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

“門下:昔者哲王受圖,上聖垂範,建儲貳以奉宗廟,總監撫以寧邦國。幷州大都督右驍衛大將軍楚王恪,地居嫡次,丰姿峻嶷;業履昭茂,地居茂親;才惟明哲,至性仁孝。

夙著夢日之祥,早流樂善之譽。好禮無倦,強學不怠。今承華虛位,率土繫心,疇諮文武,鹹所推戴。朕謂此子,實允衆望。可以則天作貳,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貞萬國。宜立恪爲皇太子,可令所司,備禮冊命。”

承乾既廢,新儲當立隨着一封策李恪爲儲的聖旨自門下省應詔而出,大唐儲位之爭就此蓋棺定論,大唐也終於迎來了新的儲君,也是大唐的第四位太子。

而隨着這道聖旨,圍繞着東宮上下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動。原太子屬臣除左庶子于志寧外,因李承乾被廢大多被免去了東宮官職,而新封東宮屬臣也一一出爐。

準中書令溫彥博請辭之請,轉爲特進,原楚王業師岑文本順升爲中書令,另加太子少師,爵封江陵郡公;尚書右僕射、萊國公杜如晦拜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王玄策拜少詹事,行詹事事;

胡國公秦叔寶護駕肅敵有功,拜太子少保,轉右武候大將軍;尚書右司郎中馬周升任尚書右丞,兼太子右庶子;原楚王親事府薛仁貴拜檢校右驍衛將軍,以檢校右驍衛將軍銜統太子內率府...

東宮屬臣一衆變動極大,除了一個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外,餘者如杜正倫、李百藥、孔穎達俱被除去了東宮官職,轉而由原楚王府舊臣出任,倒也符合朝中舊例。

而所有官職中變動最大的便莫過於岑文本了,岑文本因教導李恪之功,不止官升中書令,位尚書左右僕射下,而在侍中之上,成爲三省宰輔排位中第三位的人物,而且取代了魏徵,爲太子少師,這也意味着岑文本已然起勢,而已年邁體弱,且與儲君政見不和的魏徵在權力中心中再退一步。

長安城,東宮,顯德殿。

李恪生於長安,對於東宮和顯德殿都不陌生,但當今日李恪站在顯德殿外時,李恪才覺得這似乎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地認識這個殿宇。

東宮位處太極宮之東,因爲儲君所居,故雖不及太極宮那般宏偉奢貴,但也是層臺累榭,富麗堂皇。

東宮中軸從南向北計有五處主殿,一爲顯德殿,東宮外朝之用;二爲崇教殿,經會教學之用;三位麗正殿,東宮內朝之用;四位光天殿,太子寢宮;五爲承恩殿,太子妃寢宮。而現在李恪所在的顯德殿便是東宮的外朝主殿。

李恪站在顯德殿中,看着殿中熟悉的擺設,拍了拍殿中合抱粗細的石柱,彷彿看到了當年李世民在此登基的場景。

李恪感慨着對武媚娘道:“武德九年末,我曾在此看着父皇在此登基,彼時我觀父皇之狀,登殿如挾天威,至今記憶猶新,不曾想如今竟已過去十三載了。”

武德九年末,玄武門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那時的太上皇李淵還居於太極宮,故而李世民只能攜百官於東宮登基,李恪所言也正是那日的事情。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樣,笑道:“十三載既過,當年在殿外幾無人問津的郡王庶子,竟已入主東宮,成了大唐儲君。”

李恪笑道:“不瞞你說,十三年前,我以漢中郡王身份居於東宮時,我便曾在宜秋殿看着太極宮立言,來日若有良機,我也當登臨儲位,做這東宮的主人。那時想來,我要成事又該是何等艱難,不曾想事到如今,我竟已所夢得成了。”

武媚娘走到李恪的身邊,拉着李恪的手腕道:“三日後便是立儲大典,屆時百官朝賀,三郎便當在天下人的面前加身太子朝服,爲萬民所景仰,媚娘爲太子殿下賀。”

武媚娘說着,竟也屈膝而下,對着李恪的面行了個宮禮。

“哈哈哈...”

李恪輕笑了一聲,俯身扶起了武媚娘,道:“媚娘當與我同賀,太子妃受冊,與太子同日傳制,屆時待我正式受封太子之日,便也是你冊爲太子妃之時,屆時媚娘亦當受諸王妃、公主並內外命婦拜賀。”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臉上不經意間便露出了笑意,只依常理,親王位封太子,若無重大的變故,原親王正妃便是理所當然的太子妃,此事並無疑異,但這話自李恪口中說出和自旁人口中說出是不同的,李恪自己提及此事也足見李恪對武媚孃的重視和偏愛了。

武媚娘玩笑道:“如此說來媚娘倒是佔了三郎的光了,媚娘謝過三郎。”

李恪慢慢地拉過武媚娘,將武媚娘攬入懷中,對武媚娘道:“區區一個太子妃又算得了什麼?將來待我登基稱帝,位臨九五之時,你是要做我的皇后,母儀天下的。”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懷中,聽着李恪的話,忙道:“三郎慎言,這話若是傳到旁人耳中恐怕不妥。”

太子雖爲國儲,名義上早晚是要登上帝位的,但也需是在皇帝駕崩之後的,李恪還是太子,便在此討論皇帝駕崩之後的事情,着實不妥,也是忌諱。

李恪道:“媚娘不必擔心,仁貴率衛率正在外守着,旁人進不來。”

武媚娘道:“陛下將岑師、馬周和王玄策等人留任於東宮,似有爲三郎培養潛邸之臣的意思,但卻又留于志寧在此,似乎對三郎並非全然放心。”

李恪笑道:“有李承乾之事在前,父皇行事謹慎些也是可能的,不過父皇的用意和于志寧的來意你也不必多猜了,待大封之後,于志寧來了東宮,我先試試于志寧的意思,他若能爲我所用,便留於東宮,若是不能,我也有法子叫他在東宮待不下去。”

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七章 仙娘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章 石室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六章 欽陵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
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七章 仙娘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章 石室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六章 欽陵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