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

兩日後的一早,辰時,正是李恪第一次往右驍衛點卯的日子。

李恪出來府門,並未往北直奔府衙而去,而是先繞道延康坊西南,去了一趟前日去過的百醉樓。

“殿下,馬周不在此處?”約定的時辰將近,距離百醉樓的大門還有百步,可策馬一同走在李恪身旁的秦懷道看着百醉樓的門外空無一人,對李恪小聲道。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想不到馬周竟也是頑固之輩。”李恪擡頭看着百醉樓門前空蕩蕩的一片,輕輕嘆了一聲。

秦懷道策馬,一邊同李恪一起往前走着,一邊對李恪問道:“馬周不爲殿下所用,該當如何?”

李恪騎在馬背之上,聽着秦懷道的人,心中閃過一絲殺機。

李恪惜才,欲得馬周爲助力,但今日看來,馬周顯然是拒絕了李恪,否則馬周不會到了此時還不見蹤影。

馬周對李恪之心已有猜度,馬周既不能爲李恪所用,自是與李恪之道相背。

李恪不希望馬周在將來成爲他的敵人,所以他要在馬周成爲他的勁敵之前,便拔除這道隱患。

李恪頓了頓,道:“道不同不相爲謀,馬周有王佐之才,他既不能爲本王所用,留着終究是個禍患。”

李恪說着,一個“殺”,便將要從他的口中吐出,可就在此事,一道人影竟自百醉樓中竄了出來。

還是那副鬆散的模樣,還是那身粗布舊衣,馬周就在李恪剛巧露出百醉樓的時候出現在了李恪的身前。

“馬周拜見殿下。”馬周來到李恪的馬前拜道。

“馬先生。”李恪沒想到馬周竟會突然自酒樓之中走出,也着實一驚。

可更叫李恪驚訝的還在後頭,李恪剛開了頭,正想再跟馬周說話時,酒樓中竟有人突然追了出來。

酒樓中除了馬周,又衝出一人,李恪的衛率生怕路遇刺客,連忙擋在了李恪之前,將追上來的拿下了。

待來人被拿下,李恪再定睛看去,原來追逐馬周之人竟是酒樓的酒保。

“先生,這是爲何?”李恪的第一反應莫不是馬周又來酒樓騙酒喝,叫人抓了個正着,不解地問道。

可事實倒也非李恪所想的那般,馬周對李恪道:“前日殿下自酒樓離去,剩下一桌子酒菜並未會帳,而馬周又身無分文,故而被扣在了此處,已經連做兩日勞力,方纔看着殿下來了才得機衝了出來。”

李恪聽了馬周的話,面露訝色,回頭看着身後的秦懷道,問道:“那日你請本王赴宴,走後你竟未會賬?”

秦懷道聽着李恪這麼一說,這纔想起,那日他追着李恪出了門,走的急,還未會賬就離去了,只留下了馬週一人在雅間中。

馬周身無分無,這桌酒錢無人會賬,自然就只能落在了馬周的頭上,於是馬周便被扣在了酒館之中。

秦懷道自然不是故意如此,一時間竟羞地臉色通紅,撓着頭對李恪道:“那日走的急,我給忘了。”

李恪聞言,瞪了秦懷道一眼,忙下馬對馬周拱手道:“懷道無狀,一時疏忽竟累及先生,本王代懷道向先生賠罪了。”

馬周忙道:“殿下言重了,那日也怪馬周太過猶疑,亂了殿下的雅興。”

李恪聞言,見馬周並無半點見怪,這才放下心來。

李恪低頭看了眼身前的馬周,突然發現馬周原本掛在腰間的劍已經不見了蹤影,想起了什麼,李恪問道:“先生的劍莫不是也被扣了下來,抵了酒資?”

馬周聞言,抖了抖空蕩蕩的腰間衣裳,笑道:“殿下聰慧,一眼便知。”

“銀子。”李恪聞言,眉毛輕揚,對身後的是衛率道。

身後的衛率聞言,從身上取出了一塊二十兩重的銀錠,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今日去府衙點卯,故而身上未帶散碎的。”

“無妨。”

李恪拿過銀子在手中掂了掂,拋到了一旁酒保的手中,對酒保道:“這些銀子抵先生的酒資,可夠嗎?”

一兩銀子就是一貫錢,二十兩便是足足二十貫錢,這麼多的錢,就算是馬周在此吃喝一月也花銷不完。

酒保忙道:“夠了,夠了,小人這就去把馬周的......劍拿來。”

酒保接過李恪的銀子,也是頓了頓,一時間竟忘了該如何稱呼馬周的那塊鐵片子。

李恪有意用人,自也不會吝惜一把劍,李恪解下自己腰間懸着的劍,遞到了馬周的手邊。

李恪道:“先生那把劍對先生有否深意李恪不知,但劍乃君子之兵,名士當用名劍,先生那把劍着實簡樸了些,配不得先生之才,本王以寶劍相贈,還望先生笑納。”

馬周的那塊木頭夾鐵片子,說是劍都算是對劍的一種侮辱了,而李恪的這把劍卻不簡單,乃當世珍品。

“好劍!”李恪手中的劍黃金吞口,通身紫銅所鑄,鯊皮劍柄,青絲流蘇,馬周雖不善劍術,卻也知不是凡品。

“哐啷。”

一聲脆響,李恪輕輕拔除了手中的寶劍半截劍鋒,劍鋒雖只半截,但卻依舊難掩鋒芒,必有吹毛斷髮之利。

“劍名流光,長三尺一寸,乃三國時吳王孫亮所鑄,曾爲前秦宰相王猛佩劍,後輾轉流入本王手,此劍當能配先生之才。”李恪說着,將流光劍入鞘,交到了馬周的手中。

馬周低頭看着手中的流光劍,眼眶不禁有些微溼了。

馬周看似放浪不羈,但骨子裡卻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加渴望被認可。李恪以宰相之劍相贈,便是斷他有宰相之才,誰能想,這天下最信自己的竟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年?

馬周看睜了睜眼,不是自己的眼睛顯得脹紅,轉而故做出一副隨性地模樣,對李恪笑道:“殿下以名劍相贈,就不怕馬周把它買了換酒嗎?”

李恪聞言,也玩笑道:“流光劍既已贈與了先生,便是先生之物,先生若欲換酒也在情理之中。不過這流光劍價值不菲,可抵一間臥雲樓,先生莫要賣虧了便是。”

“讀史情陳亮,論才愛馬周。”

在李恪的眼中,馬周也是一把劍,不過是一個能助他登上帝位,定鼎天下的劍,馬周遠比十把,一百把流光劍來地重要地多。

馬周看着李恪的模樣,神色一動,轟然拜道:“門下馬周,謝殿下鈞賜。”

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
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