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

右武侯衛,掌長安城內防衛,除了每日輪值宮城之外,更領各坊武侯鋪,兼巡街職責,尋常百姓報了案,尚且需遣坊丁或軍士前往調停,更何況還是楚王李恪命人送來的帖子。

李恪的帖子下到有武侯衛執失思力處,執失思力心知這是李恪之意,生怕李恪也在其中,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即刻親自帶上上百兵將,竟是將擷玉樓圍了起來,任何人不得進出。

待一應查明之後才知此時本與李恪無關,將鬧事之人狠狠地責罰了一頓,收兵回衙了。

一起尋常的街坊爭鬥竟引來了右武侯衛將軍,本就怪異地很,尋常人自然不知因果,但卻恰好叫當日輪值的監察御史看出了端倪,於是一番查證之後,一封彈劾李恪的奏疏,又送往了皇宮。

“陛下,御史臺遞來一本摺子,又是彈劾楚王擅自插手部務。”次日午前,立政殿中,李世民正如往日一般在書房批閱奏章,黃門侍郎王珪又將一封剛剛送來的奏摺,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聞言道:“楚王之事,朕已做區處,他們還待如何?莫非真的要朕爲了這等小事重責楚王不成。”

李世民身爲帝王,每日所需批閱奏章無數,精力不及,而李世民又對王珪很是信任,但凡是五品以下官員所上之奏章,均有王珪先行閱覽,按緊要輪序,再交由李世民批閱。

監察御史不過八品官,他遞上來的摺子王珪自然是先行看過了的。

王珪苦笑了一聲,對李世民道:“啓稟陛下,此封奏摺所言乃昨夜之事,與之前非是一事。”

不是一件事情?

李世民聽了王珪的話,臉上露出了怒色。

李世民已經下旨,命太子聽訟三法司,就是爲了告誡李恪,而且後來還專程命人嘉獎李恪,這又是另外一種告誡,可李恪竟然絲毫不予收斂,還如此大膽,李世民豈能不怒。

難不成李恪當真是仗着自己的寵愛,偏要插手三法司之事?還是非要借爲民伸冤之舉攢望,收攏人心?

李世民問道:“楚王又給大理寺下帖子了?”

王珪將手中的奏摺遞到了李世民的案頭,對李世民道:“此次殿下倒是沒下給三法司,而是下給了武侯衛。”

“他下帖子給武侯衛做甚?”李恪身爲皇子,能與武侯衛有什麼瓜葛?李世民聽了王珪的話,好奇地打開了案頭的奏摺。

李世民方一打開奏摺,不過看了兩眼,李世民臉上露出一絲怪異之色,驚訝道:“這不屑子,色膽包天,小小年紀竟敢上青樓尋歡?”

李世民看着監察御史的奏摺,第一時間倒不是因李恪擅自給武侯衛下帖子而怒,而是因李恪往平康坊尋歡而怒。

李世民諸子中,包括太子李承乾在內,李恪一直都是李世民最爲得意的麟兒,可他沒想到,李恪一向說話老成,沒想到他做事竟也如此“老成”,其他皇子還在讀書的年紀,他仗着自己開府在外的便利,已經開始上青樓找姑娘了。

所謂“食色,性也。”

身爲男子,李世民自己也不是什麼不近美色的正人君子,但他自己也是一十五歲方纔娶的妻,以李恪的年紀便如此貪色,實在是太早了些。

王珪道:“楚王久居塞外,塞外民風開放,與我大唐大不相同,殿下這個年紀去青樓,未嘗不是這個緣故。”

王珪說着,提及了李恪久居突厥之事,李世民心中原本的不悅也消散了許多。

李恪久在突厥,接觸的都是胡人,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是成了習慣,所以此事倒也不盡是李恪之過,而且此事傳出去雖不好聽,但以李恪的身份,年少風流倒也算不得什麼大事,無傷大雅。

李世民想了想,心中還是將此事暫且放過,轉而對王珪問道:“楚王以親王身份下帖子至武侯衛,叔玠以爲妥否?”

王珪回道:“尋常百姓見了坊中毆鬥尚可前往武侯衛檢舉,殿下既親眼見了此事,下帖命金吾衛來此處置自無不妥,只是這動靜實在是大了些。”

街坊中有人圍鬥,百姓前往武侯鋪檢舉本就是應有之意,而維護京中治安也本就是武侯衛之責,李恪檢舉本無過錯。

只是李恪堂堂親王,他下了帖子到武侯衛,武侯衛上下豈敢怠慢,武侯衛將軍執失思力竟是親自前往。

堂堂右武侯將軍,執失思力竟親自率軍前往擷玉樓調停,嚇走了許多擷玉樓的客人,動靜着實鬧地不小。

王珪之言,也正是李世民心中所想,不過除此之外,李世民還有其他的念頭。

先前李恪插手三法司,擅自給大理寺下帖子,李世民一度擔心李世民有藉此收買人心,邀買名望之嫌,故而特地命太子聽訟,藉此敲打李恪。

可看李恪近日的舉動,絲毫沒有因爲李世民的敲打而有絲毫的收斂,反倒越發地變本加厲了。

以往還只是給大理寺下帖子,今日帖子已經直接下到了武侯衛,難不成李恪不擔心李世民因此動怒嗎?

不過李世民這麼想着,心中原本對李恪的猜疑反倒動搖了幾分。

若是李世民敲打之後,李恪從此戰戰兢兢,謹小慎微,李世民反倒覺得李恪似有所圖,可偏偏李恪卻依舊是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和以往並無二般。

李恪的作爲叫李世民不禁懷疑起了自己原先的判斷,莫非李恪本就沒有覬覦太子之位的意思,只是他們多疑了?

李世民對王珪問道:“叔玠以爲此事如何?”

李世民這麼問,王珪自然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問的不是李恪下貼武侯衛之事,問的是李恪其人。

王珪曾因參與皇子之爭吃過虧,還險些丟了性命,禍及家小,如今李世民又這麼問,他不得不小心對待。

王珪思慮了片刻,回道:“見不平事,生不平心,殿下興許只是急公好義,如此而已。”

王珪的答案,恰巧是李世民本意想要聽到的。

李世民道:“傳朕口諭,着楚王入宮覲見。”

“諾。”王珪俯身應下。

可就在王珪領命,準備着人傳旨的時候,李世民看了看時辰,又突然想了什麼,於是對王珪接着道:“時辰不早了,今日朕在昭慶殿用膳,你傳旨直接讓楚王來昭慶殿吧。”

時間快到了用膳的時辰,李世民心疼李恪,擔心李恪空着肚子入宮,故而有此一言。

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八章 演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章 陰山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
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八章 演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章 陰山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