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

長安城郊三十里,渭水南岸山坡之上,李世民正帶着一衆親信臣子,注視着北岸突厥兵的動向。

大唐和突厥兩國雖合盟在即,但只要一刻沒有徹底定下,雙方人馬便不敢放鬆絲毫的警惕。

渭水兩岸,飄飄揚揚旌旗數十里,雙方二十餘萬人馬劍拔弩張,彷彿不是準備和談,而是陣前決戰了。

“君集,疑兵之計可曾佈置妥當?”李世民盯着對岸,對身後的侯君集問道。

侯君集回道:“昨夜臣已連夜帶人前往華陰、咸陽兩地,掌幷州、靈州大旗,人執雙火,兵馬前後綿延十餘里,佯作十萬勤王大軍,想必此刻頡利已經得到了消息。”

李世民聽了侯君集的話,點了點頭:“突厥大軍本也非鐵板一塊,頡利得到消息,想必已經改有所顧慮了。”

李世民清楚,所謂質子,所謂財物不過是兩國何談的部分,絕非全部,突厥無信,絕不能盡信。故而李世民爲了防止頡利出爾反爾,昨夜特命李靖前往城外布疑兵之計,藉此威懾突厥。

侯君集道:“突厥大軍深入,不熟地勢,本就後援不便,如今關中氣候日冷,陛下疑兵之計後,恐怕這場仗突厥也打不下去了。”

李世民聽了侯君集的話,點了點頭,但還是謹慎道:“話雖如此,然頡利野心勃勃,切不可叫頡利看出絲毫端倪,渭水守備仍半點鬆懈不得。你即刻下去安排,命上游駐守大軍往前百步,已策應勤王大軍已至的消息。”

“諾。”侯君集轟然領命,前往安排了。

侯君集剛剛下去不久,便有士卒上前稟告道:“啓稟陛下,蜀王求見。”

李世民聽聞李恪求見,方纔還波瀾不驚的臉龐上竟露出了一絲憐愛之色,對前來通稟的士卒道:“速傳蜀王上前。”

“諾。”士卒應聲而下,不過片刻李恪便領到了御前。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走到李世民的馬前俯身拜道。

李世民見李恪已到,親自下馬,將李恪扶起,對李恪道:“虎頭來了,快起來。”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李恪在李世民身旁站定,擡眼望去,只見流水湯湯渭水北岸,已經刀槍林立,密密麻麻地站立着無數突厥騎兵,劍拔弩張,李恪遠遠看去,也覺得後背一陣寒意。

“虎頭懼否?”李世民回頭看了眼李恪,關切地問道。

李恪雖是兩世爲人,但都未曾親臨戰場,可何嘗見過這般陣仗,心中多少有些慌亂。

不過李恪還是壓制住了內心的慌亂,反倒擡頭看了眼李世民,堅定地搖頭道:“恪兒只恐以後再不能盡孝雙親,又怎會畏懼眼前這些胡騎?”

李恪年幼,大敵當前縱然畏懼也是應當,但李世民卻萬萬沒有想到李恪竟會如此回答,李恪的反應倒是大大地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

李世民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對李恪道:“虎頭英果類我,有名帥之姿。”

這話若是自其它帝王口中說出,恐有自吹自擂之嫌,但李世民卻不會。

李世民少年從軍,從援雁門、北抗突厥、奪取長安、破王世充、薛舉、竇建德、劉黑闥等等,李世民之武功可謂當世無雙,名帥二字當之無愧。

李世民武略如此,又貴爲帝王,“英果類我”四個字對李恪而言,自然已是極高的讚譽了。

李世民的話傳入身後長孫無忌的眼中,眼中閃過一絲隱蔽的陰鬱之色。

若是說幾日前的李恪還叫他擔憂的話,現在的李恪已經叫他有些坐立不安了。

李恪此次請纓爲質,非但得了這潑天之功,而且又博得了李世民和百官的好感,此番李恪北上,數年後若是能安然歸國,李恪對太子之位的威脅和衝擊已是不言而喻了。

李恪若當真如他自己所言這般賢良,自然無礙,可李恪若是野心之輩,日後恐怕流禍無窮啊。

長孫無忌不擔心李恪是野心狷狂之輩,這種人反倒容易對付地很,他最擔心的是李恪波瀾不驚,善於隱忍。

長孫無忌微微蹙了蹙眉,擡眼看向了李恪的方向,李恪的反應反倒叫長孫無忌更加不安了。

李恪臉上沒有半分的驕傲和得意,稚嫩的臉上只是微微一笑,便謙虛地回道:“兒臣魯鈍,但能習得父皇一二便足矣。”

--------

大唐這邊,李世民凡事小心,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而此時渭水北岸的頡利可汗,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從今晨到臨近午時,距離合盟的時間越來越近,頡利可汗也越發地焦躁,光是汗帳中的侍者,都已經被他打死打傷數人,原因自然就是李世民昨夜的那道疑兵之計。

頡利可汗一向自詡英豪,想做那拓拔道武第二,做夢都想據有中原之地。

前日,隨突厥使者阿史那思摩一同前往長安刺探消息的突厥細作已經帶回密報:“長安城兵力空虛,不足五萬。”

頡利得知長安城的虛實後,本想着趁今日合盟之機,大舉進攻,趁勢將李世民和長安城的主力都留在長安城外,但不曾想,昨夜斥候竟又傳來消息,自咸陽和華陰方向發現大批打着幷州和靈州旗號的唐軍,人數竟達十萬。

這個消息無亞於一桶涼水,將頡利原本已經點燃的火又生生給澆滅了。

“幷州、靈州與長安相距千里,就算輕騎趕來,也要六七日時間,怎會來的這麼快!一羣廢物,竟連真僞都不能辨別。”頡利可汗坐在大帳中,對突厥的各部首領喝問道。

頡利暴戾嗜殺,在突厥積威甚重,頡利喝問之下,突厥各部首領均不敢做聲,過了半晌,與頡利很是交好的康蘇蜜纔回道:“可汗率軍南下雖打了唐軍措手不及,但二十萬大軍南下,聲威盛大,興許是幷州和靈州的人馬已經得到了消息,提前趕往長安了。”

康蘇蜜的話倒也有幾分道理,但頡利也難以甘心。

這是他千載難逢的機會,下次再想有這樣直抵關中的機會恐怕是難上加難了,頡利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他的心腹趙德言。

趙德言自然知道頡利的想法,想了想回道:“啓稟可汗,李世民用兵狡詐,援兵真僞着實難辨,不過眼下寒冬將至,氣候漸冷,將士思歸,戰意以不比初到之時,在拖下去恐不是良策。”

趙德言雖未明言,但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

大軍南下已有些時日,無論是糧草還是兵卒的士氣都已吃緊,此時若是貿然與大唐決戰,風險實在太大。甚至可以好不誇張地說,若是昨夜唐軍的援兵是真的,那他的二十萬大軍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問題。

這個險,他冒不起。

頡利神色猙獰地糾結了片刻,終於道:“好,便依先生所言,與大唐合盟退兵,來日再尋良機。”

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汗庭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章 校場第十三章 拜師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章 奏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章 石室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
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汗庭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章 校場第十三章 拜師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章 奏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章 石室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