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祿東贊

原本依李恪的意思,他爲儲君,蘇定方爲邊帥,他輕易是不便在京中見蘇定方的,但如今卻不同了,如今李世民向李恪表明了自己的用意,那李恪和李世民就需當着關隴門閥的面表露出對蘇定方此行的支持,才能叫他們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李世民下旨,而李恪則親自送行,只要關隴門閥知道這樣的消息,他們自然就清楚了李世民父子的態度。

長安城,天街。

“年關將至,再有不到一月便是新年元日了,正是闔家團聚之時,本不該此時使你西行,但李襲譽已被罷官免職,涼州乃西北重鎮,不可無帥,只能辛苦你了。”天街之上,李恪和蘇定方策馬並肩而行,李恪當先開口對蘇定方道。

蘇定方回道:“太子言重了,陛下和太子命末將急赴涼州是對末將的信任,末將感激尚且不及,又何來辛苦一說。”

李恪道:“定方此去涼州,長安家中之事不必憂心,本宮已經行文弘文館,明歲之初慶節便可入弘文館坐習,和宗室並功臣子弟一同習文,有一衆大儒教着,必不會差了。還有府上若有什麼事情,只管使夫人或慶節來尋太子妃便可,不必客氣。”

蘇定方隨李恪自突厥南歸後方才成家,可謂中年得子,其長子慶節年才八歲,還是孩童,李恪擔心蘇定方在外思及幼子,多有憂心,故而有此一言。

蘇定方笑道:“犬子年幼,末將最擔心的便是犬子,如今有了有殿下這句話,末將再無後顧之憂。”

“如此便好。”

李恪點了點頭,又對蘇定方問道:“定方此次西去,心中可有什麼章程?”

蘇定方並未直接回李恪的話,而是頓了頓,先問道:“吐蕃高原,當真便如太子所言這般難登嗎?”

蘇定方是河北人,本就是悍勇之將,再加之他在大漠多年,戍邊苦寒之地,在他自己看來,什麼樣的艱難環境他沒有經歷過,區區一個吐蕃爲何便叫李恪如此謹慎。

李恪回道:“本宮所言,沒有絲毫虛誇,高原之上的真實情況甚至可能比本宮說的猶有過之。就在月餘之前,執失思力曾奉父皇之命遣一隊斥候扮作商旅前往高原查探,結果二十餘人上了高原,還沒到邏些就已經病重過半,活着回來的不過三人。”

蘇定方聽着李恪的話,臉色慢慢地凝重了起來。

執失思力是自京中調去的,那他所率的士卒自然就是大唐最爲精銳的禁軍,而斥候又是禁軍中最是精銳,體況最好的,若是連禁軍斥候都遭不住高原氣候,那旁人便更不成了。

蘇定方思慮了片刻,回道:“若是如此,末將以爲當先練兵馬,而後熟知地形,當徐徐圖之。”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既如此,那本宮便放心了,吐蕃之中雖尚無名將,但亦不可輕視,要定吐蕃,其難更勝薛延陀。”

蘇定方應道:“末將清楚,末將謝殿下提點。”

——————————————

李恪送着蘇定方出城,正在談論着吐蕃之事,而就在此時,李恪正一擡眼,恰巧便在不遠處看到了一隊身着吐蕃服飾的吐蕃男子正迎面而來,而在這對吐蕃人的最前,正是禮部侍郎長孫衝。

李恪看到了長孫衝,長孫衝自然也看到了李恪,長孫衝見得李恪和蘇定方當面,下馬拜道:“禮部侍郎長孫衝拜見太子,拜見大將軍。”

李恪擡了擡手,示意長孫衝起身,好奇地對長孫衝問道:“子敬,這些是何人?”

長孫衝起身回道:“這些都是今歲吐蕃前來我大唐朝貢的吐蕃使節。”

去歲之初,吐蕃東侵,大唐與吐蕃在鬆洲一戰,吐蕃畏大唐兵鋒而退,而此戰之後吐蕃便遣人求和,這些人便是求和後松贊干布遣來朝貢的使節了。

長孫衝之言才落,這些吐蕃人哪還不知李恪的身份,李恪身前的吐蕃使節便連忙一齊行吐蕃禮節,對李恪伏地拜道:“外臣等拜見大唐太子。”

李恪點了點頭,着下拜的吐蕃使節起身,而後待他們起身後,李恪放眼望向了他們,就在他們的最前,領頭的一個神態和藹,留着長鬚,身形高壯的中年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李恪的注意。

長孫衝看着李恪正盯向此人,於是對李恪介紹道:“太子,這位便是受吐蕃贊普前來拜見陛下的使臣祿東贊。”

李恪擡了擡手,示意長孫衝不必多言,而後笑道:“子敬無需多講,這位使節本宮恐怕比你更熟悉,加布噶爾家子弟,吐蕃大相芒相鬆囊之子祿東贊,本宮說的可是?”

李恪之言一出,不止是長孫衝神色驚訝,祿東贊臉上的訝色更重,誰能想到,堂堂大唐太子,竟會對吐蕃臣子祿東讚的底細如此熟悉。

祿東贊問道:“太子也知外臣?”

李恪道:“閣下三回舌戰,逼娶泥波羅光胄王之尺尊公主,本宮豈會不知。”

祿東贊爲松贊干布舌戰光胄王,逼娶尺尊公主之事在吐蕃確也是要事,在高原傳之甚廣,李恪知道此事也不奇怪,若是李恪因此在對祿東贊有所熟悉,也在常理之中,祿東贊倒也安心了幾分。

祿東贊謙虛着笑道:“外臣能爲贊普迎娶尺尊公主,多賴吐蕃能臣瓊波邦色出策,外臣不過跑跑腿罷了,叫太子見笑了。”

祿東贊本是謙虛之語,也是不希望李恪太過關注自己,但李恪聽了祿東讚的話卻一本正經地搖了搖頭。

李恪對祿東讚道:“閣下所言差矣,瓊波邦色仗着手握後藏勢力在吐蕃拿大,看似權傾朝野,連你們贊普都要讓他三分,實則暗地裡早就爲贊普所不容,早晚必亡,倒是閣下你,一向和你們贊普交好,引爲肱骨,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啊。”

李恪的話入耳,祿東贊臉上的笑意頓時隱去了,祿東贊擡頭看着李恪的模樣,如視鬼魅。

李恪方纔多言,是多少吐蕃高官都不知道的事情,爲何李恪一個外人,身在數千裡之外,竟能對吐蕃的機密之事這般清楚?

一瞬間,祿東贊不只覺得李恪其人高深莫測,甚至有些懷疑自己此行來長安是否妥當了。

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七章 持節
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七章 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