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

“在你的眼中,爲了可汗霸業,千千萬萬的士卒和百姓的性命都算不得什麼,爲何今日的小場面便將你驚地受不住了?”在回程的路上,李恪看着阿史那雲神色未定的樣子,笑着問道。

阿史那雲雖然嘴上說的厲害,但是說一千道一萬,也還是一個少女,雖然見過不少大場面,但是這生殺之事還是經歷不多,今日一次在她面前死了這麼多的人,她怎能泰然處之。

阿史那雲看了看李恪平淡的樣子,反問道:“難道你在大唐經常殺人嗎?”

在阿史那雲看來,李恪今日殺人竟然如此平淡,想必是個老手,此前必是殺過人的,這一瞬間阿史那雲不禁對神秘的大唐皇室生了些許好奇和畏懼。

不過叫阿史那雲意外的,李恪卻搖了搖頭道:“今日是我第一次殺人,我此前從未殺過人,甚至連屍體都沒怎麼見過。”

阿史那雲聽了李恪的話,臉上佈滿了好奇的神色,但是她相信李恪的話,既因爲李恪沒有騙他的必要,也是因爲出於一種本能。

李恪雖然年少,他們倆雖然是不同的立場,但不知怎的,每當阿史那雲跟李恪在一起時,阿史那雲總會覺得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尤其是在剛剛的生死關頭,這種感覺就越發地強烈和明顯,這種感覺與頡利給她的全然不同。

阿史那雲盯着李恪的眼睛,不禁陷入了思索。

她從未見過像李恪這樣的怪人,小小年紀,但卻老成地像個大人,此前從未殺過人,但面對七十幾條人命捏在手中,卻仍能閒庭信步。

這世上當真就有這樣的人物嗎?生來便是與衆不同,有着超凡的心智和心性,與他相比,就連阿史那雲原本也覺得很是卓然的兄長疊羅施也變得平庸了起來。

將來若是與他爲敵,阿史那雲一想到這種可能,後背都不禁泛起了涼意。

“正如你之前所言,你覺得唐和突厥會有和平共處的一天嗎?”阿史那雲忽然擡起頭看着李恪,問道。

李恪倒是沒想到阿史那雲會突然冒出來這句話,說不定阿史那雲是被今日的場面驚住了,於是纔有了這種想法。

其實阿史那雲不知,就在方纔,李恪看着滿地的屍體的時候,他的心裡也不好受,同樣壓抑地很,只是李恪尚能穩得住而已。

對於阿史那雲的疑問,李恪也不知道答案。

突厥之患已經綿延百年,就算是將來李靖北伐,平定了突厥,突厥勢力也終究還會東山再起,再次成爲大唐的北地之患。

阿史那雲的話李恪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答,李恪總不能直白地告訴她:大唐與突厥已勢同水火,將來難免一戰吧。

李恪若是真的這麼說了,那他以後在突厥的處境纔是千難萬難。

李恪在心中斟酌了片刻,才道:“那是自然,若我將來主政大唐朝堂,大唐百姓和突厥百姓必定會有和平共處,甚至形同一家的一天。”

李恪說的話有他的先決條件,那就是他主政大唐,而且就算李恪奪嫡成功,他要主政大唐也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情,現在說出來也算不得什麼。

更何況李恪的話中還有一個點,那就是李恪並未提及大唐和突厥兩國,只是提及了兩國的百姓。

李恪若爲帝,絕不會叫突厥在未來再次成爲大唐的北患,在李恪的話中,大唐與突厥和平共處的前提就是大唐是君,而突厥是臣,甚至那個時候的突厥汗國已經不復存在。

————————

當李恪和阿史那雲遇刺,康阿姆死在獵場的消息傳回時,整個汗庭上下已然爲之震動。

沒有人會關心這件事情發生的過程,大家關心的只是這件事情的結果,還有因爲這件事情可能引來的一連串的反應。

康阿姆和李恪早有不合,康阿姆想對李恪下手倒也不奇怪,可他居然也想對阿史那雲下毒手,這就全然不同了。

頡利可以忍受下面的臣子與李恪不合,甚至可以說是樂意看到,但行刺他的愛女,這卻是頡利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在獵場之外,當康阿姆和康家奴隸們的屍首被擺在康蘇密的面前時,康蘇密幾乎當場昏死了過去。

悲痛有之,憤怒有之,懊悔有之,許多的情感一瞬間在他的內心交錯,幾乎將康蘇密壓垮。

康阿姆是他的獨子,看愛子當面,康蘇密本就悲痛欲絕,可偏偏這個仇,康蘇密還無從下手因爲康阿姆這次得罪的不止是李恪,還有阿史那雲,還有頡利可汗。

現在莫要說是報仇了,康蘇密能不能活下來都是未知,康蘇密看着頡利的眼神,心已經跌進了冰谷。

發生這樣的事情,自然也不是頡利想要看到的。

今日的春獵本是一場示威,可沒想到到了這個時候,竟成了一場笑話。

頡利可汗眼皮子底下,竟然出現了這種事情,七十多具屍體就這樣擺在頡利的眼前,頡利恨不得將他們挫爲灰燼。

這一次的春獵,頡利大張旗鼓,卻最終失了顏面,恐怕那些早有二心的異族已經在心裡偷着笑了吧。

“康蘇密,你看康阿姆乾的好事!”頡利指着眼前的這些屍體,對康蘇密怒道。

康蘇密聽着耳邊的呵斥聲,嚇地“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

自康蘇密出生至今,甚至是他家道中落,食不果腹的時候在內,也都不曾有過現在這般痛楚。

明明躺在面前的是愛子和家奴的屍體,可康蘇密仍舊不可避免地成爲了被頡利降罪的目標。

畢竟李恪和那些突厥少年打賭無罪,帶着護衛圍獵無罪,射殺將要行刺的康阿姆無罪,唯一有罪的就是行刺豁真和三皇子的康阿姆。

行刺之事是阿史那雲親眼所見,而且地上躺着的確實是他的家奴,康阿姆行刺阿史那雲和李恪之事已經板上釘釘,絕無翻案的可能,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乾乾淨淨地摘出來,以求活命。

因爲只有他活着,他纔有爲康阿姆報仇的機會,才能殺了李恪。

“啓稟可汗,臣雖早知逆子與三皇子不合,但卻不知今日行刺之舉...”康阿姆強打着精神,便想要出言解釋,可他的話纔剛剛開口便被人打斷了。

“啓稟可汗,康阿姆行刺質子和豁真,包藏禍心,膽大至極,下臣以爲理當嚴懲。”

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分封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五十七章 改觀
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分封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五十七章 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