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

李世民和李淵對旁人而言只是君臣,自是以李世民爲尊,論及先後自然簡單,可武媚娘與旁人不同,她不只是武士彠之女,更是李恪即將明媒正娶的楚王妃,是他李家的兒媳。

皇帝李世民,太上皇李淵,一個海內之主,君臨天下的皇帝,一個是德高望重,皇帝生父的太上皇,眼前的兩人她究竟先拜誰,着實有些難辦。

若論公,李世民爲君,又是武媚孃的賜婚之人,武媚娘自當先拜李世民,可若論私,李淵乃李世民生父,又是其父舊主,武媚娘當先拜李淵。她先拜誰,都有道理,可這也就意味着她先拜誰,又都沒有道理。

今日是武媚娘第一次在這樣的場合,以準楚王妃的名分向李世民和李淵見禮,若是做得差了,非但連着李恪叫着滿朝文武笑話,甚至還決定了李世民對她這個兒媳,對楚王府主母的印象。

能坐在這主席之上的,有幾個不是人精,衆人看着武媚娘上前。也都明白她眼下的處境,紛紛都看向了她,有看熱鬧的,也有擔憂地,反倒是一旁的楚王李恪,神色卻顯得還算平常。

武媚娘是李恪未來的楚王妃,與李恪攸息相關,李恪自然關心武媚娘,但是李恪儘管也有些擔心,但心裡卻對他這個王妃有着一種莫名地自信,李恪不覺得眼下的場合能夠難得住她。

也正如李恪所想,武媚娘雖然年少,也還是第一次遇到這般大的場面,但她彷彿天生便是爲大場面而生的一般。

武媚娘依李世民之言,自女眷席而上,八十餘級石階,在衆人注目之下,武媚娘輕提裙裾,慢踏蓮步,神色平和如常,不見分毫的慌張和急促,一步一步,落落大方地沿着石階走向了上席。

“端莊嫺雅,林下風致,正是我李家兒媳,我兒好福氣。”武媚娘舉止淑雅得體,與尋常同歲的女郎全然不同,甚至就連李世民都不禁讚歎出了聲來。

武媚娘拾階而上,不疾不徐,片刻後走到了上首的主位之前,在李恪所坐的桌案前停下。

衆人之前,李恪看着眼前的武媚娘,也不便同她交代太多,只是對她笑了笑,也是要她不必擔憂。

武媚娘也回以一笑,而後看着上首坐着的李世民和李淵二人,頓了頓,先走到了李淵的身前,屈膝拜道:“小女拜見上皇。”

而後,武媚娘才起身來到李世民的跟前,再次屈膝拜道:“小女拜見陛下。”

凡上前見禮,必有先後,很顯然,武媚娘選擇的則是先拜李淵,再拜李世民。

李淵乃太上皇,李世民之父,武媚娘先拜李淵在有些人看來雖有些不妥,但也無可指摘,就是李世民的臉上也未見不悅。

不過李世民雖未開口,李淵卻笑了笑,對武媚娘道:“皇上乃帝王,海內之主,你日後行禮當先拜皇上,而後拜我,可不能因少年無知,亂了次序。”

李淵之言,本意在提點和迴護武媚娘,怕她行事不知前後,惱了李世民,故而也特別加重了“少年無知”四個字,要李世民不必動怒。

李淵本是好意,武媚娘也知,不過武媚娘說話,也絕非全無打算,她在走來的路上早已經想好的說辭。

武媚娘笑了笑,回道:“上皇、陛下容稟,小女先拜上皇,後拜陛下非是因少年無知,而是另有思量。”

李世民一代聖君,何等氣度,魏徵時常在朝上同他爭地面紅耳赤,他尚且能容得魏徵,更何況是一個小女子。哪怕武媚娘人前無意冒犯了他,他又怎會同她一個小女子計較。

李世民原本看着武媚娘上前,舉止大方得體,本就頗有好感,覺得武媚娘非是尋常女子,如今聽了武媚孃的話,反倒越發地感興趣了。

李世民笑問道:“哦?你有何道理,且說來。”

武媚娘應了一聲,不緊不慢地回道:“小女尤記得在江陵時,殿下同小女談心時曾說過,殿下與陛下雖是君臣,但更是父子。殿下在外每每以君臣之名相稱陛下,但心裡卻更願意以父子相處,喚陛下一聲‘阿爹’,只是殿下羞於男兒情面,難於開口而已。”

“哈哈。”

武媚娘話還未盡,李世民聞言,已經當場笑了出來,李世民指着面色微紅的李恪,大笑道:“你所言,倒也正和虎頭的性情,像是他說的話。虎頭少年老成,與朕頗爲相似,故而虎頭在朕的面前也是沉悶非常,寡言少語,不曾想他在你的面前竟是盡數說了出來,難得難得。”

父子情重,正是李世民所願,武媚孃的話很得李世民的心,李世民大悅之下,竟當着滿園賓客,叫出了李恪的乳名,甚至說出了李恪性情與他頗爲相似的話來,可見對李恪的寵愛。

李恪看着李世民正在興頭上,於是也起身道:“小兒之言,叫阿爹見笑了。”

李世民擺了擺手笑道:“無妨,無妨,你的性情朕自是清楚,你且坐下,朕要聽武家小娘接着說。”

“諾。”

武媚娘見狀,也知道自己的話正說中了李世民的喜處,心中也更多了幾分底氣,於是接着道:“常言皆道,子性隨父,殿下最是敬重陛下,想必陛下也是如此,最是敬重上皇,故而小女斗膽,先拜上皇,而後拜陛下,想必陛下仁孝,不會見怪。”

自打玄武門兵變後,李世民和李淵之間的關係便大不如以往,雖然明面上仍舊和睦,但背地不經意間已經疏遠了許多,甚至時常有人暗議天家父子之事,於李世民聲譽頗爲不利。

此番武媚娘當着滿朝文武說出這番話,倒是正中李世民的下懷,合了他的心意。

李世民笑道:“小娘之言甚合朕意,亦是朕之所思,朕豈會見怪。岑文本,你親自替朕擬詔,日後凡宗室子弟,非在朝堂之上,均需先見上皇,而後拜朕,以示朕恭順仁孝之心。”

“諾。”席間坐着的中書侍郎岑文本聞言,起身應道。

原本還是叫武媚娘爲難之事,可武媚娘不過區區數言,非但化解了難局,還連帶着李恪和武媚娘一起討得了李世民歡心。

席間坐着的長孫無忌看着眼前的一幕,眉頭不禁微微皺了起來。

李世民命武媚娘上前本就是臨時起意,今日之事武媚娘斷沒有提前知曉的可能,也就是說武媚娘方纔所言乃是臨機應變而出。這當真是一個年僅十二的少女能夠的聰慧和手段嗎?再十載她又該如何?

一瞬間,長孫無忌忽然有一種擔憂,他一力促成李恪和武媚孃的婚事是否真的就是對的?

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七章 反常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取義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章 取義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
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七章 反常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取義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章 取義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