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

郅居水畔,寬闊的河谷草場,一面是薛延陀三萬汗庭精銳,一面則是一萬大唐河東邊軍,天朝上國和漠北雄鷹,第一次對峙於此。

“楚王殿下,想不到你我浚稽山一別還不到三載,今日便在此又見了。”薛延陀陣中,夷男看着李恪,帶着衆將稍稍上前,對李恪高聲道。

唐軍陣中,李恪看着夷男出來說話,也帶着薛仁貴和數名衛率緩緩策馬上前,回道:“漠北偏遠,萬里迢迢,本王本也不願來,奈何你逆天而行,本王這才奉父皇之命前來拿你,你若肯下馬納降,本王看在你我往日在金山的交情,興許還能保住你的性命和富貴,否則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夷男回問道:“我自問自貞觀四年後,一向待大唐和陛下甚是恭敬,年年朝敬,歲歲進貢,更無甚越格行爲,我薛延陀乃大唐臣屬,大唐爲何無故伐我?”

李恪輕哼了一聲,嘴角微揚,回道:“你短了聘禮,欲詐娶公主便是欺君,縱容大度設南侵諾真水,兵圍定襄城便是罔上,你薛延陀欺君罔上,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本王身爲幷州主帥,大唐皇子正當,奉行天意,領皇命平叛逆,定乾坤。”

夷男道:“浚稽山南侵之事乃是大度設私自所爲,事敗後他也叛逃出國,不復爲我薛延陀人,至於詐娶公主之事本就是誤會,只要大都督肯退兵,我必遣人前往京中向陛下解釋。”

眼下正在鬱督軍山汗庭,薛延陀的關鍵所在,夷男不知李恪的底細,更沒有十足的必勝把握,只盼着能說服李恪暫且退兵,緩上一緩。

可李恪既兵已到此,又哪還有後退的餘地,李恪笑道:“你要解釋也行,要本王退兵也行,不過你和汗庭一衆卻需自俘至我軍中,由本王帶着你們去向父皇請罪。”

李恪所言,顯然是沒有半分和談的意思了,夷男也不再抱着李恪能退兵的希望,怒道:“殿下既然不聽良言勸告,一意孤行,可就莫怪我不做容忍了,莫要到時戰敗被伏,跪在我汗庭帳下求和。”

“聒噪!”

李恪聽着夷男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不耐煩的神色,怒斥了一聲,而後對薛仁貴吩咐道:“仁貴,本王要他閉嘴。”

“諾。”薛仁貴得令,明白李恪的意思,當即應了下來。

薛仁貴一聲應下,便從馬背上取下了李恪專程命少府監甲弩坊爲他所特別鍛造的鐵胎強弓。

這鐵胎弓乃大唐能工巧匠精心所鑄,有五石之力,漫數整個大唐,能開此弓的也不多,而薛仁貴正是其中之一。

薛延陀取下鐵胎弓,手指間扣上破甲箭,張弓搭箭,便對準了兩百步外的夷男。

尋常來講,一百五十步已是弓箭射程的極限,而且縱是射了這般遠,弓箭也基本沒了力道,破紙尚可,但殺人便是妄想,更何況夷男和李恪還隔了兩百步,這般遠的距離,想要射殺夷男無異於癡人說夢。

夷男自詡精熟武事,年輕時也善於騎射,只當薛仁貴這一箭不過是裝腔作勢,也懶得理睬。

但夷男身邊的梯真達官卻不同,梯真達官看着薛仁貴行雲流水的動作,覺着似曾相識,緊接着便聯想起了大漠戈壁中那個沙匪首領那石破天驚的一箭,像,實在是太像了。

“可汗小心,此人神射,可與兩百步外取人性命。”戈壁中的記憶一下子涌進了梯真達官的心裡,梯真達官心中生懼,連忙高聲喚道。

梯真達官行事一向穩重,不是咋咋呼呼的性子,夷男看着薛仁貴的架勢,又聽了梯真達官的話,連忙伏身下去,躲在了馬後。

“咻!”

夷男剛剛彎腰,薛仁貴手中的箭便離弦而出,隨着一道刺耳的破空聲直奔夷男的方向而去。

不過夷男得梯真達官警示,將將躲過了薛仁貴的一箭,而遭重的便成了夷男身後的護衛,這護衛躲閃不及,竟被薛仁貴的一箭刺透心窩,當場斃命。

一箭之後,聽着耳後的嗚咽聲,夷男扭頭望去,看着背後一命嗚呼,自馬背上栽倒下來的薛延陀士卒,頓時爲之膽懼,他沒想到這世上竟還有如此駭人的一箭。

“是他,可汗,就是他。”眼前彷彿再次重演的一幕落在了梯真達官的眼中,梯真達官腦海中的記憶越發地清晰了,梯真達官驚愕地看着身後,對夷男道。

夷男問道:“帕夏這是何意?”

梯真達官回道:“當初在戈壁伏擊我,害的我們折損大半牛羊牲畜的沙匪就是他,這一箭我不會認錯。”

夷男聞言,幽幽地嘆了口氣,李恪一向視薛延陀爲眼中釘,想要除掉夷男,故而命人破壞兩國和親也不奇怪,現在唐軍已經兵臨城下,梯真達官再提及此事已經沒了意義,而且也不會有人相信。

在夷男的對面,薛仁貴看着自己一箭未中,叫夷男逃得了性命,不禁覺着大爲懊惱,對李恪惋惜道:“可惜未能一箭射殺夷男,爲殿下除此大患。”

李恪笑道:“此箭足矣,仁貴一箭可勝千軍,叫夷男抱頭鼠竄,敵軍之威已破,沒了膽氣了,此戰可勝矣。”

薛仁貴問道:“那眼下我等可要出戰?”

李恪應道:“那是自然,傳令下去命三軍備戰,本王要借你一箭之威,滅了薛延陀。”

說完,李恪打馬回陣,竟將自己的後背就這樣袒露在了薛延陀人的眼下。

李恪轉身回陣,這本該是薛延陀人乘機進攻的絕好時機,若是薛延陀人此時出兵,或許可佔得先機。

不過李恪雖然回陣,但薛仁貴未免有人暗算李恪,他自己則手持強弓,策馬立在萬軍之前,緊緊地盯着薛延陀人,攝於薛仁貴方纔的一箭之威,薛延陀陣中三萬餘人,就這樣眼巴巴地看着李恪離去,竟沒有一個敢先動的。

因爲他都知道,誰先動,誰就是薛仁貴的活靶子。

一人之力終究有限,縱然再勇猛,在兩軍陣前,數萬人衆,一人又能殺得了多少,真正的猛將之威從來不是以殺敵之數而計的,薛仁貴這一箭,破了薛延陀之膽,其價值又何止千軍?

正如關羽斬顏良,尉遲擒王琬,這一仗唐軍還沒打,就已經勝了三成。

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章 加註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六章 劫糧
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章 加註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六章 劫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