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送歸

李恪從李世民手中請來了狼旗,用這面曾經象徵着可汗尊嚴的狼旗給頡利,也給突厥子民留下了最後一份體面。

突厥最後一面狼旗跟着突厥最後一個可汗一同火葬,也象徵着突厥曾今的輝煌徹底淪爲塵煙,至此,突厥只是大唐一部。

而依頡利之遺願,欲使其子女持其骨灰,葬於陰山之南,使其得以落葉歸根,重返故里,頡利雖是胡人,但也同有此念。

李世民聞得此事,倒是欣然同意,不過他並未準其子疊羅施前往陰山,而是選了阿史那雲。

疊羅施雖然年少,但畢竟是頡利嫡子,如今突厥雖已臣服,但在漠南之地,突厥任有數十萬部衆,若是擰在一起,亦可得十萬大軍,仍舊不容小覷,李世民自然不敢冒這個險。

但阿史那雲便不同,阿史那雲是女子,也是李世民的義女,由阿史那雲去陰山,一來是送頡利骨灰歸鄉,二來可以定襄公主之名爲他安撫漠南人心,在頡利新亡的情況下穩住突厥各部。

李世民自然不會拒絕。

頡利亡故後的第五日,長安城東,春明門外。

“表兄,送到此處便也是了,你且回吧。”阿史那雲離京北返,李恪送着阿史那雲到了春明門,阿史那雲便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道:“凡我長安子弟,哪有送人只送到春明門的,且待我送你過了灞水,折上一支楊柳相贈,那纔算是齊整。”

阿史那雲看着李恪一本正經的樣子,笑道:“這寒冬臘月的,灞水邊哪裡來的楊柳可折。”

自打頡利故去,李恪近幾日便再未見過阿史那雲的笑容,今日還是頭一回。

李恪笑道:“縱無楊柳,總也能折些旁的,表些情義還是可以的。”

阿史那雲道:“還是算了吧,你身在長安,不知多少雙眼睛正盯着你,巴不得你出些什麼岔子,你若是再送下去,恐怕那些御史臺臣又該在背後參你了。”

李恪雖是皇子,顯貴非常,但他在長安城中的處境並不好,阿史那雲擔心李恪同自己走的太近,又被人鑽了空子彈劾。

阿史那雲的意思李恪自然知道,李恪的心裡卻也有幾分無奈,其實他在長安,並不比在突厥時要自由上多少。

李恪無奈地笑道:“這你也知道?”

阿史那雲道:“突厥汗位相爭,尚且暗地裡爾虞我詐,拼地你死我活,更何況是大唐。”

李恪見阿史那雲似面有憂色,坦然道:“無妨,左右不過是些跳樑小醜,尚還動不得我,倒是你,此回漠南,有何打算?”

跳樑小醜?

阿史那雲聽了李恪的話,不禁又笑了出來。

李恪的對手阿史那雲怎會不知,若是長孫無忌和李承乾之流知道李恪如此說他們,只怕會跳了腳吧。

不過阿史那雲也知李恪只是口中一說,倒不至擔心李恪因此輕敵,當初李恪對付一個康阿姆尚且環環相扣,步步爲營,更何況是長孫無忌這等人。

阿史那雲回道:“待我回了陰山,先將阿爹安葬,其他的待開了春再說吧。”

李恪道:“小寒將近,恐怕待你回了漠南,也該大雪封山了,待來年開春,你若不願待在漠南便可回長安尋我。”

阿史那雲看着李恪,想了想,搖頭道:“長安城乃是非之地,我不願久留於此。其實依我而言,長安城中風雲詭譎,你又何必困守長安,時時遭人惦記。”

聽着阿史那雲的話,李恪微微一愣,離開長安?

這個倒是李恪此前從未想過的。

依慣例而言,皇子欲奪嫡,首要的便是帝王恩寵和朝臣的支持,故而但凡是有些野心的皇子,無一不是死皮賴臉地留在長安。

比如說同樣野心勃勃的燕王李佑,早年有臣子上書,請皇子外放,李佑便是一副身染重疾,半死不活的樣子,硬要賴在長安。

因爲李佑知道,離開長安,便是離開權力中樞,想要爭帝寵,奪權位自然不利地很。

但阿史那雲的話卻給了李恪另外一個思路。

如今皇帝諸子盡皆年少,而李世民正當壯年,李世民至少還有十多年的皇位可坐,李恪這個時候留在長安於奪位之利又能有多大。

李恪有平定突厥的潑天之功,在長安城中的聲望也極高,只要他在長安,哪怕是太子李承乾的光芒也要被他所掩蓋,衆人的注意力也都在他的身上。

可若是李恪不在長安了呢?那他們自然無從對李恪下手,衆矢之的便就成了現在安坐東宮的李承乾,李恪便就避開了鋒芒。

樹高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比非之。

李恪如果不做長安城中最高的那棵樹,大風又如何能傷地了他。

現在的他留在長安,不過是平白爲李承乾擋箭而已。

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你的意思是要我離開長安,暫避鋒芒?”

阿史那雲想的倒是沒有李恪那麼多,她只是單純地覺得長安城乃是險地,於是對李恪道:“當初你在突厥時,阿爹曾放你去陰山牧羊,你這才得以安然度過兩載,若是當初阿爹沒罰你牧羊,而是留你在汗庭,恐怕你都不知死了幾回了,眼下長安的局勢與那時不正是相似嗎?”

貞觀二年,突厥雪災,頡利內憂外患,李世民趁勢北上,破了樑師都鎮守的朔方,拔除了背面的大患,頡利大怒,雖未殺了李恪,但卻將他流放至陰山,命其牧羊爲生。

李恪乃皇子,被流放至陰山牧羊固然是一種羞辱,但如今想來,這反倒救了李恪的性命。

因爲自打朔方城破後,大唐和突厥間的摩擦便越發地多了,突厥敗多勝少,若是那時李恪身在汗庭,恐怕早被頡利下令取了首級,又豈能活着回到長安。

但李恪若是離開長安,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那便是能抽身出來,免於成爲衆矢之的,可壞處也不難看出。

李恪開府建衙,在長安城經營兩載,他的楚王黨已經小有規模,若是他此時離開長安,那他之前的積攢便白費了大半,甚至就連李世民那邊都有可能因父子不得相見,而漸失恩寵。

所失所得,倒也不是李恪一時間可能抉擇的。

“此事有理,但倒也不急,且待我好生想想。”李恪思慮了片刻,凝眉道。

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一章 接風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章 佯攻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章 取義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三章 召見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
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一章 接風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章 佯攻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章 取義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三章 召見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