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

秦趙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臨陣換帥,棄用名將廉頗,以空有善兵之名的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取而代之。

趙括出身將門,雖精善兵法,連其父趙奢都自嘆不如,但卻是紙上談兵,無臨陣對敵之能,掌趙國大軍後貪功冒進,爲秦將白起算計,長平戰敗,折軍四十萬,爲趙亡國之先兆。

李恪和趙括都是年少成名,都是少經戰陣,也都是急於破敵,秦昆這麼一說,倒也真還有那麼些模樣,只是唯一不同的是趙孝成王不過是個不通軍務的酒囊飯袋,而李世民確是百戰而有天下的馬上天子。

秦昆拿李恪同趙括相較,無形間,也是拿了李世民同趙孝成王相較,自然難免惹惱李世民,聽着秦昆的話,李世民的臉色越發地難看了。

而大殿之中,臉色漸漸難看的不止是李世民,還有身爲兵部尚書的長孫無忌,不過長孫無忌相較於李世民的不悅,長孫無忌更多的卻是失望,對他這兩個外甥的失望。

長孫無忌身爲兵部尚書,他部內的兵部郎中是誰的人,他豈會不知,秦昆和韋挺一樣,都是李泰門下,今日朝堂上的這一幕,自然也都是李泰的意思。

李承乾太子之位不穩,李泰有意入主東宮,此事長孫無忌早已知曉,但李泰實在是太急了些,太沉不住氣了,李恪方纔赴北督邊不過一月,時機遠未成熟,李泰抓着些似是而非的把柄,便迫不及待的要把李恪拉下來。

李恪北上爲質,尚能一去四載,不驕不躁,可李泰竟然連一個月都等不及了,便要對李恪動手,兩相互比高下立現,長孫無忌的心裡,難免對他這個外甥多了幾分失望,同時也對長孫家的未來多了幾分擔憂。

長孫家爲大唐後族,與皇室聯姻,長孫家的命運和長孫皇后,和長孫皇后的幾位皇子的命運早已係於一處。

長孫皇后共有三子,長子太子李承乾,少年時倒還乖巧聰穎,可長成後卻越發地昏聵,如今太子之位已是岌岌可危;次子魏王李泰,文采出衆,士林讚譽頗高,但卻心浮氣躁,城府不足;至於三子晉王李治,不過垂髫幼子,更是少不更事,難堪大任。

長孫無忌甚至覺得,若是拋開嫡子的身份、長孫皇后和長孫家的助力,他的這三個外甥,加起來也未必玩地過李恪一人,長孫無忌豈能不憂。

其實就在此時,長孫無忌心中正生感慨的時候,大殿之中,一旁的魏王李泰,也早已暗自握拳,手心裡沁出了汗珠。

在長孫無忌看來,李泰此舉有些冒進,甚至無甚章法可言,但這一點李泰自己又如何不知,可是李泰他等不起,也不敢等。

李恪北伐,意欲收復諾真水,若是此戰李恪勝了,那李恪可就在河東站穩了腳跟,河東不比揚州,既是兵家重鎮,又是大唐龍興之地,李恪若得河東,勢力勢必大漲。

數載之後,若是再叫李恪經略河東得當,得了這滅國之功,到了那時,誰知道李恪會不會因此功再升一級,入主東宮?

李泰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乘着李恪在關外懸兵未決,勝負未分之際,尋機去了李恪的幷州大都督之職。

秦昆此次這般彈劾李恪,必然惹惱李世民,此事之後秦昆的官位怕是難保了。不過此事李泰也早有準備,兵部郎中的位置固然重要,但把李恪自幷州大都督的位置上拉下來更爲緊要,棄車保帥的道理李泰豈會不知。

若是能用一個兵部郎中換了李恪的幷州大都督,也並非不可。畢竟秦昆年近五旬,在兵部郎中之位上已經蹉跎十載,左右也難有寸進,只要李泰能入主東宮,奪得儲位,就算許了秦昆將來能入省臺,又有何難?

朝中不欲李恪之官幷州的大有人在,秦昆之言一出,大殿之中頓時嘈雜了起來,御史臺、三省六部、各臺寺,已有人躍躍欲試,將欲出列進奏。

“啓稟陛下,臣謝偃...”

片刻後,殿中省丞謝偃當先出列,便要續言附和秦昆之語。

可還不等謝偃把話講完,從殿外竟走進了一個御前內侍,打斷了謝偃的話。

“陛下,河東送來的加急軍報。”內侍手中捧着河東送來的軍報,俯首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聞言,當即道:“呈上來。”

“諾。”內侍應了一聲,將手中的軍報呈了上去。

李世民方一自內侍手中接過軍報,便迫不及待地拆了開來,李世民方一拆開封蠟,入眼的便是李恪俊秀的一筆楷字。

“父皇聖啓,兒臣李恪敬奏:時北賊叩邊,危我漠南,兒臣不才,得父皇信重,拜幷州大都督,奉旨督邊。北上近月,懸兵塞北,與賊數戰,幸不負父皇所託,於月中破賊於諾真水,誅敵五萬,全復漠南......”

李恪親筆所書的軍報落入李世民的眼中,李世民的嘴角緩緩掛起了笑意。

“陛下,如何?”李世民看了片刻,殿中立於衆臣前列的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對李恪問道。

李世民手中拿着李恪送來的軍報,站起身子,望着殿中衆臣,臉上帶着得色,一邊揚着手中的軍報,一邊高聲道:“楚王北伐大勝,自損不足五千,全殲薛延陀大度設部五萬精銳,將賊人逐回漠北,全我北境。”

“譁!”

李世民的話在大殿中迴響,兩儀殿頓時熱鬧了起來。

李恪一戰殺敵五萬,乃近三載大唐外戰殲敵人數之最,而這才只是李恪之官河東的初戰而已。

杜如晦拱手道:“恭喜陛下,楚王一戰定北,殺敵五萬,此戰後我大唐北境可保五載無憂矣。”

李恪一戰全殲大度設麾下五萬浚稽山精銳,自此薛延陀浚稽山部只有自保之力,自然再無力南下。

聽得杜如晦之言,李世民臉上的笑意更甚了。方纔衆人皆以李恪年少,不可邊將,請李世民換帥,而李恪這諾真水一戰,卻是大大爲李世民長了臉,也堵住了旁人之口。

李世民乘着興頭,對杜如晦問道:“克明看楚王之功,比之朕昔年虎牢關之戰如何?”

武德四年,虎牢關之戰,李世民以三千玄甲軍破敵十萬,一戰定鼎中原,奠大唐國基,最爲世人所稱道,李世民以虎牢關之戰作比李恪,可見心中暢意。

武德四年,杜如晦隨軍爲李世民參贊軍事,從平天下,李世民不問旁人,獨問杜如晦自也在情理之中。

杜如晦回道:“虎父無犬子,楚王此戰,頗有陛下昔年之威。”

“哈哈...”

李世民聞言,放聲一笑,對秦昆,也是對殿中衆臣問道:“此戰後,楚王掛帥河東,朝中衆卿可還有異議者?”

李世民之言一出,大殿之中頓時一片啞然,方纔還躍躍欲試的幾人也縮了回去,不再做聲。

誰能想到,大度設五萬大軍,竟如此不堪一擊,不過一月便被李恪全殲,成全李恪之功。

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章 持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端午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章 取義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
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章 持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端午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章 取義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