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

李恪來的很快,阿史那雲來的更快,當李恪到了立政殿時,阿史那雲已在殿中。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到了立政殿中,對上首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看着進殿的李恪,笑道:“恪兒來的可是遲了,頡利家的小娘已經在此等了許久了。”

李世民這麼一說,將李恪和阿史那雲放在一處,大有要撮合李恪和阿史那雲的意思。

щщщ☢Tтka n☢CO

李恪回道:“今日乃右驍衛軍中演較,兒臣未在府衙,故而中官傳話時費了些功夫,遲了些,還望父皇勿怪。”

李世民道:“無妨,你我父子之間哪有這般多的講究,今日朕將你和阿史那雲一同傳來,便是有事要同你們商量。”

李恪雖已知曉李世民之意,但還是回道:“父皇但請吩咐。”

李世民問道:“你生於武德年初,如今一十有四,快到束髮之年了吧?”

李恪回道:“父皇說的是,待過了今歲,兒臣便滿束髮了。”

李世民笑道:“十五歲,不小了,朕便是束髮之年迎娶的皇后,而你如今可有中意的女子?”

李恪回道:“兒臣初接右驍衛,瑣務繁忙,尚且無暇顧及此事。”

李世民笑道:“右驍衛的事情再忙,再大,如何大得過我兒的終身大事,你行事豈可亂了主次。”

李世民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李恪怎還不明,李恪聞言只得低着頭回道:“兒臣之事,叫父皇費心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稍顯羞怯的模樣,笑道:“無妨,你每日忙於公務,私事自是無暇他顧,但朕爲人父母者,豈能不多加上心。你已非孩童,身邊也總該有個體己之人,爲你打點王府諸事,有些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阿史那雲還在一旁,李世民當着阿史那雲的面說這些,自是有意將阿史那雲許給李恪。

依照李恪自己的意思,他少時北上,與阿史那雲算得上是青梅竹馬,若是要娶她,李恪豈會推辭,只是李恪很清楚,眼下絕非迎娶阿史那雲的最好時機,尤其是在頡利將死,急需有人出面安穩漠南的時候。

李恪若這個時候出鎮漠南,便意味着與皇位無緣,待李世民百年之後,新皇登基,到時他又該如何自處,難不成還能憑藉區區漠南一地與整個大唐爲敵嗎?

但李世民已經這麼說了,他也絕沒有當場回絕的道理,李恪低着頭回道:“兒臣年少,許多事情尚且想不周全,還望父皇直言。”

李世民見愛子低着頭,只當他的面色已然羞紅,於是道:“依朕觀之,頡利家的小娘出身不俗,無論模樣還是人品俱爲良配,朕欲同頡利商量,將她許配於你,如何?”

李恪聽了李世民的話,心中微微一動。

若只是迎娶阿史那雲,他自是願意的,故而在來的路上李恪便已經有了思量:先應下迎娶阿雲之事,而後另尋藉口暫延婚期,待突厥人心安定,大唐徹底收復漠南人心,不必以皇子外鎮時再行大禮,這已經是他眼下能夠想到的唯一一個兩全之法。

也許李承乾抑或是長孫無忌有無數的辦法叫李恪無法拖延婚期,逼得李恪外放,但這已經是李恪最後一條路,他已別無選擇。

要李恪看着阿史那雲嫁於旁人,李恪萬萬做不到。

就當李恪開口,準備應下的時候,此時原本安靜地待在一旁的阿史那雲竟突然開口了:“啓稟陛下,阿雲不願嫁。”

阿史那雲之言一出,李世民一下子都愣住了,就連大殿之中的李恪也被驚住了。

李恪想了許多種可能,但他唯一沒有想到的竟是阿史那雲不願嫁他。

李恪覺得驚訝倒不是李恪自詡多高,而是眼下突厥乃大唐之臣,李恪沒想到阿史那雲竟會這麼說。

“哦?莫非是我兒不肖,你竟看不上楚王?”李世民聽了阿史那雲的話,倒是沒有動怒,只是低頭看着阿史那雲問道。

李世民乃天下之主,坐有海內,而阿史那雲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女,李世民倒還不至氣量狹窄到因爲阿史那雲的一句話而遷怒與她。

而阿史那雲的膽子倒是也極大,若是旁人聽了李世民的話,興許已經心中生畏,忙着解釋了,可阿史那雲卻道:“楚王乃人中龍鳳,阿雲豈敢輕視,只是當初在北地時阿爹便曾有意將阿雲許給楚王,封楚王爲葉護,可楚王曾當面有言,他此生爲大唐皇子,寧死不娶突厥女,而阿雲也曾對着長生天立誓,此生也絕不嫁楚王。”

李世民聽了阿史那雲的話,頓時啞然,他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說了。

當初大唐與突厥爲敵,頡利慾嫁阿史那雲於李恪,自然是爲了拉攏李恪,使其與大唐爲敵,而李恪嚴詞回絕,自也是對他,對大唐忠心耿耿,毋庸置疑。

可李世民雖非突厥人,但他也知道,突厥人最信長生天,阿史那雲既已對長生天立誓,便也不會輕易更改,着實叫李世民有些爲難。

就在李世民一時間被阿史那雲的話說的有些愣住的時候,阿史那雲竟又接着道:“況且楚王的名聲近來阿雲也曾在長安坊裡有所耳聞,依阿雲看來,楚王與之前的漢王並無不同,阿雲若是嫁於楚王,與嫁於漢王又有何差別。”

突厥女子敢愛敢恨,說話也不比中原女子那般維諾,當着李世民的面,阿史那雲竟就這樣說起了李恪,李恪這才意識到,自己竟然當着李世民的面,被阿史那雲給恨恨地嫌棄了一番。

可眼下大殿之中,不管是李恪還是李世民,對阿史那雲的話都無從反駁。

李恪在大唐民間聲望固然極高,可他的風流韻事也流傳地甚廣。

“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李恪雖然年少,但他的風流好色之名可傳的比李元昌還要廣地多,阿史那雲有所耳聞,也不奇怪。

千古一帝,倒也不會降罪小兒之言。

李世民看着昂着頭,在他面前力爭的阿史那雲,心中非但沒有生怒,對這個生性直率的少女反倒生出一絲喜愛。

李世民笑着問道:“朕欲使宗室子弟娶你,難不成在我大唐宗室之中,便沒有叫你情投意合之人?”

阿史那雲似是想了想,突然跪地道:“阿爹曾有言,天下衆多英豪,能叫阿爹拜服,堪稱爲雄者唯陛下一人而已,阿雲願拜陛下爲父,執晚輩之禮,還望陛下應允。”

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章 將行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章 引薦
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章 將行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章 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