,曹操就走過去和他們問長問短,問寒問暖,然後拉着他們的手說:弟兄們辛苦了,請大家再給我十五天的時間,只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後我再也不讓你們這麼辛苦了。也就是說,十五日之內要結束戰爭。曹操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彧。彧以書報之。書略說:“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曹操得書大喜,令將士效力死守,負責曹操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爲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

徐晃部將史渙獲得袁軍細作,解見徐晃。晃問其軍中虛實。答道:“早晚大將韓猛運糧至軍前接濟,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將此事報知曹操。荀攸說:“韓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輕騎數千,從半路擊之,斷其糧草,袁軍自亂。”曹操說:“誰人可往?”荀攸說:“即遣曹仁可也。”曹操遂差曹仁帶史渙並所部兵先出,後使張遼、許褚引兵救應。當夜韓猛押糧車數千輛,解赴紹寨。正走之間,山谷內徐晃、史渙引軍截住去路。韓猛飛馬來戰,徐晃接住廝殺。史渙便殺散人夫,放火焚燒糧車。韓猛抵當不住,撥回馬走。徐晃催軍燒盡輜重。袁紹軍中,望見西北上火起,正驚疑間,敗軍投來:“糧草被劫!”袁紹急遣張邰、高覽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燒糧而回,恰欲交鋒,背後張遼、許諸軍到。兩下夾攻,殺散袁軍,四將合兵一處,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賞勞。又分軍於寨前結營,爲掎角之勢。

韓猛敗軍還營,紹大怒,欲斬韓猛,衆官勸免。審配說:“行軍以糧食爲重,不可不用心提防。烏巢乃屯糧之處,必得重兵守之。”袁紹說:“我籌策已定。你可回鄴都監督糧草,休教缺乏。”審配領命而去。袁紹遣大將淳于瓊,部領督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引二萬人馬,守烏巢。

沮授特意提醒說:“可增派蔣奇領一支人馬在淳于瓊外側,以防止曹操偷襲。”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

淳于瓊字仲簡,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早年被任命爲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來,淳于瓊佩服袁紹的領導才能,主動投奔袁紹。袁紹以禮相待,接受了淳于瓊。淳于瓊成爲了袁紹軍隊中的一名大將軍,統帥龐大的軍隊。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淳于瓊隨袁紹回渤海,起兵討伐董卓。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獻帝東歸抵達河東,沮授建議迎天子,定都鄴,挾天子以討不從,但淳于瓊等以爲羣雄並峙,各欲爲帝,如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抗命,諸多不便,袁紹聽之而不行,此失計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監軍沮授諫阻與曹操決戰,違背袁紹的意旨,郭圖等因是沮授權威太盛,引起袁紹懷疑,遂分其所統爲三都督,使淳于瓊與郭圖、沮授各典一軍。導致袁軍軍力分散,實乃兵家直達忌也。淳于瓊與顏良、郭圖攻白馬,遭曹操輕兵掩襲,倉猝逆戰,主將顏良被斬,淳于瓊軍敗走,淳于瓊一直想借烏巢來證明自己的將才價值。

曹操就在爲怎樣徹底擊敗袁紹而苦惱時候,有人來報,袁紹謀士許攸來見。曹操大笑:“轉機來了!”

(本章完)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十八)黃巾餘賊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二十)山陽國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十八)黃巾餘賊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二十)山陽國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