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

“咚!咚!咚!”

一道道震耳欲聾的戰鼓之聲自承天門下傳出,波散開來,聲動長安。

這是李恪歸來長安的第三日,正是北伐大軍的獻俘大典。

這一日,朱雀門、明德門盡數洞開,自明德門向北望去,整條寬闊的天街宛如一條巨龍盤桓於長安城內。

承天門外,侍衛林立,無數大唐文武大臣分立承天門兩側,擡頭看着立於承天門城牆上的李世民。

今日是李世民揚眉吐氣的日子,四年前,頡利南下叩關,李世民爲保長安,不得不同頡利籤城下之盟,納財貨,遣質子,李世民深以爲恥。

而如今,四年後唐軍北伐大捷,曾經還統軍二十萬,在渭水邊耀武揚威的頡利可汗已經成了李世民的階下之囚,自突厥被押來長安。

這一日不只是大唐的盛典,李世民的盛典,李恪盛典,更是屬於長安城二十萬將士的盛典。

承天門爲皇城正門,皇帝李世民立於承天門城牆正中,楚王李恪同太子李承乾分立於李世民左右兩側,受萬軍朝拜,這是李世民,也是大唐軍方給予李恪的禮遇和榮耀。

李恪本爲庶子,若非他在大唐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在突厥爲質四載,無論如何他都不該,也沒有資格站在這個位置,大唐軍方那些軍功蓋世的將軍也不會允許他站在這裡。

但是現在,他站在了這裡,沒有任何的質疑,沒有任何的阻礙,甚至一左一右,看上去也沒有任何的不適,似乎李恪已經有足夠的底氣站在這個地方,有與太子分庭抗禮的資本。

有了現在的第一步,纔會有以後的無數步,至少從這一刻開始,大唐的朝局已經悄然改變,那個本不出彩的庶出三皇子已經發出了屬於他自己的聲音,叫百官,叫萬民看到了他。

享受着這一刻屬於他的榮耀,李恪突然覺得,在突厥四載爲質都已值得了。

“大唐萬勝!陛下萬勝!”

“大唐萬勝!陛下萬勝!”

......

自李世民攜李承乾與李恪出現在城牆之上起,城下的林立着的大唐士卒便呼吼了出來,山呼海嘯般地襲來,滾滾不絕。

也不知是因爲身體不適,還是少經這般場面,年少的太子李承乾在萬軍海嘯般的呼喝聲中,臉上竟多了一絲蒼白,額頭上也浸出了一絲汗珠,不過身爲太子的他倒也不至於怯場後退,還在勉力支撐。

反倒是另一側的李恪神情平淡,面目端正,彷彿一顆紮根岩石,矗立於狂風之中的勁竹,毫不動搖。

作爲少年,李承乾的表現固然已經算得上很好,但跟旁邊的李恪相比卻有些相形見絀,這一幕,身旁的李世民興許看的並不真切,但下面站着的羣臣卻看在了眼中,高下立盼。

李恪似乎就是爲大場面而生的一般,竟能絲毫不露怯色。

這一幕入眼,旁人也許不知,但李靖、張公瑾以及諸多北伐的將士卻很清楚,當初恆安城下的形勢比如今危機萬分,那時李恪尚能慷慨陳詞,遑論今日?

但無論如何,今日李恪的表現已經叫衆人看在了眼中。

“吉時已到,獻俘!”

上午辰時,時辰既到,獻俘大典的主持,宰相房玄齡沉下口氣,朝着對面朱雀門的方向吼道。

隨着房玄齡一聲令下,承天門南面的朱雀門中一隊唐軍自朱雀門外魚貫而入,而在這隊唐軍的正中,衆軍鎖拿着的便是突厥的頡利可汗。

“突厥可汗頡利何在!”李世民看着城下的大唐衆軍問道。

此時的頡利連遭挫折磨難,再已不是當初的草原雄鷹,現在的頡利只是一隻被鎖拿在籠中,想要搖尾乞活的老狼。

頡利跪地回道:“罪臣頡利在。”

李世民看着跪在城下的頡利,一時間竟覺得有些恍惚,昔年與他爭雄北地,叫他深爲之頭疼的頡利可汗現在竟真的跪在他的腳下。

李世民頓了頓才道:“頡利,自你登可汗之位以來,便擅起戰端,至兩國百姓蒙受苦難,朕便在此斥你六罪:爾父國破,賴隋以安,不以一鏃力助之,使其廟社不血食,汝罪一也;與我鄰而棄信擾邊,汝罪二也;恃兵不戢,部落攜怨,汝罪三也;賊華民,暴禾稼,汝罪四也;許和親而遷延自遁,汝罪五也;掠朕愛子,使我父子數年不得見,汝罪六也。以上種種,你可知罪?”

頡利聽着李世民的數落,低下了原本高傲的頭顱,跪拜道:“罪臣知罪。”

沒有爭辯,沒有糾結,就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卻代表了太多東西。

自突厥立國以來,突厥便於中原王朝戰和糾纏多年,多少中原王朝都未能徹底地平定北患,但如今,大唐做到了。

隨着頡利的一聲認罪,突厥稱臣,大唐稱雄,突厥北患徹底平定。

但隨着頡利認罪稱臣,李世民看着跪在城下的頡利,心中竟生出了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

欣喜、興奮猶在,但心裡卻莫名地空了一塊。

隨着隋末亂起,李世民起兵救世,破薛舉,敗王世充,生擒竇建德,李世民一步步跨過了無數對手,隨着頡利稱臣,這個天下再能有資格做李世民對手的已寥寥無幾。

在這樣熱鬧的場合,李世民竟莫名生出一種寂寥之感。

至於頡利的生死,其實李世民已早有考量。

大唐四周邊患不斷,突厥不會是唐軍征伐的結束,突厥只是一個開始,李世民要的不是一個世人畏大唐如虎的局面,他要的是萬國來朝,海內景望,所以頡利他不會殺。

他要通過頡利來告知天下人大唐皇帝的仁德與寬容。

李世民對頡利道:“朕若要殺你,自由千萬個理由,但你我曾於渭水立兄弟盟約,故朕不欲殺你。”

頡利聽了李世民的話,性命得保但他的臉上卻也沒有流露出劫後餘生的喜悅,只是道:“罪臣謝陛下不殺之恩。”

頡利沒有大禮謝恩,若是在旁人看來興許有失禮之處,但李恪將頡利的舉動看在眼中,他知道,頡利這纔是真的安全了。

現在的頡利只是一個失意,絕望,卻又沒有膽量殺身成仁,只想渾渾噩噩了此餘生的老人,這樣的人恰是最沒有威脅,最叫李世民放心的。

若是頡利方纔當真激動地行大禮參拜謝恩,李世民反倒要懷疑他的心思了。

頡利,活了。

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九章 夏乏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二章 夜襲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章 請辭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
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九章 夏乏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二章 夜襲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章 請辭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