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

頡利可汗的牙帳守衛森嚴,光憑着蘇定方的三百人想要攻取無異於癡人說夢,但蘇定方攻打頡利的汗帳本就不是爲了真的生擒頡利,只是爲了吸引突厥人的注意。

取其牙帳只是爲了調動四周的兵力,給外圍的李靖可乘之機。

果然,當鐵山出現唐軍,已直奔牙帳而來的消息傳到頡利耳中時,頡利已經驚丟了半條命。

困境之中,風聲鶴唳尚且叫人膽寒,如今出現在頡利身邊的卻是實打實的唐軍,頡利豈能安坐。而且最爲要命的是頡利根本不知唐軍的人數,只當唐軍是大舉進攻至此,否則又怎會一路殺到汗帳?

這些天來頡利已經被殺地怕了,沒有了膽氣的他聽到有唐軍往牙帳攻來,頡利的第一反應便是棄帳而逃,而非召集兵力於前往襲營的蘇定方決一死戰。

現在的蘇定方彷彿一顆被扔進了深潭的石子,頓時掀起了陣陣漣漪,數萬突厥大軍瞬間都亂掉了。

蘇定方看着已經亂做一鍋粥的四周,一時間正在想着是否要繼續冒進追擊,就在此事,卻突然有唐軍士卒過來稟告,有人在西側一里外見到了蜀王的身影。

蘇定方聞言,哪還有半點的猶豫,當即下令全軍西進,勿必奪回蜀王。

執失思力對頡利倒是忠心耿耿,他在得知唐軍襲營的情況下,也不論唐軍人數如何,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牙帳護駕。

蘇定方往西,執失思力往東,兩人恰巧撞了個正着。

“執失思力,速放了殿下,我便不與你爲難。”蘇定方見執失思力將李恪押在馬上,當即執槍怒喝道。

執失思力沒想到竟會在此處遇到蘇定方,臉上稍露驚訝之色,而後才道:“我道是何人這麼大的膽子,竟敢夜襲汗帳,原來是你。”

蘇定方初到突厥便敢當着頡利的面與他的附離親衛動手,膽略一向了得,蘇定方出現在這裡,倒也算合乎情理。

蘇定方道:“我大唐大軍已至,你若此時投降,我可保你性命無虞,何必在跟着頡利一味潰逃。”

頡利在得知敵襲的消息後已經棄帳而去,專程趕來護駕的執失思力撲了一個空,反倒遇上了蘇定方的人馬,他的心裡對頡利的所作所爲自然有些失望,但失望歸失望,執失思力也不會因此便投了唐軍。

蘇定方的人馬也不多,執失思力未嘗沒有一戰之力,更何況他還有李恪在手中。

執失思力道:“三皇子在我手中,要棄械而降的恐怕不是我吧。”

執失思力一邊說着,一邊竟把刀架在了李恪的身上,對蘇定方道:“即刻讓你的人放下刀劍,給我讓出一條路,否則我便要了三皇子的性命。”

蘇定方不畏死,但執失思力拿李恪的性命來威脅蘇定方,蘇定方反倒沒了轍,他今夜犯險來此,很大程度上就是爲了李恪。

就在蘇定方左右爲難的時候,執失思力刀下的李恪竟當先開口了。

“執失思力,你敢傷我?”李恪盯着執失思力的眼睛,冷聲問道。

李恪的模樣咄咄逼人,絲毫沒有作爲俘虜該有的模樣,反倒好像這把刀現在是握在了李恪的手中一般。

執失思力道:“我爲何不敢?”

李恪的眼中不見絲毫的懼色,直迎着執失思力的目光,喝道:“你若感動本王一根汗毛,本王就要你突厥上下百萬子民爲本王陪葬!”

李恪的話反倒叫執失思力猛地一愣。

今日之戰,頡利被殺地措手不及,頡利手下最後的五萬精銳恐怕也難逃厄運,沒人知道今日之後,頡利的五萬精銳還能剩下幾成,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自此以後,突厥再無於大唐爲敵的資本,甚至就連最後和談的資本都沒有了。

大唐不會與不堪一擊的弱者和談,這一戰也打散了突厥和談的希望,大唐大軍大舉北伐已成定局,而士氣高漲的唐軍必定勢不可擋。

若是執失思力在這一次當真殺了李恪,誰能保證盛怒之下的李世民會不會將怒火遷移到突厥子民的身上,大加殺戮?

執失思力想到這種可能性,心裡越發地沒有了底氣。

突厥子民若當真因爲執失思力的緣故慘遭屠戮,那他執失思力就是突厥的千古罪人。

執失思力這一刀若是下去,殺的哪是李恪,是突厥子民的生機,而這一刀,執失思力是無論如何都下不手去了。

李恪見執失思力被自己的話嚇的愣住了,於是接着道:“本王不欲大開殺戒,本王和父皇一樣,都希望此戰之後大唐與突厥百姓能夠和平共處,難道你就非要爲了頡利的野心,把大唐與突厥逼到不死不休的局面嗎?這一仗你還想打到什麼時候!”

李恪的話,有如一計重拳砸在了執失思力的內心。

執失思力與雅爾金之流不同,他本就不是主戰之人,甚至一度還有些親唐,但當然,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對頡利忠心耿耿的基礎之上。

但執失思力對頡利忠心耿耿,不代表執失思力願意爲了頡利將整個突厥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這一場仗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兩軍作戰,已經漸漸打到了突厥的腹地,若是再這樣打下去,整個突厥都將被這張戰爭所淹沒。

執失思力道:“我若放了你,你便能保全我突厥的百姓嗎?”

李恪道:“突厥與大唐和平共處一直是本王所願,李靖雖非本王統屬,那邊本王說話還是管些用處的,本王興許不能保證所有突厥百姓的性命,但至少能保證我唐軍不擅殺俘虜,不亂傷百姓,如何?”

李恪的話沒有大包大攬,但卻一下子說進了執失思力的心裡,他所擔憂他的部落和突厥百姓的安危,這場仗打到了這個時候,李恪的性命反倒沒有那麼重要了。

執失思力朝中一旁的阿史那雲看了看,只見阿史那雲也朝他點了點頭,顯然他的豁真也相信了李恪的話。

執失思力掙扎了片刻,終於還是丟掉了手中的佩刀,將他置於地上。

執失思力道:“殿下說話,還望言出必行。”

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章 拉攏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
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章 拉攏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